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可以養人,也可以傷人。老百姓的話講:“人吃五谷雜糧,哪能不生病?”想要不得脾胃病,壽命更長,一定要避開這三種食傷。
人每天都離不開飲食,飲食習慣如果有一點點的不合理,對人的影響就是巨大的。說白了,現代的脾胃病,多半都是吃出來的。
飲食不合理,具體說來包括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等。
這三個飲食毛病,首先損傷脾胃,影響脾胃的運化,進一步還生濕、化熱、生痰,成為重要病因。
所以,李東垣《脾胃論》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之論。
一、飲食不節:過飽時可用保和丸
節為節制,含有定量、定時的意思。飲食應定質、定量、定時。饑飽失常,或不能按時吃飯,就是無節。
1.饑飽失常
食量過少或者過多均可導緻疾病。
一是過饑。
水谷精微缺乏,可緻營養不良,氣血衰少,形體瘦弱,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低下。
就條件而言,現代人能吃飽應該基本沒問題,所以那種被動的過于饑餓應該很少了。但是主動的挨餓卻不少見,比如減肥、斷食辟谷,沒有把握好度就會過饑。
當今不少減肥法,急功近利,多以傷脾為能事。比如服洩下藥者,氣液定虧,所謂“吐下之餘,定無完氣”。
節食太過者,不單氣血生化無源,更有脾胃空轉,自磨而損;
更有甚者,土虛不運,水泛為痰,則成“肥人多痰”。求瘦不成反為胖,真可謂世事無常。
坤土厚才能載物,内榮方顯外華,這才是健康與美容正道。
二是過飽。
飲食停滞,就容易損傷脾胃,導緻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出現脘腹脹滿、嗳腐吞酸、嘔吐洩瀉等症狀。所以《黃帝内經》就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說法。
偶爾的過飽比較好辦,吃些保和丸、保劑丸之類的中成藥就可以解決。但假如經常飲食過飽,帶出來的問題就會比較多。
《素問·奇病論》雲:“肥則令人内熱,甘則令人中滿”。過食肥甘厚味就容易引緻現代所講的代謝性疾病,比如糖尿病、血三脂過高、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等。
三是饑飽失常,多見于小兒。
因為小兒脾胃功能較弱,加上飲食不能自制,所以易為饑飽失常所傷。
這裡特别要注意,小孩特别容易被飲食所傷,《幼科釋迷·食積》說:“小兒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幹成疾,亦必兼宿食。”
嬰幼兒乳食不節,傷及脾胃功能,久則出現面黃肌瘦、精神萎頓、毛發焦枯等症狀。
2.飲食無時
有規律地、按固定時間進食,可以保證脾胃運化有節奏地進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
土合四時,樞軸運轉因時而有節。如果時早時遲,時快時慢,時停時動,什麼樣的樞軸可以承受?
二、飲食不潔:急性腸胃炎怎麼辦?
