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翻身仗該怎麼打
(上篇)攻關農業“中國芯”
半月談記者 謝櫻 阮周圍
我國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種源層面存在進口依賴和技術依附,産品層面競争力不足,導緻農産品進口持續擴大。種業創新“卡脖子”問題持續威脅我國種源安全,應進一步激活種業創新,實施重大科技項目,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赢種業翻身仗。
這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内的種子博物館展示的植物離體材料
我國種業創新力量不斷壯大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已審定、登記主要農作物品種達到3.9萬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成效顯著,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實現完全自給,雜交水稻每公頃産量保持國際領先。我國糧食實現“十七連豐”,超過世界人均400公斤的安全線,基本實現“中國糧”用“中國種”。
種業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的同時,科技支撐能力日益強大。國家知識産權局知識産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生物育種産業專利導航研究成果》顯示,從專利競争力來看,我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農業生物技術領域和作物種質資源與育種領域專利申請國。我國種業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創新和重大新品種選育成效顯著,率先開展了種質資源的表型與基因型規模化精準鑒定研究,篩選出一批高産、優質和抗逆性強的種質資源,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蔬菜基因組研究保持國際領先地位,自主研發出主要畜禽育種“芯片”。
随着科研力量發展,我國種業的創新主體也不斷豐富。當前,科研院所及高校成為我國種業創新的核心力量,育成了90%以上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推動了我國實現7至8次新品種的更新換代。随着市場壯大,種企成為種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目前,我國上市種子企業50多家,市值超千億元;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達到200多家,比5年前增加2倍多。
種業創新與農業生産“兩張皮”
盡管我國種業有了長足發展,但種業創新和農業生産仍存在“兩張皮”現象,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不足、原始創新和品種創新能力不強、企業與基礎研究脫節等問題長期困擾我國種業發展。
根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的數據,我國品種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具體表現在優質水稻、小麥、蔬菜、畜禽以及高産大豆、玉米缺乏。我國部分高端蔬菜與畜禽種源的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如青花菜、胡蘿蔔、菠菜、洋蔥等高端蔬菜對國外依存度高達90%以上,白羽肉雞全部依賴進口。
預計到2030年,我國對糧食、蔬菜、畜禽等優質農産品的需求量将在現有基礎上提高30%~50%,迫切需要從種源上突破,滿足未來市場需求和産業發展。
我國是種業大國,但不是種業強國。湖南省涉農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梅梅認為,由于對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利用程度不夠,部分品種種源缺乏優異基因,導緻可利用的種質資源仍相對匮乏,進而限制我國種源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關鍵育種技術創新不足,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多項相關研究與應用,但是與國外普遍存在差距,形成技術瓶頸。而且,我國種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品種市場份額低,尚未形成健全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部分農業科研院所在農作物育種方面同質競争激烈,部分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
湖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蘭勇認為,當前種業産業鍊國際布局不完善。國際種業巨頭已在全球擁有完善的産業分工體系,而我國部分企業雖通過種子進口、海外并購等方式開展了國際化行動,但規模較小,海外産業鍊條不完備,運行機制不完善。與此同時,種業國際知識産權申請數量少、質量低的現象普遍存在。
多管齊下給種業補“芯”
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關系着我國糧食安全。持續推進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有關部門大力配合,突出創新開放發展,同時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合力打赢種業翻身仗。
——加大中央财政穩定投入力度,強化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應将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種質創新挖掘利用等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列入各級财政預算,重點支持大型企業商業育種項目試點。同時,打破五年計劃式的政府資金投入模式,建立長效資助機制,維持種業科技創新發展項目資金的穩定來源。
