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都市裡行走,你是否也曾期待過,能抛開浮躁和彷徨,過另一種生活。 沒有電視和夜生活,沒有Spa和健身房。有的是森林,農舍,流水和日出日落。有的是蔬菜、糧食和空氣。
農莊四季 受訪者供圖
在這裡,陽光穿透斑駁樹葉灑在餐廳的石闆地面,從屋頂的天窗望去便與繁星相眠,出門便能與清泉邂逅。一個轉身,遠處山色如水墨畫般盡收眼底。
橋 受訪者供圖
青海有對60後夫妻,他們放棄都市的繁華,回歸原始森林生活,十六年打造屬于自己的森林農莊。兩人,一狗,三餐,四季,過着人們最“向往的生活”!
一心奔着城市去,終又回歸深山
兒時的範文斌,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去縣城,“我那時候就覺得,縣城怎麼這麼好!”
但他的家在祁連山東端青海互助北山林場深處,一年也去不了一趟。“村裡進出隻有一條土路,八幾年的時候,從這條路坐班車去縣城都要3個多小時,真的非常遙遠了。”
他一心奔着城市去,努力讀書,從深山走到縣城,走到省城,走出青海,來到武漢讀了大學。
畢業後,他回到青海西甯,做了老師。但已經感受過現代都市的他,不甘停留在這平靜的小城。92年,他辭去了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又回到武漢,開始打拼。
在武漢,他找了女朋友,成了家。結交一堆好友,生意也越做越好,但他卻開始厭煩城市生活。
“我突然覺得城市很糟糕,它占據了太多的“負面”,人多,壓力大,節奏快,再加上各種環境污染,晚上連星星都看不見。”
在青海大柴旦,流星劃過夜空 郭浩 攝
他又開始向往深山,“每每回老家,我就覺得祁連山真是好,地廣人稀,要啥有啥。隻要回來,我都會騎着摩托車在山裡面轉,想着要是能在這蓋個房子就好了。”
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秋景迷人 黎曉剛 攝
03年冬天,他遇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互助北山浪士當景區正在開發,他隻要投資就可以在森林裡選一塊空地,蓋一座房子。
得到消息,他立馬關掉公司,打算回來。
農莊一角 唐濤 攝
“我當時生意相當好,知道我要回去,我的朋友都來勸我,他們說你生意這麼好,這一去,最少要損失幾千萬。”
朋友的勸阻沒有阻止他的腳步,“04年,我回來了!!”
造一座房子,面朝溪流,春暖花開
農莊選址倚山臨水,在一片樹林掩映之下,自然環境可謂得天獨厚。看着這一片空地,一個藏在範文斌心底深處名為“夢想”的種子也開始發芽。
從山上引來的泉水唐濤 攝
“我是學繪畫的,後來做了室内裝修。我做裝修的時候,通過改房子,布局房子,才了解了建築,漸漸我發現我最愛的是建築。”
裝修工作閑暇時,範文斌開始買資料學習,研究當代建築大師的作品,琢磨建築。“我琢磨了很多年,我把多少年熱愛的東西,想過的建築理念,全部用在了這個農莊。”
範文斌想“隐居”于此,他希望自己的農莊能做到不改變大山。“農莊一定要尊重周圍的環境,要和大山的氣場、面貌完全融合,這個對我來說是個課題。”石頭、沙子、土、木材.。。用的都是本地的天然材料,他還将山裡的植被和山泉水引入居所。
從山上引來的泉水唐濤 攝
“整個建築的外觀,做工和做法,完全尊重青海當地特色。但它的布局,采光,通風,舒适度卻是按照西方來的。”他大膽而超越的設計成就了最與衆不同的特色,這裡每一個地方都透露着民間的味道,卻異常舒适。
農莊一角 唐濤 攝
除此之外,整個農莊,小到牆面曲度,大到桌椅擺件,都是範文斌自己設計圖紙,守着工人,一點一點摳出來的!我自己設計的羊皮凳
他把這個農莊當作夢想的果實,為了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花了16年的時間!“我慢慢設計,從04年開始建設,一步步完善,進行細節升級改造,直到今年才算完工。”
那麼這份答卷範文斌滿意麼?
