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蝙蝠專家組成員 張勁碩
本報特約記者 王 妍
蝙蝠因為長相恐怖,晝伏夜出,在西方被認為是“吸血鬼”的化身,在我國,很多人也對蝙蝠避之不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蝙蝠更被視為公共衛生的一大威脅,愈發“臭名昭著”。不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蝙蝠專家組成員張勁碩表示,蝙蝠對人類有多種功勞,不論是大自然還是人類,都離不開小小的蝙蝠。
人們對蝙蝠誤解重重
作為唯一真正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蝙蝠因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特殊的樣貌、隐秘的栖息地等,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實際上,蝙蝠是進化最成功的生物之一。全球有1400多種蝙蝠,占全部哺乳動物物種總數的1/5。”張勁碩表示,“老百姓認為很多蝙蝠攜帶各種病毒,實際是誤解。”
科學家确實在蝙蝠身上發現了100多種病毒,但這是在不同類群和不同種類中發現的。“我們不能錯誤地認為每隻蝙蝠身上都有很多病毒。”張勁碩已經接觸和研究蝙蝠22年了,他說:“正常情況下,蝙蝠是不會把病毒直接傳染給人的。若發展到人傳人階段,說明這個病毒已和蝙蝠身上攜帶的原始病毒完全不是一種了,或者不是一個類型,是經過了多次變異,甚至十幾代變異才變成現在能夠人傳人的病毒。”
中國過去一直忽略蝙蝠保護,比如過度開發洞穴,使之成為旅遊景點等,破壞了原有的洞穴生态系統。栖息地遭到破壞後,蝙蝠的種類和數量也受到影響。過去,北京頤和園佛香閣牌匾後曾發現過5種蝙蝠,但如今,城市中蝙蝠的蹤迹越來越難尋了。此外,大量施用殺蟲劑也使蝙蝠的食物來源越來越少。
維護生态系統作用極大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裡珀格對蝙蝠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結論感到擔憂:“新聞常将它們描述為‘緻命的蝙蝠’,這會讓人們感到害怕,進而将蝙蝠殺害。我們正在破壞數十年來努力保護的成果。”他警告稱,蝙蝠遠非我們的敵人,它們實際上正在用一種不為許多人所知的方式維護人類和生态系統健康。
很多森林和植物依靠蝙蝠傳播種子和授粉。世界上有200多種蝙蝠隻吃水果、花蜜等植物性食物,它們會把種子攜帶到其他地方。一些蝙蝠進化出了與花筒長度相匹配的舌頭,是體長的1.5倍,在吸食花蜜的同時也無意間幫助植物授粉。研究表明,有些無花果隻有經過果蝠胃的消化才能發芽,且果蝠通過授粉和種子傳播,為人類貢獻了450多種商業産品和80種藥物。
蝙蝠還可控制昆蟲數量。一隻蝙蝠能在一小時内捕獲1000隻蚊子,這有助于減少瘧原蟲等蟲媒病毒的傳播。相關研究表明:一隻蝙蝠每個夜晚能吃掉相當于1/3自身重量的昆蟲。每年夏天,蝙蝠在全球要吃掉數十億噸昆蟲。
蝙蝠同時也是鳥類、蛇類等其他動物的食物,在食物鍊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在食物稀少的冬季,貓頭鷹會尋找蝙蝠充饑,洞穴中很多蛇類、巨鼠等物種也依靠蝙蝠生存。”
蝙蝠還是很好的科學研究對象,在仿生學、醫學、生物學方面,人類可以通過研究蝙蝠了解更深層次的科學機制和機理。
人類不能打破界限
數萬年來,人類與蝙蝠相安無事,近些年為什麼會關系緊張?張勁碩認為,這是人類打破了界限。
“實際上,病毒與自然宿主關系很溫和。”張勁碩解釋,就像人類與自己身上攜帶的病毒形成共生一樣,蝙蝠也與自己攜帶的病毒實現了和平共處。“人類祖先通過優勝劣汰,讓免疫力強的生物生存下來,并且留下了豬牛羊雞鴨魚等可食用的物種。如果我們還像祖先那樣茹毛飲血的話,就會引火上身。”因為濫食野生動物,會讓原本并行不悖的兩個物種産生交集,也給了病毒變異擴散的機會。
“歸根結底,我們不能打破界限。”張勁碩強調,人類應該在自然界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有認識以後才會有理性的态度,繼而以科學的方式方法去對待周圍的自然與生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