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周聃”到底是什麼梗?連潘周聃自己都解釋不清。這名南京小夥兩年前參加綜藝節目《最強大腦》時出場的片段,如今突然爆紅網絡。在主持人說完“有請潘周聃”的介紹詞後,他微微側肩、迅速起立的魔性扭頭動作,配上他的“學霸光環”,被網友解讀出“狂跩酷炫”的意味。随之全網掀起了模仿狂潮,全國湧現出各地“分聃”……
近日,仍在國外讀博的潘周聃接受了家鄉媒體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的采訪,他說他并不介意網友把他當成短視頻創作的素材,但是比較在意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對于未來他有很多計劃,想以“潘周聃學長”的身份繼續與年輕朋友們探讨學習和工作上的問題;未來,他想為自己的家鄉作一份貢獻。
兩年前節目片段莫名走紅
他成了網友“玩梗”的素材
兩個多月前,問起潘周聃是誰,可能大多數人隻會搖搖頭表示“不知道”。兩個月後,再問同樣的問題,很多人會馬上告訴你,“這是一個梗”。實際上,潘周聃是一個南京小夥的名字。不久前,他兩年前參加《最強大腦》節目的片段突然走紅網絡。
被網友廣泛模仿的片段
“潘周聃,29歲,碩士畢業于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節目裡,當主持人念出這段介紹詞時,潘周聃一個利落的側身站起,臉上挂着嚴肅的表情潇灑地一甩頭吸引了不少網友,大家都笑稱:“這就是學霸的酷炫狂跩。”随着這個魔性瞬間被越來越多人談論,網絡上湧現了不少模仿潘周聃的短視頻,有人“潘周聃式”吃辣條,有人“潘周聃式”做核酸……甚至延展到麻将、無人機、自來水等,隻要是在直線運動中突然來一個大轉彎的動作,都被看做是模仿潘周聃,于是有人調侃道:“萬物皆可潘周聃”。
近日,仍在海外讀書的潘周聃接受了家鄉媒體揚子晚報的采訪。面對這場看起來很無厘頭的爆紅,他用了“順水推舟,水到渠成”來形容。他告訴記者:“我更願意把它當成一個意外。在這次模仿秀浪潮中,我沒有簽任何經紀公司,自然也不是一個被包裝好的典型網紅。”
節目裡他出場的動作,并非他刻意為之。潘周聃回應說,那天他起了個大早,臉上帶妝讓他感到些不自在,剛好當時節目改了賽制,他是上陣的第一名選手,“大家(參賽選手)都蠻緊張的,我想着既然第一個上台,不如把氣氛帶動一下,就強打起精神站了起來,那個站起來的動作也是比較随意的,沒想到被記錄下來後,大家都覺得‘魔性’。”
節目是兩年前錄的,參賽不久後他因私事提前退賽。兩年後怎麼忽然火了?這個問題潘周聃自己也在尋找答案,“這是一件頗有意思的事情,我原本在節目裡是一個比較沒有存在感的角色,可能是現在網友們愛“玩梗”,我就被許多人注意到了。”
不介意網友拿自己“玩梗”
更在意正常生活受影響
走紅不久後,潘周聃曾通過個人社交賬号回應被“玩梗”,他寫道:“鬥轉又星移,一秋又一秋。誰料咱們在各自過了都不太容易的這兩年之後,于2022年的春天再度相逢。”他告訴記者,自己并不介意網友用“潘周聃”做段子,他還建了一個收藏夾來保存網友制作的有趣視頻,“一個梗給大家玩出了新理解、新诠釋,不亦快哉?”
一開始潘周聃并沒想對此事進行回應,即便周圍的親朋好友都看了各種“玩梗”視頻,還有一部分網友因為這段被截取的片段,誤以為他是一個很跩的人,他都沒打算發聲替自己辯解,他覺得大家熱鬧完就散場了。
直到網絡上慢慢出現一些以他的名字注冊的仿冒賬号,他覺得是時候聊聊“潘周聃”了。因為在他看來,某些程度上“潘周聃”和“潘周聃學長”已經不是一個人了,“如果沒有這件事,我隻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畢業後工作賺錢,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它既然發生了,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我人生的分水嶺。”
有一個階段,潘周聃有些手足無措,他記得那段時間社交賬号裡大量惡意留言像洪水般向他襲來,還好互聯網平台及時介入,協助處理了此事,“也有很多網友發私信鼓勵我,中國有句老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個意思。”
這場風波過去後,他腦洞大開,有了新計劃,“既然已經走到這個節點,不如去探索其它的可能性。”他想到了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一直灌輸的社會責任理念,他認為獲得如此多的關注卻不去輸出正确的價值觀,便是沒盡到社會責任的表現,“比如說是不是可以學習做一名公衆人物,用‘潘周聃學長”這樣一個理工男的身份,和年輕網友交流他們在學習生活上遇到的困難疑惑。”
在海外留學的潘周聃
真實的潘周聃是什麼樣子?