——深入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要搭建種業科研創新平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基礎研究,瞄準分子育種、生物育種等高精尖領域,圍繞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全基因選擇以及智能技術等前沿技術,部署實施一批育種重大項目,形成創新鍊條合力。針對四大糧食作物、主要蔬菜作物、主要畜禽品種建立基于全産業鍊和創新鍊協同的科學中心,将分散在不同單位的資源集中起來,加強育種上中下遊的緊密結合,實現優勢互補。
——強化企業創新政策扶持,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在創新鍊下遊,依托優勢領軍企業,打造國家育種産業化基地。強化領軍企業商業化育種能力,加強資本市場對種業大企業的幫扶,促進種業技術、人才、數據等創新要素向企業的開放、共享與集聚。加大對種業原始創新的保護力度,緩解資源、環境對國内農業發展的約束,推動種業企業參與國際種業市場競争,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
(下篇)别讓菜籃子受制于洋種子
半月談記者 王建 汪瑾
目前,我國主要口糧作物種子基本自給,但部分蔬菜種子依然受制于洋種子,對我國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不利于餐桌安全。我國應在“大食物觀”框架下,從種子這一源頭入手,着力破解蔬菜“卡脖子”問題,打好蔬菜種業翻身仗。
高端蔬菜依賴洋種子
在有“中國菜都”之稱的山東省壽光市,國産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但仍有部分高端蔬菜依賴洋種子。據農業農村部《2021年中國農作物種業發展報告》,2020年,蔬菜種子是我國進口額最大的農作物種子,進口額2.38億美元(約15億元人民币),占進口總額的55%。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高端蔬菜種子。
一些蔬菜洋種子占比超過80%,甚至幾乎完全依靠進口。黑龍江省農科院園藝分院研究員張慧介紹,西蘭花、洋蔥、蘿蔔、菠菜等洋種子占比仍較高,國内在這方面的種子研發比較薄弱。甜菜和黑麥草種子對外依存度達到95%以上。
黑龍江一蔬菜種植合作社以種植辣椒為主,其中,尖椒和圓椒就曾使用以色列種子。“國外種子确實好。國内尖椒種子隻能采兩茬,國外種子可以采三茬,而且外形好看、市場認可度高、銷售價格高。”該合作社負責人說,缺點是進口種子價格太貴,一畝地僅種子成本就達1500多元。“算下來,一粒進口種子2毛錢。以前播撒種子時,國産種子伴着沙土撒,進口種子就一粒一粒擺,生怕浪費了。”
再如,我國西蘭花種子供給長期被日本、歐洲等地的種業公司壟斷,廣大西蘭花種植戶曾陷入“種貴”“無種”的境地。從日本進口10萬粒包裝的西蘭花品種“耐寒優秀”,每袋曾從3500元漲到2萬元左右。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占省分析,盡管我國蔬菜品種自主率大幅提升,但高端設施農業中的一些蔬菜仍是國外品種占據主導地位,一些品種的進口比例甚至超過90%,如青花菜對外依賴度達到95%。蔬菜種子進口額度最大的前5位,分别是番茄、青花菜、胡蘿蔔、菠菜和洋蔥。這些蔬菜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見菜。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内的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
“卡脖子”風險高
目前,一些國際種子公司往往向農戶提供能夠抗氣候變化、抗病蟲害、抗土地貧瘠、高産量的種子,使農戶對其種子産生依賴。但這種洋種子在作物生長期結束後,無法像正常作物那樣保留下一代種子。如果種子公司突然中止供貨,農戶大概率無種可種。
李占省介紹,我國每年出口西蘭花14萬噸左右,在近千種出口蔬菜中占比較高,種植西蘭花成為農民增收重要産業。“我國有20多萬畝耐熱西蘭花品種,但國内沒有耐熱替代品種,一旦出現供應問題,農民将遭受損失,百姓餐桌将會受影響。”
高端蔬菜品種依賴洋種子,其市場價格和利潤受制于人,會影響我國的價格主動權和市場話語權,可能給種植大戶帶來經濟損失,如果出現極端斷供情況,會影響農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以西蘭花為例,我國西蘭花具有“種植體量小”和“産業價值高”的特點,栽培面積隻有150萬畝左右,但相當于其他一般蔬菜1000多萬畝的産值,一旦主栽品種種子供應不及時,就會耽誤播期,直接影響我國銷售市場的下遊供應和出口貿易。
種業翻身三難點三重點
與國外菜種企業相比,我國種子企業育種研發仍較薄弱,國内種子行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又進一步限制企業科技投入能力,形成惡性循環。
國外種子研發多是在大公司,種質資源的收集積累久、起步早、科研投入大。而我國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不完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主要依賴科研院所,投入有限。國内一些菜種收集比較雜亂,最原始種質材料積累不夠純正。
李占省認為,我國的種業翻身仗面臨三大難點。第一,我國優異種質資源缺乏,在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方面起步較晚,相應的儲備和鑒定工作相對滞後。第二,盡管我國主導開展了大部分蔬菜作物的基因組測序工作,但在一些重要農藝性狀基因上,比如抗病、雄性不育等基因的挖掘、功能機制研究等方面較為滞後。第三,關鍵育種技術創新不足,我國已經開展了單倍體育種、自交不親和、雄性不育、雌性系等相關研究與應用,但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差距。
在破解蔬菜種源“卡脖子”問題上,要聚焦種質資源、前沿技術和重大品種三大重點。一是要更加注重優異種質資源的收集與精準鑒定。二是要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育種關鍵技術的創新,一些重大品種的突破越來越依賴于基礎研究和颠覆性技術突破。三是要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種,在品質育種和進口替代率方面有大躍升。
堅持市場需求導向,積極探索科企融合的攻關機制,更多研發市場好賣、老百姓愛吃的好品種。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在蔬菜前沿科技、新品種研發的優勢,以及企業在品種推廣方面的優勢,集聚上中下遊全鍊條創新資源,建立開放合作、利益共享的新機制,攜手共促科技成果研發和産業轉化深度融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加大技術、産品等最新研發成果的發布與示範推廣。
(刊于《半月談内部版》2022年第6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