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05:44:46
(一)育苗

繁殖方法有實生、嫁接、高壓、靠接、基尖組培等,以小苗嫁接繁殖最好,掌接法操作麻煩,已漸被淘汰。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1

1.嫁接育苗

(1)砧木苗的培育以共砧為主,選用生長勢強的如白梨、解放鐘等的種子,大量育苗可從罐頭廠獲得種子。種子易喪失發芽力,洗淨晾幹後即播出苗率高。貯藏時可用洗淨陰幹的種子--份與幹沙兩份混合,放置陰涼幹燥處貯藏半年後發芽率仍達70%~ 80%。

苗圃地以土層深厚、易排易灌、略帶沙質的水稻田為好,早地苗木主根發達,但側根少。播前上地要經過深翻和施足基肥,整成寬1m左右、溝深15em以上的蛙。播種量撒播

每公頃1500~ 300kg,寬幅條播750~ 1500kgo每公頃種子約360(解放鐘)~500 粒(白梨等)。要淺播和适當遮蔭,否則發芽率不高。據觀察,播種後蓋土1cm以上者,發芽率隻有75%:如播時把種子壓入土中不蓋土隻蓋稻草,發芽率達90%~95%.幼苗期喜蔭。怕夏季幹熱。播後搭蔭棚,或在行間套種綠豆,均能明顯提高出苗率,幼苗生長也較好。另外,要盡量争取早播。以利越夏。種子發芽後,要逐步把稻草抽稀,以防曲頸和梢枯。當年秋冬季要進行間苗和移苗。經8~12個月的培育,苗木高30~40em.幹粗0.8cm以上時,就可嫁接。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2

(2)小苗嫁接方法熱區枇杷小苗嫁接的方法有留葉切接、剪頂劈接,舌接和芽片貼.接等,其中以留葉切接和剪頂劈接法較常用。

➊留葉切接法12 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将一年生以上的砧苗基部留1~2片以上葉片剪幹切接,每段接穗長3~5cm、具單芽或雙芽。接後用薄膜條包紮嫁接位和接德的上切口,芽眼和其餘的穗段不密封。接後約15~20d就可發芽,注意經常抹砧,做好苗地的排水工作,促進嫁接苗生長良好。2~3年生的砧木無法留葉的,則采用“倒砧切接法”。即把離地面20~30cm處的砧幹剪斷3/4并折下,使上下仍有少量皮部和木質部相連.在斷口處切接或插接。待接穗長出的新梢充實後,再把其上的砧術枝葉剪除.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3

❷小苗剪頂留葉劈接法禍建 莆田果農用此法快速育苗,從播種到出國隻需15~16個月。注意早播、施足基肥和加強管理,保證大多數的砧苗在第二二年早春幹粗達o.7~0.8em以上。2月中旬到3月下旬,把幼砧上正在萌生、尚未充實的春梢剪頂1/2~2/3(此處的精粗可達1em左右),然後用3~5cm長、具單芽或雙芽的接穗在頂端劈接。接後包紮薄膜條保護(方法同切接)。一般接後 10多d就可發芽,成活率約80%~ 90%,當年秋季嫁接苗高度超過60~ 70cm,可供出圃定植。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4

2.莖尖組織培養育苗方法要點是:

(1)培養材料及其處理剪取 1~1.5em長的嫩芽,把莖尖修成0.8cm左右。用飽和漂白粉澄清液浸洗,然後移入超淨台,用0.1%升汞水消毒10min.無菌水沖洗後,剝成2~

5mm的嫩梢尖作為接種材料。以夏梢停止生長已--段時期、面秋梢尚未萌發的芽狀态成功率較高。

(2)成苗階段的培養莖尖成 苗經曆萌動、展葉和發枝三個階段。各階段都受培養基、光照和接種材料米源及其生長狀況的影響。基建在MS 6 BAO.5mg/L. NAA 0.Img/L GA20.1 ~ 0.2mg/L培養基上能順利展葉,而後轉接到MS 6-BA0.25mg/L :IAA0.05mg/L中抽枝。

(3)成苗後的培養及移植無性 苗長到1~2cm時切下,轉到不含任何激素的1/2MS培養基中,20d就可生根。生根後的小苗長到适當大小時移出培養瓶外培養.移出前打開瓶塞,在較強光照下鍛煉數天,便苗健壯,然後移入溫室或塑料大棚内土培。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5

(二)建園

1.因地的選擇及開墾枇杷适宜在山地 栽培,以坡度不超過25C.上層深厚、排水良好,土質不過于粘重、含堿植質多的紅、黃壤地上生長結果最好。風害和凍害是枇杷分布的限制因子,沿海和海島地區要選避風的地方建園,并背靠防護林,有凍害的地方建園要注意小氣候的選擇。山地要修好登高梯田、排灌設施和道路系統,防止水土流失,并做好.挖大穴、施足基肥等工作。平地果園要防止積水,最好深溝高畦或築墩救培。

2.栽植11月至翌年2月是熱區枇杷定植的最好時期。移植時苗木應帶上球,或根部沾泥漿保濕,并剪去葉片的2/3,以減少水分揮發。需長途運輸的,要做好苗木的包裝工作。

株行距一-般為 4~5m,每公頃種植450~600株。注意淺植,栽後充分澆水以保證成活。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6

