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故事簡介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故事簡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22:00:45

自幼修習儒家經典,“少有猛志”的陶淵明二十歲出仕之初,确有在官場上建立一番功業、濟世救民的初衷,然而他所處的時代恰好在東晉末期至南朝宋的分裂動蕩時期,官員貪腐,仕途險惡,尤其是森嚴的門閥制度,更是讓他的志向和抱負無從施展。

公元405年,三番出仕三次辭官的陶淵明為生計所迫,又一次出仕擔任彭澤令。但這個彭澤縣令的官椅他隻坐了八十幾天,便又翩然離去,至此他徹底結束了仕途的彷徨和曾經的努力,正式回歸田園。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故事簡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1

采菊東籬

據說這次辭官的主要原因是縣裡派一個督郵代表太守來巡察工作,下屬告訴陶淵明應該穿好官服、戴好官帽,恭恭敬敬地去迎接,而且還要為督郵準備好禮物,否則的話督郵回到縣裡就會大放厥詞,以緻于對未來的仕途産生不利影響。陶淵明慨然歎道:“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兒耶!"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故事簡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2

解印挂冠

原話出自《晉書·陶潛傳》,然而對“五鬥米”的解釋不知為何,有了多個版本。現在大多數人認為“五鬥米”的意思是作為官員,俸祿非常微薄。如果非要這樣解釋,那陶淵明就是嫌棄工資太低,辭職離去的,這顯然是拉低了陶淵明的思想境界。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故事簡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3

年薪?月薪?日薪?

據《晉百官注》中記載,像陶淵明這樣的縣令年薪除了一塊可以供養家人的肥沃土地之外,還有四百斛米、每月兩千五百錢,外加布匹、茶葉、使喚的仆人等等。四百斛米一年,折算到每天五鬥,這就是陶淵明五鬥米的來源,那是日薪。五鬥米相當于現在的六十多斤,按每斤米五元來計算的話,那他的日薪就是300多塊了,單以米算他的月薪已妥妥的萬元開外,再加上土地、兩千五百錢、茶葉、布匹和官家配給的仆人呢?就這水平,擱現在那也算得上高薪階層了。

由此看來,陶淵明離職還真不是因為錢少,而是因為在生性清高孤傲的他看來,再多的錢和個人的尊嚴相比,都不值一提。我認為這種解釋才更符合陶淵明的性情。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故事簡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4

五鬥教?

坊間還有一種小衆說法,“五鬥米”即指“五鬥米教”。“五鬥米教”也稱“天師道教”,屬于道教的一個分支。傳說由東漢張道陵創立,漢末張修傳道,因為入教費用為五鬥米而得名。東晉及南北朝時期就是“五鬥米教”比較鼎盛的時期之一。

“五鬥米教”作為獲得了政治支持的教義,受到了衆多世家大族的追捧。除了當時以王導、王羲之為代表的王氏家族,還有以謝安、謝玄為代表的謝氏家族,信徒之衆,不勝枚舉。據國學大師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提到的“蓋六朝天師教徒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以王導王羲之為核心的王氏家族中,其子侄輩名中含“之”字的就将近四十人。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故事簡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5

王羲之蠟人像

魏晉上層人士以身為五鬥米教徒為榮,談玄論道也成為他們日常交往的主要活動之一。那麼如果以“五鬥米”來代指這些世家大族,來表示陶淵明不願意屈從于這些世家大族、對他們卑躬屈膝,倒也算是一家之言,然而此說并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無論是日薪說,還是“五鬥米教”之說,其本質并無不同,離開了喧嚣擾攘的塵世,遠離了争名逐利繁文缛節的官場,陶淵明才尋回了真正的自我。

抖落一身羁絆,活出通透自我。他的品格和氣節,為後世景仰和祭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