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産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3 05:50:56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産?  在本質上和現實性上,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和社會轉型是中國自我認識的過程,是中國曆史重新發現的過程,也是中國現代化思想重建的過程以中國為主體也是以中國為對象的曆史觀,是中國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是以中國曆史經驗為依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也是中國自我評價的曆史價值觀由此出發研究中國社會性質,探索中國發展道路和明确中國社會轉型方式,均應圍繞中國曆史和現實特點來展開,必須在中國的語境與史境中研究中國問題,并充分揭示出中國區别于西方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産(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産)1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産

  在本質上和現實性上,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和社會轉型是中國自我認識的過程,是中國曆史重新發現的過程,也是中國現代化思想重建的過程。以中國為主體也是以中國為對象的曆史觀,是中國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是以中國曆史經驗為依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也是中國自我評價的曆史價值觀。由此出發研究中國社會性質,探索中國發展道路和明确中國社會轉型方式,均應圍繞中國曆史和現實特點來展開,必須在中國的語境與史境中研究中國問題,并充分揭示出中國區别于西方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

  1843年馬克思在緻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提出:我們不是教條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而是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這是決定馬克思哲學轉向的根本性命題。哲學原理是來自批判的頭腦,還是來自産生它的世紀?是從純粹概念編織的獨立的哲學體系中演繹出來,還是從每個時代人們所處的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中引申出來?思考這些問題,源自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給了我們深刻啟示。近來,關于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康德、黑格爾兩種傾向之争,使得德國古典哲學傳統再次複歸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視野。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産,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态度去厘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必須看到,恰恰是脫胎于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以完全不同的現實路向終止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路向。作為“從康德以來的整個運動完成的哲學”,黑格爾基于絕對精神自身演變的邏輯要求所提出的思想建構的準則,在馬克思那裡實現了基于唯物史觀原則的變革性飛躍,這就是始終站在現實曆史的基礎上構建思想體系、闡釋精神曆史。因此,在讨論馬克思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關系時,是否能在思想史和現實中拓展馬克思哲學的發展,是否能夠注意到現實領域或現實問題的一維,避免觀念論哲學或者說思辨哲學侵入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和對現實問題的理論解答,成為哲學研究者的難題。這不僅直接觸及對馬克思哲學性質的理解,也直接觸及基于中國經驗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理論闡釋。

  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教授明确提出:我們講馬克思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應該是站在馬克思的立場來看德國古典哲學,而不是用德國古典哲學來肢解和重塑馬克思哲學。這個問題是我們治學方向上的一個重大的實質的問題。2020年11月28—29日以“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為主題的“第二十屆馬克思哲學論壇”在山東大學舉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主辦、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承辦,來自國内各主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150位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與德國觀念論”“馬克思與德國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德國社會政治哲學”等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讨。

  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觀念論的關系

  馬克思在論蒲魯東時指出:“他對科學辯證法的秘密了解得多麼膚淺,另一方面他又是多麼贊同思辨哲學的幻想,因為他不是把經濟範疇看做曆史的、與物質生産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适應的生産關系的理論表現,而是荒謬地把它看做預先存在的、永恒的觀念。”可以說,馬克思說的這種預先存在的、永恒的觀念的“哲學觀念論”始終會纏繞着我們的頭腦。尋找思想的經驗基礎,是唯物主義哲學的共同特征。然而,在舊唯物主義那裡,這一努力是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其經驗基礎是“抽象的個人”,而沒有處于“還原的曆史”之中。曆史證明,要把複雜的精神現象和思想形式還原為單純的個體經驗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從事生産活動的“現實的個人”是唯物史觀的前提。隻有在這一前提下,曆史才能還原為“生産生活”的曆史,個體也才能是現實的曆史中的個體,各種範疇也才能顯現為“社會關系的理論表現”。也就是說,作為馬克思哲學核心的曆史唯物主義具有一種曆史分析的功能,是一套嚴謹的研究方法。曆史唯物主義作為具體的曆史的分析方法,一個最重要的基本要求是,提出或回答任何問題,都必須将其置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曆史環境中,從社會的具體矛盾沖突中觀照研究對象的沖突。由此,問題的現實化成為馬克思登上德國哲學高峰的階梯。

