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太陽鳥圖文
龍西鄉位于雁蕩山北麓,東、北接仙溪鎮,南鄰雁蕩山與芙蓉鎮,西靠永嘉縣境;以地處雁蕩山西北部,有龍潭、龍溜等風景,故名龍西。溪谷自西向東蜿蜒貫穿全境,将全鄉山脈分為南北兩半,南半部山勢高峻,北半部山崖壁立。轄内有龍潭、龍溜、隐龍谷、散水崖、石斛谷、沓屏峰、仙岩洞、仙杖峰、仙女池、透天十八洞、獅子岩、五尖山等幾十處景點,還有雁蕩山八大景區之一——顯勝門,旅遊景點面積約占全鄉總面積的67%;盛産鐵皮石斛、大鲵、上山面、雲霧茶葉、苗木、金銀花、毛竹等農産品,是全國楓鬥的重要集散地,龍西人從事“五仙草之尊”的楓鬥業生産已有100多年曆史。
龍西鄉人民政府駐仙人坦村,距市區31.3公裡,即北緯28°23′,東經121°02′處。全鄉地域面積達40.84平方公裡,總人口13838人,5527戶。
1949年解放後,成立保龍鄉和龍西鄉。
1956年兩鄉合并為龍西鄉。
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龍西管理區,屬仙溪公社。
1961年管理區撤銷,成立龍西公社。
1983年10月政社分設,複稱龍西鄉,屬大荊區。
2011年,撤銷鄉建制,其行政區域并入仙溪鎮。
2016年1月,調整仙溪鎮管轄範圍,龍西鄉重新分出。
龍西鄉轄龍溪、嶼頭、仙人坦、上山、顯勝門、貴家、砩頭、莊屋、葉山9個行政村及蘭田股份經濟合作社。轄内除北垟村外,餘均為革命老區。
1
仙人坦行政村
1949年解放後為仙人坦村,屬保龍鄉;1956年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仙人坦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仙人坦行政村。轄5個自然村。
仙人坦自然村:有會仙峰,峰下有岩石,形似仙人,或坐、或立、或蹲,形态逼真,故以仙人坦名村。
大山自然村:處仙人坦後山,山高谷大,故名。
西山頭自然村:在西山頭,故名。
橫岩自然村:有巨岩橫于村邊,因以名村。
橫嶼自然村:溪邊有嶼(又名下水龜),橫列山前,村在其旁,因以名之。
2
龍溪行政村
東加岙1949年解放後為東加岙村,屬保龍鄉;1956年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東加岙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東加岙行政村,屬龍西鄉;2019年村規模優化調整,并設龍溪村,屬龍西鄉。
北垟自然村:清·光緒辛醜(1901年)《樂清縣志》載,北垟屬山門鄉二十二都。村在南閤溪北面田垟中,故名。
竹園自然村:過去村處竹林中,故名。
東加岙自然村:地處下水龜嶼東邊山岙裡,故名。
方鳳垟自然村5戶,地形似鳳,村前有垟,故名方鳳垟。
大山田自然村:村内有片很大的山田,因以名村。
3
上山行政村
1949年解放後為上山村,屬保龍鄉;1956年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上山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上山行政村,屬龍西鄉。轄4個自然村。
上山自然村(曾名象山):山形似象,因名象山,并以此名村。村莊依山坡往上而建,而方言“象”、“上”諧音,故稱村為上山。
林家山自然村:古時林姓人在山上建村,故名。
小爿自然村:近村有山分大小兩爿,該村在小爿,因以名村。
上山庵自然村:村旁象山,古時有上山庵,即以庵名村。
4
嶼頭村
2019年村規模優化調整,由嶼頭、菖蒲塘、山岙頭3村合并設立。轄8個自然村。
嶼頭:1949年解放後并入山谷坑村,屬保龍鄉;1956年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嶼頭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嶼頭行政村,屬龍西鄉;2019年村規模優化調整,并設嶼頭村,屬龍西鄉。
菖蒲塘:1949年解放後并入山岙頭村,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山岙頭分出,該村自立為菖蒲塘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菖蒲塘行政村,屬龍西鄉;2019年村規模優化調整,并設嶼頭村,屬龍西鄉。
山岙頭:1949年解放後與菖蒲塘村合并為山岙頭村,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該村自立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山岙頭行政村,屬龍西鄉;2019年村規模優化調整,并設嶼頭村,屬龍西鄉。
嶼頭自然村:村建在嶼山的西南首,故名。
菖蒲塘自然村:古時村建在盛長菖蒲的池塘周圍,故名。
下寮自然村:村下古有茶寮,故名下寮。
剝牛灣自然村:古時附近村人都在此灣邊宰牛,而當地俗稱宰牛為“剝牛”,故名。
鋸闆坦自然村:地平坦,古為山村居民鋸木闆之處,因名鋸闆坦。
攤洪外自然村:俗稱山洪暴發,山土塌倒為塌洪,村在塌洪處的外邊,因稱塌洪外,後訛“塌”為“攤”,故名。
山岙頭自然村:村處山岙裡首,故名。