飲食不潔是指飲食不清潔,或進食腐敗變質有毒的食物,或誤食毒物等。
不少胃腸道疾病是由于飲食不潔淨所緻,腹痛、吐瀉、痢疾等是其常見病症;
如急性胃腸炎,在中醫來講,最常見有兩種型,一種是寒濕内侵,一種是濕熱下注。
寒濕型的主要見病理分泌物排洩物清稀,比如瀉下物清稀,嘔吐物清稀,同時人容易有惡寒的感覺,這個時候比較合适的中成藥是藿香正氣丸。
假如寒象比較明顯,加上附子理中丸可能效果更好。
如果是嘔吐物黃濁,或者是瀉下黃臭,有拉完又想拉,拉不幹淨的感覺,就是濕熱型,葛根芩連丸應該是比較恰當的中成藥。
如果症狀比較急重或者複雜,那還是到醫院找有經驗的醫生診治。
飲食不潔亦可引起蛔蟲、蛲蟲、縧蟲病等寄生蟲病,臨床出現時常腹痛、嗜食異物、面黃肌瘦等症。這個最好先到醫院做做檢查,如果是某種寄生蟲病,再做針對性治療。
有些飯店的食物不新鮮,讓人不放心,如果吃到變質、腐敗、有毒的食物,可緻食物中毒,輕則腹痛、吐瀉,重則昏迷甚至死亡。
三、飲食偏嗜:人不能純粹按照喜好來吃
人類要想獲得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類營養物質,必須做到飲食結構合理,五味調和,寒熱适中,葷素搭配合理,無所偏嗜。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X,四時五髒,病随五味所宜也。”
飲食偏嗜包括種類偏嗜、寒熱偏嗜、五味偏嗜和偏嗜飲酒等。
1.種類偏嗜
上面《素問·髒氣法時論》中就提出飲食結構應多種多樣,以谷類為主,肉類為輔,蔬菜為充,水果為助,飲食種類合理搭配。
現在最常見的是葷素上的搭配失調。比如漢人,本來就是以素食為主,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肉類食物的比例在加重。不是說這種比例不能調整,但現在普遍調得有點過了,不少人變成了以肉食為主。
一向習慣以素食為主的民族,有沒有可能在短時間内,進化到能消化那麼多肉食?
現在胃腸道疾病,尤其是慢性結腸炎,胃腸易激惹綜合征,或者腸癌之類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為什麼?難道不值得思考?
更不用說前面提過的代謝性疾病,部分原因也跟肉食太多有關。
2.寒熱偏嗜
健康的飲食不應完全按照個人嗜好來進行。
因為偏食生冷寒涼,則易損傷脾胃陽氣,緻使寒濕内生,發生腹痛、洩瀉清稀等病症,時間久了就會損傷人體陽氣;
而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便秘、口瘡、牙龈腫痛等病症,時間久了會傷人陰液。
寒熱偏嗜,這兩種偏嗜,哪種對人的損傷更大?
應該說是偏食生冷寒涼。為什麼呢?假如偏嗜溫熱食物,反應很直接,立馬就會有上火的表現,那麼很多人立馬就會處理,所以它對人的損傷,隐患沒那麼大。
但是寒涼傷人,它的證候反應,其中一部分是當下就有反應,但相當比例的當下反應不一定那麼劇烈。比如有點口淡,不過有點輕度的不舒服,大便偏爛,胃口略為減弱。
很多人都不一定會處理,這就好像形成了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效應,等你發現有問題了,機體的陽氣(尤其是脾胃的陽氣)已經受損了。容易形成的是慢性病症,所以調整起來,也沒那麼快收效。
3.五味偏嗜
人的氣血精津,皆由五味資生。五味與五髒各有其所喜。
比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但是,如果長期嗜食某種食物,就會使該髒腑機能偏盛,久之則破壞髒腑間的協調關系,發生髒腑之間的病理傳變。
比如味過于酸,就容易增加肝氣,則易緻肝氣過旺盛而乘脾胃。
因此,飲食五味應當适宜,平時不要偏嗜,或做到飲食與體質相宜。
有病的時候注意宜忌,做到食物與病證相宜,才能增強體質,促進疾病好轉。反之則會增加體質之偏或加重病情。
4.嗜酒
适量飲酒,可以宣通血脈,舒筋活絡。但酒這東西,小酌怡情、活血,多喝傷身。
為什麼?因為酒除了活血之外,它還有一個作用,無論白酒、紅酒、黃酒,都有增加濕熱的作用,而啤酒隻增加濕,本身卻不熱。
徐靈胎《内經诠釋》裡說:“酒性純陽,陰虛得之則蒸熱緻損;酒質純漿,陽虛得之則助濕緻虛。”
如果長期、過量飲酒,則易緻濕熱内生,損傷内髒。
這裡要注意,不是說酒有一點活血化瘀作用,就鼓勵大家喝,沒有活血化瘀要求的人盡量少喝,就算是有活血化瘀要求的人,酒,也不是唯一的選擇。
版權聲明:圖文無關,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