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中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内涵?作者:王桂亭、曾琪(分别系華僑大學海峽兩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微電影中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内涵?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作者:王桂亭、曾琪(分别系華僑大學海峽兩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研究生)
運用“人造皮膚”絲素蛋白修複絲綢,從大蒜中提取大蒜素給象牙除黴,采用金屬配合物為青銅器治療“癌症”……這些幫助塵封千百年文物煥發新生的現代科技,通過系列微紀錄片《重生技》,以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進入大衆視野。《重生技》是每集約15分鐘的文物修複類微紀錄片,近期同時登陸央視和網絡視頻平台,主要講述了8類文物8種不同修複“黑科技”。與以往多完整呈現考古或修複過程的考古文博類長視頻不同,系列短片從具體案例入手,圍繞“文保科技”展現精湛文物修複技藝。《重生技》體現了新媒體時代視聽藝術與文物深厚文化底蘊的相互賦能,不僅讓觀衆領略了文物修複過程中“化腐成奇”的現代科技力量,也讓觀衆在系列短片所塑造的情境中複原曆史真相,感受生命綿延。
《重生技》通過拟人叙事,順應網絡時代趣味化表達。古物沒有生命,但也會因歲月侵蝕而“生病”腐朽,如同遭受“老年病”折磨飽經風霜的老人。《重生技》用拟人化方式構建叙事框架。文保科技人員和文物仿佛成了醫生和病患,科技成了“治病救人”的藥方。《重生技》開篇常用人格化方式描述出土文物的種種病症:腐朽、黴變、癌症、蟲蛀等。随後如同良醫的文物保護專業人士,在現代科技加持下對一件件文物進行“把脈問診”和“對症下藥”,最終使腐朽文物“起死回生”。拟人化叙述方式賦予文物以生命和情感,讓枯燥的文物修複工作變得鮮活起來,順應當前網絡藝術表達趣味化趨向,拉近短片與觀衆的距離。
《錦灰還魂技》記述了仿生加固技術修複院氏絲綢華服的過程,仿生科技使糟朽老絲得以“返老還童”,飽含情思的一絲一線似乎也讓晉端王與院氏的愛情光輝永不褪色。《時間凝固技》中薄荷醇被用來隔絕自然環境,第一時間保護出土文物避免失色風化,維持文物“生命體征”。每一件文物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生動注腳。系列微紀錄片将文物修複每個步驟娓娓道來,“重生”文物好像是一位久病痊愈後的老者在訴說其昔日的輝煌。
《重生技》以短視頻這一新興文藝樣态與文物修複工藝相結合,讓零圭斷璧的文物煥然一新,呈現在人們眼前。系列微紀錄片用開放、年輕的姿态發掘中華文化之美,創新了傳統文化傳播方式。拟人化的叙述方式賦情于物,讓文物“說話”,使現代觀衆更容易理解文物保護背後抽象的科學原理,以及文物本身所蘊含的曆史人文信息。
文物修複不是簡單的敲敲打打,想要根治文物舊疾就得深入他們的“肌底環境”。化學、物理、生物等現代技術手段給文物“診治”插上了翅膀。不過普通觀衆通常難以觀察到化學或生物修複手段在微觀世界的隐性作用,《重生技》通過動畫形式對大量科學知識進行形象普及。系列微紀錄片從修複文物的角度為大衆提供一個認識科學新視角,形象化圖解方式有利于直觀理解科學道理。
大蒜本是一味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但在《象牙除黴技》中搖身一變成為除黴的利器。其科學原理就是大蒜中含有大蒜素,大蒜素碰到黴菌時會分解出巯酸類化合物,當化合物與黴菌上的蛋白結合時就容易把黴菌殺死。紀錄片先對大蒜素作用原理進行解釋,再通過一步一步化學制劑的演示讓觀衆形象化地記住了大蒜素獲取方式。每一件在宏觀世界看似平靜的文物,實際上在微觀層面進行着忙忙碌碌的化學反應。
不可見的世界因動畫而變得可感可知,科學知識傳播在動畫技術的輔助下顯得别開生面。“化虛為實”的動畫解放了紀錄片創作主體,延展了紀錄片語言再現或表現功能,增強了紀錄作品的感染力。文物修複凝結着一代又一代文保科技專家的無數嘗試和摸索,這些來自遙遠時代的“平凡”器物雖沉默不言,但在動畫演示的輔助下,文物又從病痛與衰老中重新鮮活起來,盡顯無聲的生命張力。
在表達形式和傳播渠道上,《重生技》不斷豐富和拓展紀錄片創作内涵和邊界,跨界融合讓“網感”成為“美感”的觸媒。創作上的多維交織,使《重生技》得以“破圈”實現跨界傳播,為探索數字時代紀錄片創作提供了新啟示。
科技與人文的融合。《重生技》并不是單純展示文物修複技術,而是透過對文保科技的诠釋顯現人文意蘊。科技為文物修複帶來新材料、新工具和新觀念。文物因科技介入獲得新生,讓美得以重現或完善。《錦灰還魂技》中科技人員利用絲素蛋白制備溶液,讓掉渣的絲綢文物煥發出新的光澤,重現了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糟朽的絲線,背後是從未腐朽的情思。”科技不是冰冷的手段,也會因人文而變得有溫度。《重生技》很多地方記述了科技工作者或編導對文物“重生”的感悟,給觀衆啟迪。《竹木漆器塑身技》為了讓竹木漆器能在保持原狀的前提下順利脫水,文保科技專家們探索到了“複合乙二醛脫水法”,這種辦法是以年為計算單位的“重生”,器物重見天日前的韬光養晦就如人的塑造一樣。編導感慨:“世間繁雜,唯有内心充實與堅定,方能處亂不變、悠然長存。文物如此,人也如此。”科技與人文就是在這些有機生命與無機物質的碰撞中不斷相融相生,相互激發。
多重視聽語言融合。《重生技》視聽語言深度融合,采取多樣化藝術手段,使微紀錄片的内容呈現充滿意趣。從聲音角度看,現場聲、采訪、解說、音樂等相得益彰。同期聲強化了紀錄片的真實感和代入感,解說補充、深化了畫面語言,音樂營造了氛圍,抒發了情感。《書畫透光技》待修複的“壽”字帖落随着一陣京味兒十足的背景音樂進行全身檢查,意趣盎然。從畫面角度看,實景拍攝、動畫模拟、微距攝影、延時攝影等相輔相成,聲畫有機融合增強了紀錄片藝術表現力。多種視聽手段綜合運用讓文物立體化。影像語言多重融合成就了《重生技》整體叙事特色,也使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和審美價值得到深度呈現。
多渠道媒介融合。除傳統電視媒體傳播渠道外,《重生技》也在央視頻上同步播出。央視頻作為總台優質内容的新媒體傳播渠道,不僅上線了這部紀錄片全集,而且還将每集關鍵内容作為醒目标題,拆分成了多個短視頻。如《鳳冠涅槃技》中就有“她就是明清小說《隋唐演義》中‘蕭美娘’的原型”“揭秘隋唐蕭後鳳冠被送至西安修複的原因”等十多個片段。短視頻形式既貫徹了“移動優先”戰略,又契合當前個性化的傳播環境。《重生技》節目在内容制作和表達形式上都在不斷接軌新媒體。通過電視與移動端相結合,實現優質節目資源整合,同時也打破了大小屏在内容制作上“兩張皮”的局面,在網絡文藝創新轉化中實現了從自發走向自覺。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04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