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個多月,網上一則留言火了:
安徽某中學家長質疑高二孩子班裡收取共8萬元班費的合理性。
8萬元,平均到每個孩子身上,要繳納近2000元。
很快,官方給出了調查回複:
情況屬實,費用經家委會征得全體家長同意後代收代支。
可既然家長們都同意,又怎會有這帖求助?
官方的公示裡,有這樣的一條,在網上引起了家長們的強烈反映——
在班費的支出明細裡,除了高達34090.5元的“自願征訂學科作業資料費”,還有超過5000多元的急救藥箱,清潔工具,室内牆窗及班級花草等各項“班級必需品”開銷。
“急救箱,清潔工具都要買,那學校場地是不是也要租啊?”
有人試圖厘清複雜的歸因,有人吐槽相似的遭遇。
總之,不解、質疑、聲讨,所有的聲音最終都聚焦在了“家委會”這個群體身上。
究竟是“自願”還是“強迫”?
究竟是“最強後援保障”還是“打着幌子斂财”?
當家委會的權利邊界變得模糊,教育圈層随即也出現了新的名利場。
家長群,成年人的大型秀場
其實,網上類似的事件并不在少數。
“小孩上了初中以來,家委會在群裡收的班費共計900多元,想看支出明細竟然需要老師的同意。”
“說是要翻新教室還要買衣櫃等固定資産,林林總總算下來,家長們交了能有一萬二。”
帖子的求助内容,樁樁件件都和家委會收班費有關。
“家委會”,到底什麼來頭?
在上海一小學的家長群裡,我窺見了有如秀場一般的“家委選舉”現場。
“畢業于美國中密歇根大學,從事私募基金,丈夫哲學博士後,在某大型企業工作。”
“知名外企人力總監,雖有資源但比不了其他各位父母。”
“無業,但家裡被分了25套房,平時清閑能出力。”
有人秀學曆,有人秀履曆,有人炫耀家庭雄厚的實力。
無論出于什麼目的,當資源戰被打響,戰旗的每一次揮舞都充實了自家孩子的底氣。
還有些父母,放言“作為管理着35億龐大資産的公募基金經理,誰要是欺負了自家孩子能直接把股票砸到跌停”。
當攀比被盲目放大跳脫為口舌之戰,虛妄的說辭隻會顯得戲谑無味。
這群形形色色的人原本未必處在同一個生活圈,卻因為“家長群”這個紐帶被連接在一起,任何一句話都能被解讀出上百個意思。
正因如此,所以家長群越來越難混。
87年的秀秀是深圳一小學的孩子家長,看到熱搜上的“家委會亂收費”的詞條,随手轉到了自家孩子的班級群,問了句:“咱們班費是交多少來着?”
沒承想,一石激起千層浪。
家委會的一位成員,先是告訴了她這學年共交了800元,随即就甩出了詳細的支出明細表。
補充道:“明細會定時公示,所有家長均可監督。”
秀秀表示隻是忘記了具體金額,才想來問問家長們。
卻再一次被家委會在群裡點名問她到底是想查看哪筆支出,對何不滿。
強烈的窒息感一下子就壓住了秀秀,她被問愣了。
陸陸續續有幾個家長解圍,說家委會辛苦付出應該得到理解與支持。
接着群裡就接連刷起了統一附和的話術,留下秀秀一個家長做那個了“多嘴的惡人”。
在孩子的家長群裡,秀秀始終沒有什麼存在感。
盡管她曾經也極力地想融入這個群體,好憑着自己的付出讓孩子在老師前能多得到些關注。
她沒被選進家委會,這是秀秀早就想到的。
早在孩子入學前,群裡的幾個家長就格外活躍。
有的家長說自己認識下遊工廠,能低價拿到高品質的學習用品,還順勢自掏腰包攬下了全班40多個孩子的用品采買。
有的家長開飯店,邀請了全體小孩的家長和老師來自家的餐館吃飯,說要在開學前互相熟悉交流下。
相比之下,沒有資源的秀秀沒有什麼能在一衆家長中嶄露頭角的地方,自然也失去了話語權。
越卷,越苦
“我其實,挺佩服那些家委的。”這是秀秀的心裡話。
家委會的成員裡不乏高管領導,辦事雷厲風行又井井有條。
老師剛提出要辦一個活動,不出2個小時群裡就有家委給到好幾種可行的方案和人員分工。
看着制作精細到能參評的演示文檔,秀秀再一次感受到了壓力。
作為普通打工族的她,根本無法做到24小時随時待命完成任務,哪怕是在線上做一個文檔,也未必有其他家長快且專業。
她能做的,無非就是利用中午午休的兩個小時,驅車跑到孩子的班裡組織午餐紀律。
每個午休,家長都早早就在門口等待
她本想着也能順便利用中午的時間,能和老師單獨聊幾句,可每一次不是叫孩子們纏住了,就是時間來不及,連老師的面都沒見上就該走了。
一天兩天過得去,但時間長了秀秀發現這樣越來越力不從心。
為了節約時間,她的午飯從來都是草草地在車上墊幾口面包解決的,好幾次下午回到崗位上肚子都會絞着疼。
手機一天到晚響個不停,在一列與工作群并排置頂的,是她甚至都不敢屏蔽的家長群。
無論是白天開會還是晚上睡覺,秀秀隻要聽到手機振動都會開始不自覺地調整呼吸。
可她能怎麼辦呢?