  黑格爾曾經寫過一段重要的話:“真正的思想和科學的洞見,隻有通過概念所作的勞動才能獲得。隻有概念才能産生知識的普遍性,而所産生出來的這種知識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帶有普通常識所有的那種常見的不确定性和貧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和完滿的知識,另一方面,又不是因為天才的懶惰和自負而趨于敗壞的理性天賦所具有的那種不常見的普遍性,而是已經發展到本來形式的真理,這種真理能夠成為一切自覺的理性的财産。”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使得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得以張揚,他完備且龐大的哲學體系也實現了思辨精神的極緻化。而問題在于黑格爾所說的隻有概念才能産生知識的普遍性,才能超越普通常識的不确定性和貧乏性,這種理性的建構原則所留下的“自覺的理性的财産”,其真理的謎底深藏何處?因為“人類的理性最不純潔,它隻具有不完備的見解,每走一步都要遇到新的待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哲學對思辨哲學實現了翻轉或者超越,卻内在地與其保有先天邏輯聯系。複旦大學吳曉明教授認為,馬克思的學說與德國觀念論有着深切關聯。比如“對象性的活動”原理恰恰是通過康德到黑格爾完成的,這導緻了觀念論上的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這個活動的概念,首先和康德的自我意識的純粹活動相關聯,後來又和黑格爾的自我活動相關聯。他認為德國觀念論雖然一方面構成了整個德意志意識形态的哲學的後盾,但是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偉大的遺産,這個遺産就是社會曆史之現實的觀點。黑格爾的學生們對着老師的偉大創作不知所措,正是馬克思史無前例地把社會曆史之現實的思想注入到哲學理論中,并且構成了馬克思宏大理論叙事的直接前提。

  我們在思想史中談論馬克思哲學時,交織在一起的不同性質的批判與繼承的關系,在思想史梳理過程中引發一些争議和分歧是自然的。與會學者就馬克思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中康德、黑格爾的源頭問題進行了讨論,吳曉明傾向于唯物史觀回溯至黑格爾,在康德那裡不存在實體或現實生活的考量;而南開大學王南湜教授則關聯到康德,認為馬克思一方面超越了黑格爾的無限主體,另一方面則借助黑格爾之能動性辯證法重構了康德哲學的有限作用,從而實現了對康德哲學的角色統一,解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何以可能的問題。他強調:學界關于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康德、黑格爾兩種傾向之争,并非隻是單純的理論興趣之争,而是根源于當代中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意識,即争辯各方都是在同一生存狀态之中進行思考,且都意識到據以思考的生存狀态。他指出,争論雙方都清楚地認識到了當今中國哲學研究者所必須承擔的使命在于如何使中國的哲學研究切近中國的現實,在哲學戲劇中認真地扮演一個推進劇情發展的角色。

  在相關延展性讨論中,南開大學王時中教授通過恩格斯曆史合力論得出“近康德”闡釋,認為在馬克思哲學發展史中,恩格斯曆史合力論長期存在兩種解釋路徑,在理智主義與意志主義的對立中,沿着康德關于“純粹的實踐理性”與“不純粹的有限理性存在者”之間的區分,尋求可能的新的綜合方式,既是康德法權哲學的推進方向,也是馬克思哲學相關理論的研究路向。武漢大學李佃來教授談到了與馬克思政治哲學有關的一些争論問題以及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原則問題,認為與其他絕大部分政治哲學理論不同,馬克思政治哲學由以形成的一個最根本原則是曆史性原則。清華大學夏瑩教授在馬克思與觀念論的讨論中,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式框架,試圖論及馬克思對西方觀念論傳統的整個揚棄過程,論域豐富而有趣。

