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網絡算命真的可靠嗎

網絡算命真的可靠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00:31:55

作者 法制日報記者 潘從武

提到迷信,你還認為是燒香拜佛嗎?現代社會,“迷信”二字有了新注解:電腦算命、科學看相。借助高科技,“網絡迷信”幾乎充斥于每個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

為什麼網絡會成為迷信繁殖的沃土?年輕人為何迷戀“網絡迷信”?法治社會,“網絡迷信”有市場嗎?記者對此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進行了調查。

網絡算命真的可靠嗎(年輕人沉迷網絡算命不可自拔)1

年輕人愛測“運勢”

新疆奇台縣姑娘小謝是一名大三學生,95後的她異常熱衷星座之說。

“以前接觸隻是好奇,後來發現算得很準,現在我特别相信星座運勢。”小謝說。

8月23日,記者在一些網絡社交平台上發現,不乏以星座、占蔔等為噱頭的賬号,它們定期或不定期發出“日運勢”“周運勢”,并抛出話題,吸引粉絲參與讨論。

某微博賬号是小謝最為信任的。今年7月,為測算自己的命運,小謝通過私信該微博賬号欲了解詳情。沒想到,對話框彈出一張收費表,标明“個人人生運勢測算,2000元至5000元/次;姻緣或事業發展,3000元/次……”,這個價位對小謝來說猶如“天價”。

“能便宜點麼?”小謝向對方發出信息。

“不還價,我們沒必要靠低價拉攏客戶。”對方的回複讓小謝“望而卻步”。

除了星座測運勢,利用微信掃二維碼也是網友熱衷的一種算命方式。今年6月以來,“掃二維碼看你在朋友心中是什麼樣的人”活動在微信朋友圈裡瘋傳,想測試的人隻需輸入自己的名字,幾秒鐘就能看到“朋友眼中的自己”。

這些測試充斥在每個人的生活周遭,不科學,但頗有市場。

“準确”運勢成迷信

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為什麼相信這些“運勢”?

“因為說得準。”小謝一句話道出了原因。

為了讓記者相信,小謝專門舉了一個例子。

在小謝上大一時,她和閨蜜一起到一名星座大師處測運勢,這名大師告訴小謝“你和閨蜜很快會絕交”,小謝不信,然而時日不長,她倆因為瑣事鬧掰了。這件事讓小謝堅信生活與“運勢”分不開。

“也許這隻是一個巧合呢?”記者問她。

“哪有這麼巧的事?這說明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小謝堅持己見。

某QQ群内有186名群友,他們都是“星座迷”。記者随機發出信息:“你測算的運勢準确嗎?測算運勢對你的影響?”有18名群友迅速回複:“準。”

他們發來“談戀愛也要測”“周末遊玩先看運勢”等信息,甚至有好友表示:“如果測算後,星座、八字合不來,朋友都做不成。”另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該群中的人不僅熱衷風水、星座之說,其中會在考試前“測大運”的人更是高達八成。“考試也看運氣啊,有時候我努力複習但依然挂了,這也怨不得别人,隻能說我那天‘點背’,沒有提前測‘運勢’化解掉。”一群友說。

“準确”經不起推敲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喊了幾十年,為什麼“網絡迷信”輕而易舉就能讓人相信?

小謝曾看過一本書,這本書記載了各種各樣的靈異事件,這些事件常人難以遇到、科學無法解釋。在每一篇文章的前面或末尾,總有幾句類似的話:該靈異故事經多位靈異體驗與瀕死體驗的當事人口述記錄,内容來自當事人親身經曆。

“既然是當事人口述記錄,說明故事是真的,是基于事實寫出來的。”小謝說,這是她相信星座、靈異、占蔔的重要佐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小謝的言論在烏魯木齊市熙康心理咨詢中心主任高明學看來是“無稽之談”。他說,社會的迅速變遷給公衆心理造成的焦慮無處釋放,尤其是像小謝這樣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而“網絡迷信”的神秘化,外加傳播者将一些偶然現象故弄玄虛、神化,給當事人足夠的心理暗示,讓人覺得“還挺準的”。

同時,高明學表示,在互聯網上,人們可向任何不确定的對象傳播信息,速度快、範圍廣,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還可以制作圖文和音視頻,更具有“真實性”,但傳播者承擔的風險和壓力相對較小,這給了“網絡迷信”生存的空間。

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人民檢察院未檢科檢察官魏飛則表示,書中的話語經不起推敲,“‘該靈異故事經多位靈異體驗與瀕死體驗的當事人口述記錄,内容來自當事人親身經曆’這句話,首先作者沒有說出确切的講述人,其次内容無法考證,作者這麼說有誘導讀者相信‘故事’來源真實的意圖,這是鑽法律空子、遊走在法律邊緣的危險做法。”魏飛說。

堵疏結合解心結

在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怎麼引導公衆遠離“網絡迷信”?多名受訪對象表示,要在進一步普及科學的同時,多部門聯合堵疏結合。

“比如,微信上很多鍊接會說‘分享到朋友圈今年發大财’‘為了母親長壽,必須轉’等,很多人不相信,但一笑了之後還是會随手轉發,一層又一層地傳播,波及人群極其廣泛。”魏飛說,“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這也間接說明了現代人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求助的手段還不夠豐富,相對于過去找朋友、同事、親人交流和傾訴,如今最有效和可靠的手段反而變成了網絡。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一些社會團體、單位工會在現實中多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起來。”高明學說。

大環境造成了“網絡迷信”的泛濫,需要多部門合力共解。魏飛說,尤其是網絡中,涉及到錢财交易的,相關部門應該切實負起監管責任。“淨化網絡空間不是某個部門‘獨奏’,而是各部門‘大合唱’,公安、工商、文化稽查以及社交平台的管理方等,都要擔當起‘啄木鳥’角色,實時進行網絡監控,及時清除信息傳播中的‘害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烏魯木齊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團成員陳玉姗,從事青少年工作30多年,她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需要全社會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共同引導青少年向健康美好、朝氣蓬勃的一面發展。“老師、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不僅不傳播迷信,還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導孩子相信科學、遠離迷信。”陳玉姗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