孩子才剛剛上小學興趣班就報了一堆,上千個日夜可以預見的辛苦,才剛剛開始,她又怎麼可能辭了工作全職帶孩子?
圖源:網友供圖
“别的家長眼裡的我遊刃有餘,其實每一天我真的也挺崩潰的。”
楠姐,就是秀秀口中那個特活躍的家委。
她在外企幹了16年的人事,在深圳也不過勉強算上一個中産。
她的工作很忙,唯一的優勢就是坐班不固定,時間也更自由。
備孕了很久才有了孩子,夫妻倆把孩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又是托關系又是欠人情,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搭上一位出版社的期刊編輯,争取了一個能為孩子老師發表論文的資格。
盡管知道這種重點學校的老師絕不會因此就垂青自己兒子,但總算是有了由頭才好開口拜托老師。
但還是有一次,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出差,夫妻倆都沒顧得上孩子,導緻直接錯過了班級群裡很重要的消息。
在那之後,楠姐無論去哪,電腦絕不離手,有什麼老師發的任務絕對第一個跳出來攬下。
每個周一,在排自己工作計劃之前,她都會和丈夫提前分配好照顧孩子的時間。
每天空出傍晚接孩子的時間,雷打不動地去學校和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進展。
來源:全景視覺
那些積攢沒做的工作,都隻能挪到晚上熬夜給補回來。
盡管她确實有私心,但聽到網上那些對家委會稀碎的偏見,她還是難過。
自己踴躍的背後,也有着太不足為道的付出。
她把自己形容成“拼命三娘”,但她有時候又實在想不通每天連軸轉的意義到底在哪?
育兒焦慮,切中“中年之殇”
在育兒的賽場上,沒有人甘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
父母要想盡辦法讓孩子得到更多,老師要調節一切随時發生的矛盾,孩子要努力不辜負得到的一切。
各中苦楚,搞得這個環節裡的每一個人都很累。
可最開始,家校溝通并沒有如此複雜。
那個時候,社交尚未便捷如此,學生們都有一個家校聯系本。
學生用來記作業,老師和家長每日在上面留言孩子在學校和家裡的狀态以作溝通。
圖源:網友授權
江熙早已畢業多年,談起家校聯系本來是又愛又恨。
每天發下本,生怕老師寫點什麼回家免不了一頓臭罵,又盼着看家長和老師是怎麼評價自己的。
上次搬家,她還翻到來那個被精心包着彩色花紙的本,感慨千萬。
那些潺潺隽永的文字,任時光洗滌不滅。
就那樣實實在在地躺在櫃子深處,構成了她的青春記憶,也成了她日後道路最隐秘的動力。
但十年過去,如今的家委會,承擔了那個連接的橋梁角色。
家校溝通,本該就是雙方的責任,一旦參與其他方利益,或多或少會變得不純粹。
曾經就有熱搜爆出,37名家長聯合逼迫一個年僅7歲的女孩轉學。
女孩沒有錯,隻是女孩的母親覺得孩子尚小,大量的作業會讓孩子壓力過大。
不同的教育理念,讓其他家長覺得這個母親的想法阻礙到了自己孩子的進步。
家長們的對沖,也讓女孩受到了同學們的鼓勵和排擠。
37名家長的聯名請願,逼得孩子一家隻得轉學到27公裡外的另一所學校。
這件事本身沒有對錯,在各家育兒理念的背後折射的是父母們的焦慮。
但在群體的裹挾效應下,有人跟風,有人讨好,有人無所謂。
這風越刮越大,到後來甚至有“拒絕送禮的家長被移除群聊”這樣不合情理事件的發生。
學校模糊了家委會的職責邊界,給他們賦予了超過其存在意義本身更多的責任。
讓家委會,回到最初衷的位置,或許才是解決問題最好辦法。
願理解化解内卷。少一些戲,或許才能讓孩子赢得更多。
作者:蟲二,來源:視覺志(ID:iiidail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