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識:
戲劇反諷其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電影手法,主要通過不知情和知情間的對比産生某種諷刺效果。而這種技法,其實也可以在文學寫作的時候加以利用。
在經典的文字作品中,比如莎士比亞的劇本,就已經把戲劇反諷運用到了某種極緻。當然,我們不是要學習如何創作劇本,而是把這種劇本的技術手法,拿來放到小說的情節設計裡面去,而且非常簡單高效。
其實在現代文學的創作中,“反諷”的利用是件司空見慣的事情,常用的有言語反諷、觀點反諷、情景反諷、戲劇反諷等等,每種反諷形式中又包含很多更細化的反諷形式。
比如,王朔的文學作品中經常采用語言反諷,以假正經的範兒說着堂而皇之的話,通過人物身份和語言、環境的反差來達到諷刺效果。而莫言的作品中也不乏将典型的“反義詞”組合雜糅使用,利用語言中融合在一起的沖突和幹擾,來擴大語言的張力。
關于這類的言語反諷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我們就不具體舉例了,上一段的意思非常明了,大家一看就懂。而情景反諷我們着重說一下,這是容易和語言反諷相混淆的一種方法。
就像D•C•米克在《論反諷》中說的,言語反諷的特性是片斷性和局部性,讀者站在反諷者的立場上看待書中事物,而情境反諷中的讀者是站在觀察者的立場上,更容易具有純粹的喜劇性、悲劇性或哲理性。
所以,語調反諷其實是情境反諷的範疇。比如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就常見以調侃或故作輕松的口吻來訴說一件傷心沉重的故事,來達到諷刺和批判的效果。我們常說的“無厘頭”,就是以一本正經的态度來講述一件荒唐的事情,也是一種情境反諷。
其他的情境反諷還有視角的反諷、比如魯迅的《狂人日記》;戲仿反諷,故意模仿别人的詩文寫出來的諷刺文字,比如莫言的《蛙》等等。
上面說的反諷形式其實是适用于特定的角色和特定的文章,能夠在小說中真正廣泛采用的反諷形式就是戲劇反諷了,主要用來制造懸疑感和情節的波折感。
戲劇反諷最早來源于戲劇,利用觀衆(讀者)的全知全能與角色的無知之間的戲劇張力。《文學批評方法手冊》對戲劇反諷的定義是:“戲劇反諷是一種讓讀者或觀衆得知某個情況,而劇中人物或角色不知的手法。”
不說那些高大上的理論了,提煉出戲劇反諷中最适合小說采納的一點:角色對真相的了解,和讀者對真相的了解,兩者之間的沖突。
所以,對情景的“知”與“不知”是戲劇反諷的基本特征。這種“知”與“不知”通常有兩層意思:某些角色的“知”和另一些角色的“不知”;角色的“不知”和觀衆的“知”。
而本文作者在研究戲劇反諷的寫作應用時發現,“觀衆的全知全能和角色的不知真相”這一層面,更适合戲劇影視以及制造小說的懸疑感,關于小說的情節如何制造懸疑感,我們另撰專文來講述,今天主要說說在“某些角色的知和另一些角色的不知”這一層面,如何制造情節的波折感。
舉一個實例來講解吧。去年的時候,我有段時間天天泡咖啡廳寫論文,某一個傍晚突然興起,我很想利用咖啡廳最常見的生活元素來創作一個短篇。
注意,我不想玩什麼創意,我隻想利用最常見的、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生活元素來創作故事,我認為,合适的寫作技巧,是這個故事能夠精彩生動的保證,文筆隻是化妝,加入文藝元素是為了給作品提亮。