  理論張力本身反映了思想史研究領域的豐富性和活躍性。原理的産生不是事物的客觀概念構成事物本身。這就涉及哲學史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即原理産生的根源。哲學支配“普遍曆史”的預設,哲學精神将合乎理性的目的引入世界運轉,向普遍曆史引入目的論原則,這是德國古典哲學特别是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帶着“普遍原理”所要達到的“有條理的陳述”和“嚴肅判斷”的曆史觀。問題在于,“黑格爾是在經驗的、公開的曆史内部讓思辨的、隐秘的曆史發生的。人類的曆史變成了抽象精神的曆史,因而也就變成了同現實的人相脫離的人類彼岸精神的曆史”。思想體系、哲學原理不能脫離此岸世界的人的感性物質活動的曆史,曆史具體決定了思想體系的哲學性質,而不是相反走向“思辨觀點”的神秘性質。

  辯證法與馬克思哲學

  恩格斯說過,繼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之後,近代德國哲學産生了,并且在黑格爾那裡完成了。“它的最大功績,就是恢複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形式。”有關辯證法的研究,以往關注較多的是馬克思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比較研究,現在熱點轉向開掘《資本論》中的辯證法思想,這是伴随着21世紀以來《資本論》研究的再度興起而興起的。學者們普遍認為,《資本論》不僅僅是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也是哲學著作。因而,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視角重新審視辯證法,有了别樣的收獲。在這種視角下,前一階段的研究大多認為,對于馬克思辯證法思想的理解,從其政治經濟學批判入手,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其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進而通過确定這一本體論基礎,為我們真實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提供思想的源泉。吉林大學王慶豐教授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實際上就是資本運動的“邏輯”,這既是馬克思以經濟範疇所把握到的資本運動的邏輯,也是馬克思以思維規定所把握到的現實規定的産物。從根本上講,馬克思的辯證法所處理的問題是社會曆史的發展問題。吳曉明教授說:對馬克思來說,辯證法也必然是實體的自我運動,是實體性内容本身的展開過程,這一實體性内容就是社會,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視野中,這一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對于當代中國來說,中國社會的現代處境,不僅使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而且将開啟一種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中國人民大學羅骞教授也試圖以資本範疇為基礎,讨論現代性的主客體辯證法。他提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本性質,就是以資本為本質範疇的現代曆史的存在論解剖和存在論批判,其目的在于揭示現代解放的曆史限度,并探索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具體言之,可以從資本範疇與現代性辯證法之間的内在關系出發,揭示現實社會曆史的辯證法,即以資本為本質範疇的時間與空間的辯證法和資本規定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

  此次會議從德國古典哲學的視角出發,将再現辯證法與德國哲學傳統的視域融合。華東師範大學陳立新教授提出黑格爾辯證法的意義在閱讀和使用中不斷地生産和呈現,隻有在存在論中厘清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區别,馬克思對黑格爾思想資源的利用才能真正毫無遮蔽地顯現。馬克思高度評價并徹底改造了黑格爾的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闡述了合理對待黑格爾哲學的科學态度,展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要義。南京大學唐正東教授認為,從《德意志意識形态》開始,馬克思恩格斯就把對人類曆史發展一般規律與具體社會形态發展特殊規律的辯證統一的探讨視為唯物史觀的應有之義。在《資本論》中,這種理論特點通過資本主義批判的科學方法論而展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就是憑借這樣的辯證解讀視角在曆史觀解讀上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

