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出自宋代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這裡面指的的是三國大将周瑜喜歡拿着羽扇。
除了周瑜外,《太平禦覽》卷七引晉裴啟《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将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對于諸葛亮來說,也喜歡拿着羽扇。
提到諸葛亮這個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羽扇不離手,無論在雕塑、繪畫,或舞台上,諸葛亮都是如此。這件道具猶如孫悟空的金箍棒或李逵的闆斧,和人物的性格結合得如此緊密,幾乎成為其有機整體中的組成部分了。甚至在口語當中,也常把“搖羽毛扇的”作為智囊或謀士的代名詞。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諸葛亮總是拿着羽扇呢?
首先,諸葛亮羽扇的形象主要來自《三國演義》,不過,諸葛亮喜歡拿着羽扇并不是羅貫中的憑空塑造。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也有“葛巾毛扇,指揮三軍”等記載。羽扇用鳥類羽毛做成的扇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現的,已有2000多年曆史。在漢末到魏晉南北朝這一曆史階段,羽扇成為士大夫、文人都比較喜歡藝術品。換而言之,羽扇最初的作用可能是納涼,但是,因為文人喜歡在上面寫字繪畫,慢慢地就成了藝術品。
由此,對于諸葛亮來說,拿着羽扇并不是一個奇怪的行為,反而是符合當時的潮流,如同現在人穿西裝、打領帶一樣,對于漢末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就喜歡拿着羽扇。同時,天下聞名的諸葛亮一年四季拿着把大大的羽毛扇,除了擺“酷”和彰顯自己儒雅的氣質之外,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擋風啦。衆所周知,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率軍多次北伐。而諸葛亮和司馬懿等魏國大将戰鬥的地方,主要在今甘肅省一帶。對于該地區來說,幹燥多風,可能還有沙塵飛揚,所以諸葛亮用羽扇來遮擋風沙也是非常合理的。
再者,針對諸葛亮手中經常拿着的鵝毛扇,有說法和他的妻子黃月英存在比較密切的關系。黃月英是三國時荊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陽)人,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在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劉備。在諸葛亮臨行前,黃月英親手給諸葛亮做了一把扇子,在這把羽扇的扇柄上,黃月英畫了八陣圖,并且要求孔明随身攜帶。通過一把扇子,黃月英是希望提醒諸葛亮一方面不忘夫妻之情,另一方面則是告誡他息怒。
最後,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這對黃月英給諸葛亮贈送羽扇,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不放心諸葛亮的安全。畢竟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經常率兵打仗,萬一遇到伏擊什麼的,可能就和龐統一個下場了。在此基礎上,黃月英給諸葛亮做了一把羽扇,并叮囑孔明:“鵝性最機警,一有風吹草動,它便知動靜。你将鵝毛扇帶在身邊,可以發揮預警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有觀點指出諸葛亮手持的不是羽毛制作的扇子,誠如之前提到的《三國志》一說,裡面是“毛扇”。還有宋刊《藝文類聚》卷六七引《語林》是這樣說的:諸葛武侯與室皇在渭濱将戰,宣皇戎服莅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随其進止。宣皇聞而歎曰:“可謂名士矣!”
在這裡,諸葛亮拿的不是白羽扇,而是“毛扇”。宋刊《白氏六帖事類集》卷四“葛巾”條、宋刊《太平禦覽》卷六八七引《蜀書》,文句大緻相同,也作“葛巾、毛扇”,可見當以毛扇為正。
而毛扇并非羽扇,而是麈尾的别名。麈是一種大鹿。《逸周書·王會解》:“稷慎大麈。”孔晁注:“稷慎,肅慎也,貢麈似鹿。”清代姚元之的《竹葉亭雜記》卷八說:“麈即今之四不像也。”又說即“時所稱堪達罕也”。在口語中,四不像可以指麋鹿,也可以指馴鹿。而根據《清文鑒》的解釋,滿語堪達罕(kandahan)指馴鹿,而與麋對應的滿文為ultseheu-golmin-buho,是長尾鹿之意。
據動物學家譚邦傑先生說,麈實為駝鹿。駝鹿的尾較長,古人将其尾毛夾在柄中,制成一種類似拂子之物,就叫麈尾。因為它的輪廓像扇子,所以也叫“麈尾扇”,見《南齊書·陳顯達傳)。又因為它是用尾毛制作的,所以又叫毛扇。《世說新語·言語篇》:“庾稚恭(庾翼)為荊州,以毛扇上武(當作成)帝。”這裡的毛扇也就是《宋書·明恭王皇後傳》中說的“玉柄毛扇”;而所謂玉柄毛扇在《晉書·王衍傳》《陳書·張譏傳》《世說新語·容止篇》等處都被稱為玉柄麈尾。華貴的麈尾常裝玉柄,故《通鑒》卷八九胡三省注稱:“晉王公貴人多執麈尾,以玉為柄。”而在當時人描寫羽扇的文字中,卻未見有明言裝玉柄者。相反,《晉書·五行志》說:“舊為羽扇者,刻木象其骨形。……王敦南征,始改為長柄,下出可捉。”則羽扇裝木柄,故這時裝玉柄的隻能是毛扇,即麈尾。
來源:中國曆史網、解放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