(三)果園管理

1.幼樹管理及整形幼齡果園管理的目的是促進營養生長、提早投産,同時形成良好的樹冠,為今後高産、優質和便于管理創造條件。幼樹以氮肥為主勤施薄肥(大約每隔兩個月施肥:一次),以加速樹冠形成。幼齡果園宜間作套種,春季種大豆,花生,夏、秋季栽甘薯、蔬菜等作物。

我國台灣省果農多采用杯狀形或空心圓頭形整枝,以增加結果面積、減少風害和便于管理。①杯狀形:多用于坡地風大地區和适合開張性的品種(如田中等)。苗木定植後,離.地面高40~60cm處留4~5個側枝培養主枝向四面伸展并拉成與主幹呈40°~50°的角度。

第二年在主枝的适當位置留3~4個亞主枝,并将主幹截頂,培養成無中心幹的杯狀形。以後需在主幹中央保留若幹側枝遮蔭,以免主幹或主枝發生日灼;②空心圓頭形:适宜于平地深厚土壤果園和直立性品種(如“茂術”等)。苗木定植後在主幹離地面30~ 40cm處留3~4個主枝,以後同樣留2~3層,層間距約60cm,各層主枝需保持均衡生長。最後主幹截頂,使植株不再增高。形成空心圓頭形。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7

2.成年樹管理要點

(1)施肥和土壤管理成年樹年施肥 4次,其中采果後和春梢萌發前要施重肥約占全年施肥量的70%~ 80%。肥料的種類常用的有人糞尿、餅肥,堆肥、垃圾土、火燒土、雞糞和化肥等。氦肥多時果較大,但色澤風味較淡:鉀肥較多時,糖分增加,但肉質較粗。因此要适當搭配,-般山地果園每公頃可用氮180-220kg.磷150~ 180kg.鉀180~ 220kg.

成年樹的土壤管理多用清耕法,每年除草松土6~8次。使土壤疏松,以利根系生長和吸收,并有保墒防旱的作用.秋冬季在樹冠外圍地面上翻耕(深10~15cm),增加透氣性和保水能力。雨季枇杷園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爛根和樹頭附近莖幹的病害發生。秋冬季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引水灌溉一,二次。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8

(2)修剪采果後(5月)和花芽分化結束時(9月)進行。剪除衰弱、病蟲、重疊、交叉,下垂的枝條和枯枝等,剪口要平。對采果枝或短截枝長出的新芽疏留2枚,徒長枝也應剪除或短截。(3)疏花穗和疏果疏花德和疏果是枇杷增大果實和防止大小年結果的有效技術措施。在10月上向至11月初花穗已明顯、但尚未開花時疏折花穗,有凍害的地方也可不疏花糖,而等到疏果時一-并進行,通常一個枝條上有4德者,需疏去1~2穗,有5穗的要疏去2穗。大果形品種要适當多疏。先疏葉片少和發育不好,或有病蟲害的花穗,并掌握去外留内、去遲留早、去弱留強和樹冠上部多疏的原則,抽穗率高的“大年樹”要多疏。疏花穗一般用手從基部把花糖折除,葉片盡量保留。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9

在日本有疏花耆的做法,分以下三種方式:①摘除花穗的上半部;②摘除基部兩個支軸和頂部兩個支軸,保留中部3~4個支軸:⑧在上面兩種方法的基礎上,再把留下支軸上的先端花蕾摘除。通常大果形品種每穗僅留2~3個支軸,中小形品種每穗留3~5個支軸,保證以後每畝有4~6個果。

枇杷坐果率高,即使已疏花糖,還存在結果過多的問題。疏果有明顯增大果實、使果實大小均勻、成熟期一緻、提高果實質量和便于采收的作用。福建莆田疏果多在二月下旬前後,當殘花落盡、幼果有蠶豆大小時進行。先折去部分過多果穗,然後連穗疏果粒,将病蟲果、畸形果、小果,過密果疏去。大果形的品種(如解放鐘等)每畝疏留4~6粒,小果形的品種(如森尾早生等)每穗疏留6~10粒。樹旺、葉片多的粗壯結果枝可适當多留,:要留下果穗中段的果實,并注意選留大小均勻的幼果,使将來的成熟期--緻,便于采收。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10

(4)套袋套袋的目的是為 了防止果面出現鏽斑,預防裂果、日燒和病蟲鳥害。以1月上、中旬至2月進行套袋防鏽效果最好。紙袋用舊報紙制成,并塗上植物油(如棕榈油)以延長紙袋的壽命。袋角留有通氣口,防止果實腐爛。套袋後,在紙袋上部用小鐵線縛紮,可提高效率。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11

(四)采收

枇杷成熟的标志是果實 充分長大,果面和種子充分着色,果肉組織軟化、酸量降低和糖分迅速增加。枇杷花期長,要分期分批進行采收。枇杷果肉柔軟多汁、皮薄、易脫毛,易被碰傷而降低貯藏性能和商品性。采果用的籃、箱要鋪墊草紙或其他柔軟材料,要有果梯和采果鈎,工人采收前把指甲剪平,采果時要手摘果柄,防止觸摸果面,并輕放輕拿,淺裝輕挑,以防止碰壓。外運和出口的果實,在果園就地選果、包裝,減少機械仿和絨毛脫落。套袋的果實最好連袋運回室内打開分級包裝。

枇杷營養及施肥技術(枇杷的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