答案是:“我很滿意,如果讓我給自己打分,我打80分。”
農莊一角 受訪者供圖
民族工藝品的魅力
“下一步,我打算把手工藝品展廳給做出來。”農莊慢慢建成,範文斌又有了一個“小野心”。
“我的媽媽是土族人,土族有很多精美的老針線活。在十年前,我就開始搜集這些老針線活,我打算将這些民族的精品展出來。”
指尖上的“非遺”土族盤繡 馬銘言 攝
除此之外,他還收集了全套的民間老匠人家私。“我在這十幾年時間,收集了皮匠、氈匠、鐵匠、木匠等匠人家私,還有全套的傳統農具,以及現代的一些電器工具。我還從全國,分門别類的收集來很多手工藝品,像是木闆年畫、刺繡。”
當藏品越來越多後,他就開始學習創作!“我準備開發帶有青海特色的的民創工藝品。第一批代表高原的動物小擺件,我已經做出來了。去年還參加了比賽,拿了個二等獎。”小擺件從設計到制作,包括包裝彩繪也由範文斌來完成。
照着傳統恢複了一間鎖角木房 馬銘言 攝
以後來農莊的人們,不但能感受山水之美,還能感受到手工藝品的獨特魅力,甚至還能帶走它們。
藏在“半世外”,把日子過成詩
07年,農莊主體建成後,農莊開始對外營業,“我們全家都在這裡居住,經營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我們始終把生活放在第一位,每年隻做那麼5、6個月。”
他們的經營,更像是請老友做客,“我們的農莊沒有挂到網上,隻有電話才能夠預定,客人來來去去都是那些人。有的人五六年來一趟,有的一年來四五趟。”
農莊篝火晚會受訪者供圖
範文斌将自己的這種狀态稱為“半世外”,“我們也是需要生活的,隻能沾惹了俗世,所以我不算在世外,隻能說是‘半世外’。”這些是我偶像的照片
茶屋 馬銘言 攝
不營業的時候,範文斌夫妻倆就把日子過成了詩。
“每天睡到自然醒,起床後看點兒書,充實一下自己。偶爾在書房裡聽聽音樂、畫畫圖紙、畫會兒畫,去茶室喝喝茶;或是去“發呆廊”發發呆,放空一下身心,靜靜感受山水之美。飯後帶着家裡的狗,和老婆一起去森林裡徒步健身,攀登到山的最高處看看景。”
“到了飯點,用院中現摘的新鮮蔬菜,配上山泉水,極簡單的佐料,做一桌農家飯,卻是最地道的自然味。”
餐廳裡陽光通透,屋頂上搭了橫豎交叉的樹枝,若陽光照射下來,便映出大小不一的影子。
在這樣的餐廳裡,吃着剛出鍋的青菜,喝一口清茶,唇齒留香,好不惬意。
悠閑的午後 受訪者供圖
這裡緩慢而不頹廢,安靜而不孤寂。 範文斌希望來到這裡的人能慢下來、靜下來,遇見自己喜歡的生活,發現"隐"的魅力。
夫妻倆的閑暇時光 馬銘言 攝
彼此攜手,從青絲走到白頭
很多人表示過很羨慕範文斌夫妻倆如今的生活,“你們兩口子現在做到的,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标!”就連當年勸阻的朋友,來過後都說“太好了!你的這個選擇太好了!”
遠眺的“凱撒”受訪者供圖
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源于範文斌對生活的态度,“我覺得,人要定好自己的标準。很多人不停地賺錢,但是沒有時間去享受。人生不就是上天賜予我們時間,要我們去做自己所愛所享受的事嗎?”
但最離不開的是愛人向紅的支持,以及願意與他攜手從青絲走到白頭的笃定。
夫妻倆 馬銘言 攝
2004年,當範文斌決定關掉公司,回來過“隐居”生活時,向紅辭也去了武漢的教師工作,陪着他來到大山深處。“我們當時肯定是有分歧,我是城裡長大,他在鄉裡長大。我從繁華的都市到山裡面來差别太大了,吃的也不習慣,尤其這裡沒有水和電。”
但向紅還是堅持下來了,“現在我的想法也轉變了,覺得這種生活更自在一些,沒有那麼大壓力。”
閑暇時間看看書 馬銘言 攝
1994年結婚,兩人相互扶持至今,一晃眼竟走過了25年。
談到夫妻之道,範文斌說:“我不太贊成,夫妻之間相敬如賓,我覺得最好的夫妻是,‘愛的死去活來,恨得咬牙切齒,’但是這兩個條件必須嚴絲合縫的合在一起,隻有恨或愛都是不行的。”向紅說:“我覺得夫妻相處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包容,兩個人不能對着來。”
他們柴米油鹽的愛情也許沒有故事裡那樣轟轟烈烈,但也有細水長流的溫暖。
夫妻倆 馬銘言 攝
文字:何倩楠
你看
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樹葉
落在夫妻二人身上
在地上投下溫柔萬分的影子
伴随着風吹過山谷的聲音
一隻黑白相間的小狗在旁邊吵鬧着…
時間就這樣,
随着四季更叠輪轉。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