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莊市街道用牆繪裝扮老街。 記者 鄭凱俠 攝
潛龍社區的“花路”。 記者 崔引 攝
陳婆渡社區居民謝雪飛正在打理“共享花園” 。 記者 胡龍召 攝
校門口隔斷車流的彩色人行道上傳來孩子的歡笑聲;街心長亭邊,居民坐在“共享花園”聊天……創意微改造讓42歲“高齡”的鄞州百丈街道潛龍社區舊貌換新顔,美圖刷屏朋友圈,成了“網紅打卡點”。
今年,甯波21個老舊小區試點“創意點亮城市角落”,通過微改造、微創意和微提升,曾經髒亂差的城市角落變身家門口的風景。在這場行動中,居民争當主角,喚醒了他們的藝術創造力,探索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自治新格局。
從犄角旮旯到美麗景點
在甯波,2000年之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就有699個,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化、環境衛生髒亂、服務功能落後等問題。雖然老舊小區改造不斷加大投入,但改造的大多是房屋的外立面和基礎設施等,這次創意點亮城市角落,則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城市角落。
潛龍社區附近小學門口100米長的路面原本坑坑窪窪,社區請來了甯波城建設計研究院園林分院的師生來設計,破土動工那天,社區老少居民齊上陣,如今被刷成了紅、綠、黃3個等候區域,兩邊擺滿了花卉,成了一條“最美放學路”;小區裡藏着一條天藍色的彩色路面,荷花、鯉魚等圖案活靈活現,就連路邊的配電箱、管道都被精心畫上了圖案……建成42年的潛龍社區成了“網紅打卡點”,連搬走的老鄰居都忍不住回來拍照。
在鎮海海港社區港務新村,有一幢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的垃圾房,一度堆滿雜物。通過居民的集思廣益,如今被改造成了社區垃圾分類服務驿站。走進驿站,從“分類知識培訓”到“變廢為寶制作”,天天都有活動。
在北侖區月季社區北極星村,坑坑窪窪的小區路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畫滿琴鍵的“鋼琴路”。在鎮海區莊市街道莊市社區洋衙弄的一家修車鋪門口,一側的牆上正是以修車老行當為主題的牆繪。在石弄堂的拐角處,茶水房原本用來堆放柴火的空地被打造成了一個小花壇,花壇邊的牆上,“小朋友”蹦蹦跳跳前來“賞花”。
這些創意,有顔值,更有溫度。在舟孟社區,一條不足百米的過道挂上8個五顔六色的信箱——有的裡面裝的是照片:1996年7月,52弄11号裝了社區第一扇電子防盜門;在陪伴居民十幾年後,靠幾塊鐵皮遮風擋雨的“涼亭”被嶄新的“議事長廊”代替……有的裝的是實物:用壞的血壓計背後是15年如一日的志願服務,沉甸甸的“鹹齑石頭”寄托了對“後生”的希望……原本不起眼的過道成了承載記憶和故事的“巷子裡”。
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和享受者
在這場“創意點亮城市角落”的行動中,每個人的藝術創造力都被喚醒了,居民變身創意師和設計師,用自己的雙手點亮共同的家園。有設計師把小區淩亂的曬衣竿設計成了别具一格的七彩晾衣架,有物業師傅利用廢舊物品制成了孩子喜歡的玩具,把居民丢棄的輪胎做成了景觀小品。他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更是這場行動的享受者。
走進鄞州首南街道的陳婆渡社區,時不時能看到一處處精心裝扮的“共享花園”,步步是景,入眼皆畫。曾經髒亂差的公共綠地成了共享花園,居民自行認領當花匠。現在一個小區有8個共享花園,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66歲居民陳佩卿打趣:“住别墅才有的配置,沒想到在這個拆遷安置小區實現了。”
“現在,我全部的心思都在這200平方米的共享花園了!” 73歲的謝雪飛是小區裡的能工巧匠,2019年開始打理“共享花園”。每隔一段時間來看,他總能倒騰出新變化。
為了打理這片“共享花園”,他費盡心思。歐式花盆動辄上百元,塑料花盆使用年限短,他索性玩起私人定制。在網上買來模具,他和幾個老夥計一起用水泥澆灌,做了近百個花盆,分享給有需要的居民。今年4月份,謝師傅腦洞大開,在“共享花園”開挖了一個金魚池,雕了一座假山,放置了姜太公釣魚、江上泛舟等小盆景,養上幾條錦鯉,花園頓時增添了了幾分生機。現在,小區裡這樣的8個“花匠”,養花熱情一個比一個高。
黃鹂新村南側有一條鐵路沿線,多年來一直是無人問津的城市“邊角料”。今年4月,白鶴街道啟動 “鹂西走廊”建設,正在打造一條有鄉土味、故事味、人情味的特色走廊。
與以往不同的是,鹂西走廊建設開啟了“衆籌”模式,凸顯共治共建共享。有居民搬來了家裡的綠植,鐵路部門捐出鐵軌枕木,有建築企業捐資25萬元,還有保安服務公司黨員職工衆籌6666元……
●市民感言
黃鹂社區居民楊哲夫:我今年89歲了,1996年搬進黃鹂社區,住了整整24年。我家緊挨鹂西走廊,經常看到工人們進進出出,從最早的環境整治到現在一點點“變形”,每天都能看到驚喜的變化。
以前這裡很亂,有種菜種瓜的,甚至有養雞養鴨的,根本沒法看。現在正在打造鹂西走廊,以後每天可以來這裡散步,因為打開窗就是風景了。我平時喜歡養花,就自告奮勇攬下了養護任務。以後鹂西走廊的花花草草我會和大家一起照看,有了這樣的大花園,每天來澆澆水都不算事!我聽社區幹部說,“鹂西走廊”是“創意點亮城市角落”行動中的一大亮點,項目基本以零成本建設運營,不僅點亮了老舊小區的顔值,破解了老小區40年來沒有公共休閑空間的難題,而且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
海曙區太陽公寓住戶張國安:社區采取“認養制”,鼓勵居民自己動腦動手、自己出資,改造美化角角落落,一個個“共享花園”越來越多了。以前出門看風景,現在家門口就是風景。自從我認養了一塊角落,我們夫妻倆便一心一意地撲在這裡,花錢買了各式盆景。每天一大早起床就伺候花花草草,把庭院打掃得幹幹淨淨。
潛龍社區居民吳苗旺:我今年75歲,每天買菜回來,就和一群老朋友在社區角落相聚,聊聊天、賞賞花。節假日,我們在這裡做烏米飯、包粽子,送給鄰居們品嘗。有了“共享花園”,小區環境美了,生活更有滋味了。原本蚊蟲滋生的社區角落,如今被居民改建成了意趣盎然的“共享花園”,很多搬走的老鄰居都回來看熱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