最近,年輕人在找工作、投簡曆的時候,流行起了做“MBTI人格測試”。
這個測試将人的類型分為外向、内向、實感、直覺、思考、情感、判斷、知覺等8個類型,不同的思考風格和行為風格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人的性格畫像,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INFJ、INTJ”等說法。
看清自己的性格類型,也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定位。
心理學将性格定義為: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态度,以及與這種态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不同,在同一狀況下的選擇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際遇。
那麼,什麼樣的性格,更容易讓一個人過得開心、滿足?什麼樣的性格總會陷入同一種痛苦的境地?
1958年,在美國加州的女子私立大學米爾斯學院,有142個女學生參與了一項關于“女性創造潛力”的研究,研究者從她們22歲起開始追蹤,在27歲、42歲、52歲、61歲、72歲時,分别進行回訪,了解她們的人生、價值觀、幸福感等等。
在她們42歲的時候,人生道路已經呈現出很明顯的分野,有人回歸家庭,有人事業有成。
堅持職業道路、始終在職場攀登的女性,和放棄工作的女性相比,在18歲時表現出了四大特質:
更自信,更自我接納;
社交能力更強;
支配力、同理心和獨立性都強;
更傾向于因獨立和智力獲得成就。
《紐約時報周刊》的編輯保羅·圖赫接觸過無數美國家庭,既有掙紮在貧困線上的窮苦人家,也有住在頂級公寓裡的富豪。
他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成功既不取決于天分,也不取決于努力本身,因為努力隻是一種現象,一個人之所以努力,與性格有很大的關系。
他總結了一個人獲得成功的七個關鍵性格是:堅毅、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樂觀、熱情和社交智商。
同時,在生活中的失意者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一些性格上的共性。
在《性格的陷阱》一書中,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系的兩個教授根據安全感、獨立生活、情感聯系、自尊和自我表達這五大需求,總結出不幸者最容易走進的11種性格陷阱,包括:
遺棄、不信任、依賴、脆弱、情感剝奪、社交孤立、自我缺陷、失敗、屈從、苛刻标準、權利錯覺等。
觀察自己的生活,會發現我們常常陷入一些難以克服的麻煩,比如害怕沖突,不敢為自己争取合理權益,總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明明很想要一個東西,卻不敢主動說出口,隻能眼睜睜看着别人拿走;
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格格不入,進入陌生的環境就會感覺手足無措……
這些問題背後,都對應着一種性格的陷阱。
所謂“遺棄”,是一種總覺得身邊的人都會離開自己,總感覺自己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被抛棄的心情。出于這種擔心,他可能會過分依賴别人。
“不信任”是指難以相信别人,總覺得别人在欺騙他、對他撒謊,懷疑别人與自己交往是有所企圖,所以他要麼幹脆回避人際關系,要麼隻能和别人泛泛之交,不能産生更深的連接。
“依賴”是指有些人會認為他隻有通過獲得别人幫助,才能處理好日常生活,一個人過日子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脆弱”是缺乏獨自生活的能力,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别人打理。
“情感剝奪”是覺得沒人真正在乎他、理解他,或者這個人本身冷漠、不願付出。
“社交孤立”是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很可能是童年時期被兄弟姐妹或者其他孩子排擠,成年後仍然逃避社交,逃避交朋友。
“自我缺陷”是指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優點,身上全部都是缺點,他認為如果人們真正了解他,就會發現他毫無價值,不願意和他打交道。
“失敗”是指一個認為自己在學業、工作、婚姻等方面都很失敗,尤其是和自己周圍的人對比,自己是個完全的失敗者。
“屈從”是為了取悅别人而自我犧牲,允許他人控制自己。
“苛刻”是指一個人給自己設定了特别高的标準,過度在意地位、金錢和外表,喜歡攀比,甚至為此放棄幸福、快樂、健康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等。
而“權利錯覺陷阱”是指一個人覺得自己是特别的,對現實抱着脫離實際的幻想。他們堅信自己可以瞬間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從不去考慮别人,也不考慮這種情況是現實的,是否具有可行性。
性格陷阱決定了我們思考、感受、行動、人際交往的方式,也會引發強烈的情緒,比如憤怒、悲傷、焦慮等等。
哪怕我們似乎擁有了一切:社會地位、完美的婚姻、親朋好友的尊敬、事業的成功,也仍然無法盡情享受生活,甚至不相信自己真的取得了這些成就。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旦掉進某一種性格陷阱,我們就很難跳出來,因為它往往是在我們童年階段就形成了。
但性格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可塑性的。
《性格的陷阱》提出,改變的目的不僅僅是消除性格陷阱,而是讓我們認清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自己為何而活,看到什麼能帶給你滿足、快樂和自我實現感。
為了跨越這些性格陷阱,書中給出了五個步驟。
首先是收集反對你所認為的性格陷阱的證據,在理性層面上證明它是無效的。
比如陷入了“失敗陷阱”,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别人,就要去尋找你優于别人的證據。
其次,了解這種陷阱從何而來,因何而起。
是小時候父母總是批評和否定自己?還是遭遇了某一個挫折,讓你不再相信自己?
找到這個源頭,寫一封信,表達那些語言、事件、人,對你帶來的傷害。
接着,檢查性格陷阱運行的模式,寫出你想做出的改變。
比如你進入了“屈從陷阱”,面對不想答應的請求,很難說出拒絕,拒絕之後,又會感到内疚。
那就寫出你想做出的改變:聽從自己的意願,該拒絕就拒絕。
最後,打破這些模式,不斷嘗試,并且原諒那些将你帶入性格陷阱的人。
走出性格陷阱,需要不斷的嘗試,一次拒絕會感到内疚,慢慢就會感到放松。
走出之後,你會發現,那些批評、指責過你的人、那些讓你不自信的人,都是錯的,他們也都有自己的性格陷阱和局限。
有這樣一首詩:我們可能無法改變方向,但我們至少可以調整風帆;我們可能無法左右事物,但我們至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
性格的改變正是如此,接受我們無法改變的,改變我們所能改變的,讓我們的性格中擁有更多自信、堅毅、樂觀的力量。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别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