他這樣回答
撥開短視頻造梗賦予他的“狂跩學霸”形象,潘周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潘周聃說,自己是個從小愛攝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工男,在用“潘周聃學長”的身份與年輕人交流時講話很溫柔,甚至慢吞吞的,與媒體聯系直播時語速飛快,密集輸出,這些都是真實的自己。
南京小夥潘周聃
在單一标志性的互聯網标簽之下,潘周聃是一個勤奮努力、踏實好學、熱愛家鄉的南京大男孩。
在大學時,他常常擔任許多活動的攝影師,他笑着說,這份對攝影的熱愛還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時光,“父親是我的攝影啟蒙,他在我出生之前買了相機,但是他後來不怎麼喜歡玩了,天天讓我玩。當時我一個小孩經常脖子上挂着很大的相機,時不時地拍照。”
小時候的潘周聃
後來,潘周聃在南京外國語學校念中學,他說,在這裡自己對攝影的審美才被慢慢培養出來,“是美術老師曹啟海給了我藝術鑒賞的啟蒙教育,他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方式去講世界名畫,非常生動活潑,我覺得特别有意思,我聽得可入迷了。”
此外,他與揚子晚報的緣分也是他攝影路上一堂重要的實踐課。2004年,正在上初二的潘周聃,在課堂上被鼓勵參加揚子晚報小記者活動,他報名投稿,那時電子郵件還不流行,就把一張自己在紫金山天文台俯拍南京城的膠片照片放在信封裡寄到了報社,随後刊發在了當年9月1日的報紙版面上,“我記得很清楚,當時落款還是:本報小記者 潘周聃,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段經曆。”
潘周聃初中二年級時的攝影作品
除了攝影,在南外的六年,是他各方面素養被激發的一段時光。對物理的興趣,對古詩文的熱愛都有增長,外語能力、表達能力等都有提高。每次回到南京,潘周聃一定會到北京東路30号,重溫那一段“在北京東路的日子”。
歸來仍是少年
海外學子不變的故鄉情
離開南外後,潘周聃出國讀書,先後在意大利、瑞士、英國等國學習。身處海外留學多年,他時刻關注着家鄉南京的發展,他特别關心南京城市的建設。
大約五六年前,潘周聃趁着學校假期回到南京,面對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他感到有些陌生,為了再次細細認識家鄉,他做了三周的網約車司機,以這種方式重新走了一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小時候上過的小西湖小學、重新修葺的武定門……
潘周聃說,即便在半夜,沒有什麼乘客時,他也非常享受在南京街道穿梭的快樂,能探索和體驗不斷“更新”中的南京城,“有一次搭載乘客去老門東,才知道這是一個建在我小學旁的曆史文化街區。我開車到了學校後,發現它的樣子沒變,還是在居民樓中間的一所小學,但是旁邊建了一個有文化曆史特色的基地,這種時光交錯的感覺,讓我覺得好神奇。這也是南京這個城市的魅力,把保留曆史和發展現代化平衡得很好。”談及家鄉,潘周聃的語氣中充滿了深深的依戀和滿滿的驕傲,還不時冒出兩三句南京話。
從念中學起,潘周聃就是個地理控,放學後總會沿着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走,禦道街、水西門、集慶門、清涼門,沿着城牆和秦淮河向西走。“當年的南京還在腦海中,現在回到南京,發現這裡變得非常發達繁榮現代化了,每次親眼看到自己家鄉這種快速的發展,我又驚訝又驕傲。”
提起家鄉南京,潘周聃飽含滿滿的依戀,“你知道經過南京的高鐵有多少條嗎?我曾細細數過。它是一個交通要道,也吸引着我會随時回來看一看,走一走。”對他來說,家鄉永遠是成長路上的能量補給站,“雖然在海外漂泊多年,但我生長在南京,無論我身處何方,我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是南京人。未來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為家鄉作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來源 紫牛新聞 | 作者 孫慶雲 笪越
編輯:謝永利
流程編輯 邰紹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