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尼山文明論壇開幕?“2021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 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于9月27日至28日在山東曲阜舉辦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确定主題為“文明對話與全球合作”,其中分論題之一是:文明多樣性與世界融合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第五屆尼山文明論壇開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2021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 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于9月27日至28日在山東曲阜舉辦。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确定主題為“文明對話與全球合作”,其中分論題之一是:文明多樣性與世界融合發展。
文明的多樣性是一種現實,也是基于不同地理環境長期發展形成的結果。根據有關統計,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五六千種語言,這是文明多樣性的客觀呈現。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文明多樣性是客觀現實,并将長期存在。
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是文化的内在價值。人類文化之所以不同,是由于自然環境的不同,尤其是氣候物産之相異而影響其生活方式,而衍生出種種觀念、信仰、興趣、行為、習慣、智慧、發展方向乃至心理、性格之種種不同。文明的多樣性是一種現實,但不同文明相互影響和彼此融合也不可避免,而且這種影響和融合始終處于“進行式”。不同文明各有所因,也各有長短,這是相互影響和彼此融合的原因。
齊魯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文化的“包容性”可提供借鑒:齊魯文化以“仁”“和”為核心,“泰山不辭細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齊魯文化的“包容性”來自于其雜糅性:在東西向上,齊魯文化是夷夏文化結合的産物。周武王封功臣姜尚于臨淄,建立齊國;封弟周公于曲阜,建立魯國。齊、魯緊鄰東夷故地,長期和東夷文化融合發展。在南北向上,齊魯是南方楚文化和北部燕趙文化的連接點,地處暖溫帶,四季分明,不冷不熱,儒家的中庸思想、“和”的思想的産生,都與此密切相關。齊魯文化各有特點,齊文化具有兼容性、變通性,是智者型文化;魯文化具有單一性、守常性,是仁者型文化,齊魯文化在春秋定型之後,由于山水相連,兩種文化不斷交流、重疊、有機融合,使其“包容性”更強,為今天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提供了寶貴思想資源。
一是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啟示我們不同文明之間可以相互尊重而存在。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味着可以在“不同的基礎上實現‘和’”,這就是對“不同”先要理解和尊重,承認“不同”客觀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對“不同”采取對抗的态度,這為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提供了思想基石。
二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提供了“界限”和“分寸”。在不同文明之間,跨越界限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間,尊重和承認相互的界限同樣非常重要。最好的“界限”是什麼?不同文明的國家之間,最好的界限其實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前世界,個别國家對其他國家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采取“俯瞰”而不是“平視”的态度,總想在其他國家建立和複制自己的制度模式,認為可以“一藥醫百疾”,在對方不同意的情況下,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改造,沖突和戰争就在這種狀态下發生了。
三是齊國稷下學術精神,為當今世界提供了不同思想和諧共處的典範。文明的不同,包括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包括思想上的不同。在我國曆史上,齊國的稷下學宮恰恰提供了一個不同思想和諧共處的典範。
2300多年前,齊國建立高等學府稷下學宮,曾容納“諸子百家”中各個學派: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諸家,彙集天下賢士千人左右,其中包括孟子、淳于髡、鄒衍、田骈、魯仲連、荀子等著名學者。稷下學宮以遊學為主,來去自由;各家并立,平等共存;百家争鳴,自由辯論;相互吸收,融合發展。稷下學術精神不僅促進了中華文化的興盛繁榮,并且推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對于今天的“地球村”時代不同文明不同思想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和平對話”的先例,啟示我們:不同文明不同思想完全可以和諧并存。
四是儒家重視學習的态度,為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渠道。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相互學習是最好的方式。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為主體的文化,儒家文化在學習上有不少“心得”。
儒家有一種謙恭的态度。孔子推崇“讓”和“恭”,《論語•學而篇第一》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讓”就是謙讓;恭,就是予人恭敬,孔子說:恭則不侮。孔子在學習上保持一種謙虛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随時随地請教,向不如自己的人學習,孔子這種學習态度可以成為文明互鑒的方式。
儒家有一種開放的态度。孔子終其一生學思并進地上下探索着曆史運動的發展方向,并以此規定個人的努力奮鬥方向。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他詳考了夏、商、周三代的曆史,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殷禮是以夏禮為基礎,而又進行了損益,周禮是以殷禮為基礎,而又加以損益的。過去、現在、和将來之間,後一代總要對前一代的文化遺産加以吸收、改造,從而創造出新的文化,這是孔子開放的曆史發展觀。
儒家有一種欣賞他人的眼光。孔子編纂的《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比喻要看到别人的長處,或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文明交流之間,要多吸取别人的長處以提升自己。
儒家有不斷創新超越的精神。荀子說:“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學習中有創造,學習中有超越,這樣不同文明就能“比翼齊飛”。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這麼多不同曆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的國家共處“地球村”,要想“相處不累”,就得多從不同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相處之道”。
來源: 大衆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