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在哪裡描寫的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在哪裡描寫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0:50:20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轼《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在哪裡描寫的(詩人不僅是在寫遊廬山之景)1

蘇轼《題西林壁》

1、

《題西林壁》的作者是蘇轼,他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的弟弟蘇轍,父親蘇洵與他一起并稱“三蘇”,同時都位列唐宋八大家。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詞的發展史上,他與辛棄疾号稱“蘇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在書法上,他與米芾、黃庭堅、蔡襄号稱“宋四家”。

所以,蘇轼是一個全能型的人物,但是他的一生卻是很不順利,經曆了衆多的大起大落。他一生多次遭貶,經曆宦海浮沉,飽嘗人情冷暖,但他總能以通脫曠達的心态面對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磨難。《題西林壁》這首詩,是蘇轼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與友人參寥子同遊廬山時所寫,這次遊賞前後曆時十餘天,從山南到山北,從山上到山下,蘇轼飽覽了廬山諸峰。

《題西林壁》在中國詩歌史上名氣非常大,因為它不僅是詩中有畫的寫景詩,更是一首哲理詩,詩人将他所要表達的哲理都蘊含在了對廬山景色的描述之中了。

2、

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詩的詩題《題西林壁》

”是題記,“西林”是一個名叫西林的佛寺,它是在廬山的西麓,詩人蘇轼把自己觀賞廬山的感受寫在了這個寺廟的牆壁上,所以叫《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在哪裡描寫的(詩人不僅是在寫遊廬山之景)2

廬山西麓的古西林寺廟

接着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這兩句詩咋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奇特之處。隻要有着遊山經曆的人都知道,隻要是大一點的山脈,比如衡山,泰山,嵩山,嶽麓山,秦嶺等等,進去山裡以後,都會有相似的感覺。

其實,它們寫出了詩人進入廬山裡面,所看到的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山之景。

詩人剛到達廬山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連綿不斷的山巒,所以,在遠處看山的時候,它是一片一片的。而真正進到山裡面以後,詩人所看到的就都是一個局部的山了。随着詩人前進的腳步,出現在他眼前的是那一個一個的山嶺,一條一條的溝壑。

這個時候,看到的就不是山的全貌了。因為受視線、所處位置、所在高度的限制,詩人所看到的隻是一個局部景色。

所以,首句就把一個進入深山者看山的感受給寫出來了——“橫看成嶺側成峰”,橫着看,山嶺連綿起伏,側着看,山峰聳立。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在哪裡描寫的(詩人不僅是在寫遊廬山之景)3

雲霧之下的廬山

緊跟着,“遠近高低各不同”,詩人從遠處、近處以及高處、低處觀看廬山,廬山均呈現出了各種不同的樣子。

這一句,詩人将遠近這個角度也補出來了,對前句做了一個補充。可見首句的橫豎也包括了第二句的遠近。

因此,這兩句詩人是從四個角度看山——橫豎遠近,既有橫看豎看,又有遠看近看。

詩人把這兩句寫得非常的巧妙。

寫出了遊者進入到廬山後,看景色時的一種非常獨特的感受,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段看一段,翻一座山再看一座山,看到的都各不相同。

這是非常正常的一種現象。我們知道,山的形成是由于地殼的運動,使得凸起來的部分,形成了高低不同的山。

隻要進入到山裡以後,不管怎麼看景色都是不同的,故此有“移步換景”之說。随着腳步的移動,人的視點就不同了,那麼所看到的景色也就立即有了變化。

詩人用這兩句,寫出了他進入廬山之後,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廬山之形,各種各樣不同的廬山之景。橫看廬山,它綿延不絕,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相扣;側看廬山,它群峰高低起伏,有奇峰凸起,聳入雲霄;而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位置看廬山,所看到的又是不盡相同的山色與氣勢。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在哪裡描寫的(詩人不僅是在寫遊廬山之景)4

廬山之景

詩人簡潔而又很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與千姿萬态的廬山風景。

3、

衆所周知,蘇轼是北宋文壇中數一數二的大文學家,他所創作的詩、詞、文、賦,不僅展現了他非凡的文學藝術創作才能,更體現了他對人生價值與境界的深刻領悟。

廬山之行,西林壁上,大文豪蘇轼寫下了“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那麼這短短的十四個字中,蘊含這怎樣的深刻哲理呢?

它們是非常關鍵的詩句,是全詩的一個重大轉折。

詩人所寫的不單單是一個山景,也不單單是詩人的一種觀山之感受。它更具有一種普遍的意義——它寫出了詩人在遊廬山以後的一個總體上的感悟。

詩人在這十幾天中總寫了七首詩,其中有寫廬山之景的,也有寫自己心中感受的,但唯有這首《題西林壁》是詩人這七首遊廬山詩的總結之作。

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這最後兩句,正是這首詩的精華所在,它們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升華之筆。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在哪裡描寫的(詩人不僅是在寫遊廬山之景)5

雲霧籠罩之下的廬山

這兩句詩,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我們之所以在進入到山裡以後,看到了各不相同的景色,是因為我們入乎其内了,看到的總是一個一個的局部的、千姿百态的山景,永遠看不到山的一個全貌。而要想看到山的全貌,還得再出來——出乎其外,出來以後再看山,則又是一種新的不同的感受。

其實,不僅僅看山是如此,譬如看人、看事,看曆史、看社會、看人生、看世界、看宇宙等等也莫不是如此。入乎其内,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微觀世界,出乎其外,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宏觀世界。宏觀跟微觀的兩兩結合,我們才能對事物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認知。

這就是此詩最高明的地方了。

因此,它不僅僅是一首寫景詩,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首哲理詩。中國古代的哲理詩“濫觞于先秦”,《詩經》中間就已經有包含哲理的詩句了,但不是哲理詩,到了唐代,詩歌中已經有哲理詩了,譬如王之渙的《登鹳雀樓》——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站得更高,到了宋代,在唐代的基礎上哲理詩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譬如蘇轼的這首《題西林壁》,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它的地位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寫景,而在于最後兩句的哲理——我們隻有入乎其内且出乎其外才能夠看清楚一個事物的全貌。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在哪裡描寫的(詩人不僅是在寫遊廬山之景)6

蘇轼《題西林壁》

所以,《題西林壁》在詩歌史上崇高的地位源于它的哲理,而它之所以有哲理這又與詩人蘇轼的人生經曆息息相關,因為他的人生跌宕起伏,經曆過了太多的挫折,也經曆過直線的上升,這大起大落的人生與詩人善于思考的個人禀賦相結合,使得詩人即使是在觀看景物,他也會有自己獨到的、與衆不同的感受在裡面。

人生的經曆可以讓他感受到常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東西,故此詩人的感慨就比較多,随之而來的感悟也比較多了。

所以,詩人在遊山的過程之中,不知不覺地就把自己的感悟給帶出來了。

而詩人的這種深刻的感悟,又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給人以美感的奇秀谷峰之外,又有詩人深邃的哲理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緻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本文作者:點點文史

參考資料:《題西林壁》

王之渙《登鹳雀樓》,其名在何處?不僅寫景出名,說理更是一絕

《江南春》: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江南春景,更有霏霏煙雨般的情愫

《春江花月夜》:不僅有江畔望月之景,更有遊子與思婦的月夜相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