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解:孫武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地強迫敵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戰方案,“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擊破敵人則次一等,是“非善之善者”。
不用發動或進行戰争,就能讓敵人屈服、投降,才是最高境界。不戰而勝嘛!
即主張通過政治攻勢、外交手段和武裝力量來征服敵人。
《孫子兵法》目錄
易中天教授也提出過疑問:“如果政治攻勢、外交手段和武裝力量來征服敵人的話,不戰而屈人之兵應放在計篇或作戰篇,為什麼會放在謀攻篇?”
第一篇《始計篇》。這一篇講什麼呢?講戰争的策劃。戰争之前我們應該幹什麼,我們怎樣計算,我們怎樣謀劃,這是做戰争的準備。開篇就說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強調了戰争是關系國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必須高度重視開戰之前的謀劃。這其中蘊含着對關系社稷安危的戰争問題必須謹慎處之,以及沒有認真的準備和周密的部署,不能随意興師開戰的慎戰思想。第二篇叫《作戰》。從戰争對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質條件的依賴關系出發,指出曠日持久的戰争對國家造成的危害,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野戰。就是講把軍隊開到疆場以後,怎麼打。為什麼要放在攻城階段講呢?在《始計篇》講,不行嗎?一開始,就策劃好,通過政治謀略和外交手段讓對方屈服,不是更省事嗎?退一步說,在《作戰篇》講,也行。野戰的時候,難道就不要“不戰而屈人之兵”?難道野戰的時候,就該往死裡打;攻城的時候,就要往活裡做?講不通啊!
正解: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屈”,應該理解為“短缺”或“不足”。
可參考賈誼的《論積貯疏》中說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屈,即短缺之意。
所以,這裡的屈,确實并不一定就是屈服,也可能是短缺、不足、虧欠,比如“理屈詞窮”就是。理虧了(理屈),就沒話說(詞窮)嘛!
第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賓語,是兵,不是人,也不是國。也就是說,并非屈人之國、屈人之人、屈人之君,而是“屈人之兵”。兵,當然可以理解為“軍隊”、“軍事力量”。
因此,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理解為: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接下來,就有可能實現“不戰而勝”的目标。但要說清楚,這個目标,隻是攻城階段的戰術目标。就如同現代戰争中某個具體的戰術布置。
這樣,“不戰而屈人之兵”放在謀攻就能理解了,因為攻城代價太大。就算是現代戰争中也是,如《亮劍》中,李雲龍率部攻打平安縣城。部隊不停的沖鋒,其傷亡也是大得受不了,所以才用意大利炮直接轟開城門,将秀琴一同給炸了。
在冷兵器時代,攻城所付出的代價可不是一般的小。硬攻一個城池,隻能是迫于無奈。能不攻,就不攻。有謀略的将領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強攻。因為強攻隻會是殺敵一千,隻損八百。因為工攻城,得準備器械、工具,填土。得花上好幾個月,這個過程中,守城部隊也不是坐以待斃。隻會困獸猶鬥,拼個你死我活。
像努爾哈赤攻城甯遠,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西夏都城等等,攻城方都付出慘重的代價。
因此,就有了“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的說法。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幾次北伐,司馬懿堅持斷其糧草供應,堅守不戰,跟他耗下去,也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經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