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提出社會交換論,主張從經濟學的投入以及産出關系來看待社會行為。
他認為,人們的交往活動類似于商品交易。
這一交換除了物質商品,還有一種感情或理智上的商品,如贊許和聲望等。
交換也是金錢和時間的投資,目的是獲取大于投資的商品報酬;因此,需要以公平原則作指導。
下面來看看五種常見的交換命題:
1.成功命題
某種行為能得到相應獎賞,就會重複這種行為;某一行為獲得獎賞越多,重複該行為頻率就越高。
為了孩子能夠提高學習成績,承諾重要考試隻要達到90分以上,就能夠獲得一份他喜愛的禮物。
在物質獎勵的激勵下,就能夠正向促進其積極主動地學習。
當養成習慣之後,也可以逐漸将“物質獎勵”轉換為“精神獎勵”。
2.刺激命題相同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為。
現有刺激與過去引發特定行為的刺激越接近,則引發同樣行為的可能性越大。
什麼事情能夠觸發你的情緒,使你采取行動;注意,這件事情,這個刺激源對你來說很重要。
你在衆人面前講話,非常享受,大家也很喜歡聽你的分享課程;那麼你就會越來越喜歡,用面授的形式傳播知識。
3.價值命題某種行為結果對個體越有價值,重複這種行為的可能性就越高。
你的價值觀是幫助他人,那麼在見到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就能立即觸發行善的動機,進而采取行動。
其他人沒有這種觀念,可能就隻是站在一旁,做個吃瓜群衆。
4.剝奪滿足命題
個體重複獲得相同獎賞次數越多,該獎賞對該個體價值越小。
也就是麻木了,一開始得到這個獎賞,這個刺激對你還有吸引力,動力滿滿。
久而久之,獎勵實在太多了,隻要稍微動一動,就能夠輕松得到,越來越沒吸引力,也就變得無所謂了。
這個獎賞将不再能夠引起你的相關行動。
5.侵犯贊同命題個體沒有得到期待的獎賞或者受到初期所料的懲罰,可能産生憤怒情緒,從而出現侵犯行為。
加班加點忙乎了一年,結果沒有年終獎,沒有加薪。
你就感到憋屈,渾身不舒服,付出和回報完全不成正比,以後就不再主動加班,甚至混混日子,反正結果都一樣。
另外一種情況,個體行為得到預期,甚至超過預期獎賞,或者沒有受到預期處罰,就會采取贊同行為。
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結果出乎意料地拿了獎品,受到了表彰;那就能激發你,在這一方面更加努力。
社會交換論認為,“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規則。
每個人都期待在交換中獲取最大收益,盡可能減少代價,使得“交換行為”本身變成“得與失”的權衡。
如果收益與代價平衡,互動就得以維持;如果兩者不平衡,互動就難以長期維持。
人終究是遵循“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享樂主義原則的。
任何人包括自己,都有這樣的等價交換心态;所以要有包容心,對方斤斤計較的時候,知道這是人性,而不僅僅是這個人的問題,就會更加坦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