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來屈原故裡一起過端午

來屈原故裡一起過端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7 14:06:29

來屈原故裡一起過端午?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本是源自先秦夏至節驅除瘟疫、辟邪祛毒的傳統時令節日,後世逐漸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演變成端午節的主要内容,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來屈原故裡一起過端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屈原故裡一起過端午(屈原故裡端午習俗)1

來屈原故裡一起過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本是源自先秦夏至節驅除瘟疫、辟邪祛毒的傳統時令節日,後世逐漸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演變成端午節的主要内容。

時至今日,在屈原故裡——湖北省秭歸縣,端午節既保留了祈福禳災、辟邪祛毒等節俗本意,又通過世代相沿的傳統儀式和習俗活動,形成了三過端午、祭祀屈原、龍舟披紅、遊江招魂、粽子寄情、騷壇詩會、親鄰自樂等習俗内容,具有鮮明獨特的文化内涵。

2006年,屈原故裡端午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以屈原故裡端午習俗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近年來,秭歸縣将非遺保護經費、傳承人補助經費納入财政預算,并為傳承人免費提供場館陣地等,形成了政府主導,文化部門、鄉鎮文化站、非遺傳承人、民間文藝社團為主體,文旅企業為載體,各部門分工協作的非遺保護與利用工作格局。

秭歸縣文化館館長、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梅俊明介紹,圍繞屈原故裡端午習俗開展非遺傳承保護,秭歸縣先後公布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批次547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4人、市級89人、縣級443人。

在完善傳承保護體系的同時,秭歸縣創新發展,讓屈原故裡端午習俗愈發洋溢濃郁的家國情懷和瑰麗的詩意色彩。

端午禮贊,盛世華章。6月11日,2021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開幕,按照“規程到位、簡化流程、熱烈節儉”的原則,舉行了簡短的開幕式和端午祭拜等活動,并同步線上直播,一系列非遺傳承活動也随之啟動。

6月12日,在湖北秭歸縣屈原鎮屈原村,舉行了以“詩意端午、文脈秭歸”為主題的“詩在民間”騷壇詩會活動,屈原相關地作家詩人、秭歸縣騷壇詩社社員以及詩歌愛好者相聚一堂,開展頌詩、吟詩活動,追思先賢。這也是屈鄉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

6月14日,2021“宜荊荊恩”城市群龍舟邀請賽暨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職工龍舟賽,在秭歸縣徐家沖港灣開賽,湖北宜昌、荊州、荊門、恩施4個市州及秭歸縣組建的24支龍舟隊參賽。大賽前舉行傳統龍舟點睛儀式。

“沉浸式體驗非遺,感受屈原故裡端午習俗。”梅俊明說,作為本屆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的組成部分,在縣城各社區廣場組織市民開展包粽子、制作香包、孝老愛親艾葉洗腳等端午習俗活動,活動将持續至6月底。此外,屈原故裡端午習俗雲上展館已于5月上線。

“端午比年大”,每一屆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都是群衆的節日、非遺的盛會。

2010年,文化部作為主辦單位在秭歸縣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其後形成了“端午年年辦、兩年一大辦”的格局。該節會以屈原故裡端午習俗為依據,開展系列民俗文化活動,包括公祭屈原儀式、龍舟競賽、騷壇詩會、端午習俗體驗、端午習俗圖文展覽等,并與台灣開展海峽兩岸文化、文物交流活動。

與此同時,秭歸縣舉辦了四屆民間文藝調演,策劃屈原作品背誦大賽、我在屈鄉過端午等大型民俗主題活動。秭歸縣各鄉鎮也相繼舉辦民間文藝調演和主題民俗文化活動。

以節會為媒,屈原故裡端午習俗融入生活。

秭歸人過端午,粽子是少不得的食品,每年端午節臨近,人們都要全家動員,花大心思包粽子。“與衆不同的是,秭歸的粽子一定要包得有棱有角,還要在中間放一顆紅棗。”秭歸民俗專家鄭承志說,這既象征屈原剛正不阿的品質,又寓意屈原一片丹心、忠貞愛國。