  當然,與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勞動相關的視角在讨論辯證法時依然不會缺場。從這個角度,上海财經大學蔔祥記教授認為,從現實觀察的基礎出發,馬克思在提出勞動辯證法的時候,所針對的不是精神現象學中的部分體系,實際上是精神現象學的總體結構,以及作為精神現象學總體結構所展開的哲學全書,這是一個知識體系。所謂精神勞動的辯證法,是主體的辯證法,馬克思将其翻轉後,成為了現實個人的勞動辯證法。馬克思勞動辯證法的根源,是對黑格爾否定辯證法的揚棄,因此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傳統不能上溯到亞裡士多德。北京大學仰海鋒教授論及了區分生産邏輯與資本邏輯的重要意義問題,他認為黑格爾以勞動本體論來建構自己的思考,而馬克思與其最大的區别在于以資本邏輯為前提建構了資本論。吉林大學白剛教授認為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中唯一認真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家,其勞動觀受到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深刻影響,具有精神現象學的色彩,同時帶有古典政治經濟學抽象勞動價值論的痕迹。馬克思的勞動觀不僅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有所超越,也對黑格爾的勞動觀有所超越,本質上是一種勞動辯證法。

  引申有關辯證法的讨論,思想與現實的貫通和互動,都要通過“問題意識”,在價值原則和科學原則中尋找統一,這當然也是一種辯證法。“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通過馬克思這段對于辯證法的描述,我們從中可以認識到,辯證與批判之間的内在聯系是,在批判中辯證,在辯證中批判。學術與思想的貫通,基于辯證法更在于通過批判的方式,實現學術的客體尺度與思想的主體尺度辯證的統一。

  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

  透過馬克思哲學發展的軌迹,我們看到,“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通過對青年黑格爾派解體過程的反思與批判,借助政治經濟學将哲學思維深入到市民社會,從“神聖家族”“哲學貧困”的批判性話語向辯證的曆史的唯物主義建構性話語的根本性轉化,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的這一宣言式的論斷,才真正稱得上是表征哲學革命的範式轉換。因為“關于意識的空話将終止,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馬克思以自己終生開創的學術傳統,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現實存在的社會關系基礎及其制度性質,使無産階級真正認識到自己所處曆史地位的所有制根源,指明了實現人類解放的社會曆史條件和現實路徑,從而徹底從思辨哲學轉向實踐哲學,從解釋世界的哲學轉向改變世界的哲學。

  馬克思的理論建構有一個過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序言中曾表達了理論建構的路徑:他不滿意把針對黑格爾的思辨觀點的批判同針對各種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合在一起寫成一本著作,他覺得這種形式會給人以任意制造體系的印象。鑒于這種考慮,馬克思認為最好以單獨的小冊子形式分别對法、倫理、政治等進行批判,再用一部批判性著作概述對唯心主義思辨哲學的批判。1844年5—6月以後,馬克思已經把經濟學研究提到了首位。從1844年9月起由于需要對青年黑格爾派進行反擊,馬克思開始把闡釋新的革命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同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以及德國資産階級和小資産階級其他代表的唯心主義世界觀結合起來,其标志性成果就是《德意志意識形态》。

  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的關系在會議讨論中被很多青年學者放置于不同背景下進行重新讨論。中國人民大學臧峰宇教授從啟蒙視角出發,認為馬克思汲取了青年黑格爾派啟蒙思想的精華,并最終走出了傳統啟蒙慣性的藩籬,開啟了獨特的哲學傳統,使得哲學理念變為現實,在這個意義上開啟了新的思想啟蒙。實際上,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超越了青年黑格爾派。由于馬克思所遭遇的物質利益難事,使他意識到了黑格爾哲學在現實政治面前的非現實性。他越想理論批判在現實中有所作為,就越會遇到現實的阻力。所以,馬克思很快抓住了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無産階級在革命中的作用,二是現代工商業發展的時代背景。南京大學周嘉昕教授讨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問題域中的“青年恩格斯”,認為對經濟事實這一決定性曆史力量的發現,對工業無産階級的現狀及其曆史地位的說明,對青年黑格爾派和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中原則、概念的抽象性的批判,構成了恩格斯走向唯物史觀的另一路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韓蒙副研究員認為,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的關系需要在德國現代化境遇中來呈現,青年黑格爾派的理論運動中所經曆的宗教哲學批判、德法同盟的建立、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的分歧、社會主義的德國化闡釋,都體現了學派成員對德國現代化問題的探索和解答。這種思想脈絡及其與馬克思的互動,能夠為理解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意義提供新視角。