所以我采用了下面那個多重套用戲劇反諷的模式。
我想寫一個愛情故事,以男主的視角來寫。
那麼,為了保證篇末的神轉折效果,第一層戲劇反諷就是男主不知道而女孩知道的事情,而這個事情,使男主想追求女孩的心思成為泡影。
我用“【第N層】”來表示男主不知道而女孩知道的反諷,用“(第N層)”來表示相反的,也就是男主知道但是女孩不知道的事情,那麼我這次想用的模式就是:
【第一層- 【第二層】 - (第二層) - 】
也就是在一層戲劇反諷中,套進兩個乃至更多的戲劇反諷的事件,來達到情節一波三折的效果。
我說了,隻想用生活中最常見的元素。所以我設計的第一層反諷,就是結尾的時候男主陡然發現女孩是已婚育的女士,他所有的情懷都是一廂情願的笑話,以此達到反轉和諷刺。
因為偶然邂逅發生的愛情故事必然有個或長或短的情感升溫的過程,所以我盡可能地弱化了第二層兩個事件的諷刺意味。而我撰寫的另一個故事《[美文] 在她笑容裡活過的歲月》,套入的第二層反諷,則充分釋放了反轉和諷刺,這個我們稍後再說。
我的這篇發生在咖啡廳的故事,第二層的第一個事件,是男主不知道而女主知道的事情:雖然是第二次見面,但女孩已經對男主的氣質和外形深有好感,甚至已經達到心動的程度。
就生活中最常見的元素來說,我用了兩個梗來完成這個真相,第一個是點單過程,男主猶豫點什麼的時候,女孩幫他做了決定:上一次男主來的時候選的拿鐵。
其實在咖啡廳裡,很多資深服務員都能記住熟客的喜好,所以這裡我安排的不是熟客,男主第二次來,但女孩記住了他,這是出乎男主意料的,因而引起他的關注。
男主在不動聲色的觀察之後,覺得女孩并不是他的菜,但獵豔的情結作怪,也開始被她的女性魅力所吸引,用目光追逐并欣賞她的身影。
然後進入第二個梗,男主在窺視女孩時被對方發現,這時我要借機在平平無奇的工作環境中凸顯女孩嬌俏可愛的性格:女孩發現女主窺視自己,擺出一副“給你看個夠”的架勢,過一會兒之後再用眼神問他“你看夠了嗎?”
男主知道了女孩喜歡他,開始心動,我在之後的文字中展現了他的生理沖動:對女孩身體曲線的追視以及吻她的欲望。
現在【第二層】的戲劇反諷已經呈現了真相,男主和女孩應該進入互相來電的狀态了。一對陌生男女如何才能立即進入可以接觸并了解的境遇呢?我依然選擇了最老套的梗:英雄救美。
咖啡廳服務員小妹能遇上的麻煩,也就是和顧客之間的沖突。都是小事兒,但是女孩在喜歡的人面前會窘迫,恰是男主出手幫忙拉進距離的時候……
所以進入(第二層),男主知道但是女孩不知道事件的真相,顧客起身送朋友,女孩以為顧客走了,就收了桌子,結果顧客回來開始對女孩發飙。男主恰好旁聽了顧客和朋友的對話,便站起來幫女孩解圍。
接着是兩個人通過眼神進行心靈交流,以及男主的暗示和隐晦表白……行文到此,郎有情妾有意,又有了足夠的借口,可以進入約會程序了,女孩的内心糾結,在男主和讀者眼中自然解讀為矜持。
這隻是解讀情節,小說閱讀時有個情節感受的積累,此時的感覺已經是愛情的順理成章了,男主偷偷去買了花,在咖啡廳門口的角落等候女孩下班出來。結果,看到一個兩歲男孩撲到她懷裡叫“媽媽”而目瞪口呆。
【第一層】戲劇反諷結束。(如果讀者朋友想知道這個設計的真實寫作效果,請閱讀拙文《故事:遇上你是我的緣》)
而上面提及的那篇《[美文] 在她笑容裡活過的歲月》,則套用了極為鮮明的兩層戲劇反諷,來達到神轉折的閱讀效果。
如果也用“【】”來表示主角知道但是配角不知道的事情,和用“()”來表示配角知道但是主角不知道的真相,排出公式如下:
【第一層(第二層)(第二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