端午節這天,秭歸人還要挂艾蒿和菖蒲,用煮好的艾葉水給小孩子洗澡,可預防病邪侵染小孩身體,也能起到止癢的效果,這也是曆代傳下來的習俗。

屈原故裡過端午,粽子傳情,艾葉飄香。

在屈原故裡文化旅遊區青灘仁村古民居建築群裡,有一個小小的四合院,被專門開辟成端午習俗館,每年端午期間,60多歲的汪育新就在這裡教大家包粽子,至今已10餘年。

汪育新是秭歸縣級非遺傳承人,她包粽子速度快、質量好、味道好,1分鐘最多能包4個屈鄉粽,被譽為秭歸“粽子王”。汪育新将蓼竹葉折成漏鬥狀,舀兩小勺糯米放進去,用筷子壓實,再放一粒紅棗,蓋上一小勺糯米,包緊并纏上麻線,制作完成。

“包粽子是屈原故裡文化旅遊區最受遊客歡迎的項目,幾乎每位遊客都會來嘗試一下。”汪育新介紹,2019年端午節,秭歸創下了9478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屈原故裡文化旅遊區位于秭歸縣鳳凰山,北枕高峽平湖,西和南依秭歸新縣城,東連三峽大壩,是秭歸縣重點打造的文化旅遊區,已成為端午文化活态傳承基地。

該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0年以來,累計接待遊客538萬人,通過逐年産品升級改造,形成了以屈原祠、屈原衣冠冢、屈原祭祀活動為主要内容的屈原文化主題園區;以禮拜迎賓儀式、劃龍舟、包粽子等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内容的研學主題園區;以端午習俗館等為主要内容的非遺展示主題園區,景區文化内容不斷豐富、文化魅力日益彰顯。

“對于非遺,實用是最好的傳承,實用是最大的發展。”秭歸當地企業以艾草為主要原料,開發出艾條、艾柱、足浴包等随身灸類産品,在景區銷售,将“艾文化”與“艾産品”創新融合,讓“端午艾”習俗的經濟價值得到最大彰顯,實現活态傳承。

此外,秭歸利用屈原傳說、屈原故裡端午習俗等國家級非遺項目,打造反映屈原生平的大型水上曆史舞台劇《禮魂》,至今累計演出近7000場次,接待中外遊客300餘萬人次,成為非遺項目進景區、文旅融合的範例。

“屈原故裡端午習俗早已飛出國門,走向世界。”秭歸縣相關負責人說,每年有許多中外遊客湧向秭歸,在這裡了解屈原文化,體驗端午習俗,2019年全縣端午小長假共接待遊客34.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2億元,分别同比增長11.54 %、12.59%。

非遺進了景區,留住了遊客,也走進了人心。

專家觀點

節日類非遺重建生活:端午保護的當代思考

孫正國

傳統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是非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它不僅是傳統生活最典型的代表性文化,而且綜合呈現了我們的文化記憶,富含文化基因,凝煉着中國智慧的生活模式。傳統節日往往能夠激發深層次的文化認同,具有根性的文化向心力,呵護并滋養着一個文化系統天然的文化自信意識。

屈原故裡的端午節俗傳統,曆史悠久,個性鮮明,傳承活躍。就當代形态而言,具有兩個路徑的傳承:一是以避瘟防疫為目的的公共衛生路徑;二是以紀念屈原為目的的人格塑造路徑。二者互動形成了秭歸端午傳承的主要特征,形成了以傳統習俗為基礎、以當代節會為中心、以新媒體為輔助的文旅融合的屈原故裡端午保護策略,為當代中國的節日遺産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可貴的借鑒模式。

就當代文化主體而論,青年群體參與不足,是屈原故裡端午保護的一大難題。如何解開難題之結,可以從三個維度考慮。

首先是認知維度。強化端午傳統的内涵發掘,厘清秭歸端午的曆史脈絡,提煉出個性化的習俗形态,探尋出端午節俗與屈原的深層次邏輯關系。可以說,知識梳理與内涵發掘是青年群體參與節日傳承的關鍵前提。

其次是生活維度。區分端午習俗的傳統生活模式與當代生活形态之間的差異,前者是以傳統鄉村為空間、以鄉裡人為主體,後者是以現代城市為空間、以城裡人為主體,這種差異決定了節俗傳統進入當代生活的人生意義。與青年群體的審美、觀念、方式密切相關,我們必須思考和探索青年群體的日常生活,從中找到節日與生活的關系。這樣,端午節俗就不再隻是旅遊景區的一部分,而是當代青年群體值得關注與消費的新形态。

再次是創新維度。多年來,秭歸端午的節日保護與傳承主要是繼承,總體而言,創新難度更大。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的虛拟信息品格日益重要。結合AI、主播、文創、詩性等,大膽創新端午節俗,實現技術—藝術—實用等形式的開放性實踐,創新成為其中最重要的意識與素養。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者:瞿祥濤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