天燈自然村:過去此處設有路燈,俗稱“天燈”,因以名村。
5
顯勝門行政村
1949年解放後,與嶼頭村合并為山谷坑村,屬保龍鄉;1956年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嶼頭村分出自建大隊,該隊稱山谷坑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顯勝門行政村,屬龍西鄉。轄4個自然村。
山谷坑自然村:村處顯勝門附近山谷中,前臨溪坑,故名。
卷頭門自然村:村前有石砌拱形門牆,俗稱卷洞門,演變為卷頭門,因以名村。
岩西自然村:村在雞冠岩之西,故名。
岩皮頭自然村:村處一大塊岩陂上首,故名岩陂頭。後訛“陂”為“皮”。
6
貴家行政村
2019年村規模優化調整,由貴坑、李家山2村合并設立。轄14個自然村。
貴坑:1949年解放後為龜坑村,屬保龍鄉;1956年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龜坑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改稱貴坑大隊,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貴坑行政村,屬龍西鄉;2019年村規模優化調整,并設貴家村,屬龍西鄉。
李家山:1949年解放後為李家山村,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李家山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李家山行政村,屬龍西鄉;2019年村規模優化調整,并設貴家村,屬龍西鄉。
馬家山自然村:村在山岙中,過去馬姓人居此,故名。
岩橋自然村:村中有橋,用岩石建成,即以橋名村。
再城自然村:村名無考。
南山自然村:村處山南,故名。
貴坑自然村:村原名龜坑,後以“龜”、“貴”諧音,遂雅化為貴坑。
下岙自然村:山有上下岙,村居下岙,故名。
上岙自然村:村居上岙,故名。
外崀自然村:山分裡外崀,村居外崀,故名。
平園坑自然村:村處平坦的山坑中,故名。
李家山自然村:村在高山上,李姓人聚居于此,故名。
東坪自然村:村東有山坪,故名。
平坑自然村:村邊山坑頗平坦,故名。
杉樹坪自然村:其地原是一片盛長杉樹的山坪,故名。
平崀頭自然村:村在平坦的山崀頭,故名。
7
砩頭行政村
1949年解放後為砩頭村,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砩頭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砩頭行政村,屬龍西鄉。轄3個自然村。
砩頭自然村:屬山門鄉二十二都,處石砌大水壩北首,故名。
橫岡自然村:村處橫向山岡下,故名。
上砩頭自然村:村在砩頭上方,故名。
8
莊屋行政村
1949年解放後為莊屋村,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莊屋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莊屋行政村,屬龍西鄉。轄7個自然村。
莊屋自然村:傳說從前建有山莊,因以莊屋名村。
岩背頭自然村:村建在岩背上頭,故名。
宅柱自然村:因宅邊有岩石如柱,故名。
嶺腳自然村:村在散水岩嶺下,故名。
黃泥岙頭自然村:村處山岙中,多黃泥土,故名。
西山岙頭自然村:村建在西山的岙頭上,故名。
山溪平自然村:山溪之間有山坪,故名山溪坪。後“坪”簡寫作“平”。
9
葉山行政村
1949年解放後為葉山村,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葉山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葉山行政村,屬龍西鄉。轄11個自然村。
葉山自然村:古時葉姓人聚居此山上,故名。
榔頭自然村:村在山崀頭,方言“崀”、“榔”音近,遂演變為榔頭。
外崀自然村:村在山崀外邊,故名。
大嶺自然村:村在大嶺上,故名。
裡坑自然村:村在山坑裡邊,故名。
小岩孔自然村:村後有小岩孔,因以名村。
鋸闆嶺自然村:嶺上有岩,狀如鋸闆,故名鋸闆嶺,并以名村。
橫圳頭自然村:村以有橫向水圳得名。
高塘自然村:村中有塘,名高塘,即以塘名村。
大岩洞自然村:村中有大而深的岩洞,稱大岩洞,即以洞名村。
白堂庵自然村:以村旁有白堂庵得名。
10
蘭田股份經濟合作社
1949年解放後為蘭田村,屬龍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蘭田大隊,屬龍西管理區;1961年屬龍西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蘭田行政村,屬龍西鄉;2004年因雲娜台風受災,整村移民大荊鎮溫暖家園,屬龍西鄉;2019年村規模優化調整後,行政區劃歸入大荊鎮雲澤社區,餘蘭田股份經濟合作社,屬龍西鄉。
龍西雖然有雁蕩山景點顯勝門有散水崖,但真正出片的二個點在:
一個是與南閣隔溪相望的,溪對面南閣岸對着龍西方向拍;
另一個,就是仙人坦的公園,小山頂上。
這是我在同一天早晨拍的。
說明:文中文字叙述,均由龍西鄉黨委書記陳敏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