  在思想史和現實中展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哲學

  馬克思哲學論壇舉辦整整二十年,論壇在推進馬克思哲學研究時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現實問題學理化表達也起到了引領探索的作用。讨論德國哲學傳統和馬克思哲學現狀,會議認為,今天的馬克思哲學,要避免純粹觀念論的沖擊,面對現實問題、給出理論解答是馬克思哲學的性質和使命;從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提出“人是目的”,到馬克思提出“現實的人”,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我們面對“技術化生活世界”,該如何把握人的存在方式、社會的發展模式以及世界曆史中的普遍交往,這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不可回避的問題。馬克思說,“18世紀末德國的狀況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中”。這是馬克思對哲學把握現實方式的一個很高的評價。無論三大批判還是精神現象學,“從康德以來的整個運動完成的哲學”,作為經典随着時代變遷其問題意識已發生改變,但經典中哲學把握世界的方式依然具有經典的意義。馬克思的後學者們如何将時代問題反映在哲學中,如何以哲學的方式表現自己精神狀态的最實際的呼聲,我們從經典中依然可以獲得有意義的借鑒。我們正在從對西方學術路徑的依賴,走向學術自主、理論自信,在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的感召下,學者們創造了很多慷慨激昂的理論和震撼世界的詞句。希望,在理論的激情與建構之後,我們回望世界的知識體系、人類的思想圖景,中國學者擁有重要席位。所以,中國學術的使命和責任擔當,要求我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回答時代之問,并将這種回答凝結在具有标識性和普遍性的概念和學術體系中。毫無疑問,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标準。我們将開啟一個新的理論時代。我們将從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道路或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進入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征和内涵層面,這種中國特色的理論建構、現實規劃和未來預期将向國際學術界展示我們的理論高度。

  在這裡,必須再次強調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術自主性。曆史是一本打開的人類實踐的書,而不是西方文本中學術概念和理論句式的堆積,在嚴重依賴西方思想體系的學術語境中,對中國現代化問題的理解及解決方式在許多方面都是在西方曆史發展模式下被規定的。西方曆史衍化的各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倫理的版本都是在講述一個與西方有關的故事。因此,在本質上和現實性上,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和社會轉型是中國自我認識的過程,是中國曆史重新發現的過程,也是中國現代化思想重建的過程。以中國為主體也是以中國為對象的曆史觀,是中國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是以中國曆史經驗為依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也是中國自我評價的曆史價值觀。由此出發研究中國社會性質,探索中國發展道路和明确中國社會轉型方式,均應圍繞中國曆史和現實特點來展開,必須在中國的語境與史境中研究中國問題,并充分揭示出中國區别于西方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

  基于中國的曆史特質與曆史經驗來設想中國的現實變革,是在中國曆史與現實的雙重前提下展開對中國未來的想象。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以及這一實踐所形成的中國經驗、中國道路已在世界意義上獲得了廣泛的關注。這需要理論界學術界深入研究其中的曆史邏輯、理論意義和學理基礎。應該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品格所承載的曆史使命,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為捕捉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的問題而提供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用的哲學視角。在思辨世界中構造精神體系,在社會生活的表象上流于空泛的理論叙事,在純粹的文本中注經釋義,這些都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精神相去甚遠。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現代化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真實體現,是中國人民對時代精神的深刻表達,也是當代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引領旗幟。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思想家的理論創造提供了機遇。馬克思哲學論壇依然期待着馬哲界真正實現話語方式與研究方式的轉變,真正将學術植入我們存在其中的社會本質的那一度,深刻揭示隐含其中的曆史邏輯和理論意義,在思想中把握我們的時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天野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馬克思主義理論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