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宋雨是文學史上一段不可指摘的幻美天氣,雖然這段時期同樣是古典文學全面發展的黃金時代,但大家都無一例外地把目光投向了詩詞,而剩下的琴棋書畫、章文歌賦,便都成了附贈品。
賦,起于戰國,興于兩漢,注重文采與韻律,是間隔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所以兼備兩者的特點。雖然發展到唐宋時,賦已經不再是主流媒體,但依然受到文人們的追捧與喜愛,因為它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非常出成績。
曆史上比較有名的幾篇賦當屬戰國宋玉的《高唐賦》和三國曹植的《洛神賦》,但是,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以及宋代蘇轼的《赤壁賦》,同樣是不可多得的經典。這說明,賦這種文體,依然牽挂着唐宋文人那顆騷動的心。
毫無疑問,唐宋文人擁有史上最充沛的創作機能,金鱗破甲,縱逸山水,兒女情長,乃至無聊時信手的塗鴉,都凝聚了一片詩情畫意。當然,也有人選擇出奇制勝,以賦的方式滌蕩出了歲月的回聲。
北宋初年有位宰相名叫呂蒙正,德才兼備,敢于直谏,又為人寬厚,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文學家,今天這篇《破窯賦》相傳就是他寫的。
呂蒙正出身貧寒,少時曾與寇準一起同在破窯裡念書,為相之後他擔任教化太子的老師,因此寫下這篇賦來訓誡人生之艱與生活不易。然而,傳是這麼傳的,但它到底是不是呂蒙正所作,學術界至今沒有定論,因為真真假假的證據都非常充分,實在難以下結論。
開篇便是千古名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兩句話最早可追溯來源就是《破窯賦》,而今早已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使用頻率極高。此外,還有"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以及"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等句,皆是流傳甚廣的名言。
可以說,這篇賦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名句,并以大量引經據典的排比句來闡述論點,列舉了曆史上很多名人的故事,而且行文如流水般自然,一蹴而就,由此可見作者的知識儲備一定非常豐富。而且,呂蒙正又以自己的真實經曆作為案例,講述了他從貧寒到富貴的過程,使論點更加富有感染力。
然而,就是這樣一篇名句紮堆、文采充盈、論據合理的千古好賦,卻被不少學者質疑是後人的僞作,根本不是呂蒙正的原創。其受人最大的質疑點就是行文風格。
首先,此文雖名為"賦",但與真正意義上的賦還是有所區别的,它的文辭對仗與元曲裡通用的俚語十分相似,而所用的排比句又與章回體明清小說的标題非常相仿,比如"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又如"一旦時衰,死于陰人之手",接地氣的程度都不像是宋代的氣質。
此外,在内容上,此賦也頗有"露餡"之處。《破窯賦》其他一些流行版本裡,有"韓信力無縛雞"的說法,但韓信曾做過項羽的執戟郎中,必須是高大威猛啊;還有"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的說法,但中"第"的稱呼是随着隋唐科舉制才有的,漢朝的李廣不會去考科舉,而呂蒙正怎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呢?
不過,這些"露餡"都有版本的局限性,在不同的版本中會自然規避掉,小解所摘錄的這一版就無此說法。不過,文風的嫌疑是無法輕易擺脫的。而且據考證,在《宋史》中并沒有找到呂蒙正創作此賦以教育太子的記錄。
總之,《破窯賦》在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很多人将其奉為圭臬,但質疑它的人也有不少,不敢相信它是呂作,可究竟是真是假,或許終将成為千古之謎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