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裡杏花美詩四首:小樹嫣然一兩枝,正是微開半吐時
杏花是農曆二月之花,曆來稱為二月花神。它的初花期是雨水節氣,而盛花期橫跨農曆的二三月。實際仲春二月,有桃李花有櫻桃花,有玉蘭花,何以杏花成為二月花神呢?
第一,是杏樹果實的利用價值,桃李梅杏,杏樹雖然放在第四位,但是從上古時候起,就是重要的可以食用代餐的水果。我國食用栽種杏樹,從曆史文字上,最少有兩千多年。
第二,是杏樹的高大,長壽,和繁茂。杏樹可高達八米,壽命長達百年,對泥土的要求不高,高山,野地,都可以頑強生存。
第三,杏樹開花特别可愛。雖然花葉同時,但是往往花開在前,未開時花蕾是紅色,開花後轉成粉色或者白色,繁茂嬌美,在巨大的樹冠上開出絢爛如煙霞的花朵。而開花時節,正是仲春春耕的時段,田野草長,農民在杏花掩映下的春田勞作,成為很多地方的田園風景。
第四,随着唐宋經濟的發展,杏花的觀賞性被提升,那壯麗的花樹花海,陰晴煙雨在最美的春天成為一道不能忽略的仲春美景。
第五,杏花還包含很多人文價值。比如孔子就是在杏樹下教授學生的。唐朝科舉進士,選取的都是文化人才,當他們獲得進士資格後,朝廷會在長安的杏林酒樓為他們慶祝,時在春天。杏花又成了文化和幸運的高貴之花。
第六,宋朝是花卉培植和欣賞的繁榮期,杏花成為園林庭院之花,裝點城市,杏花的審美開始變得香軟绮豔,風情萬種,但是這和杏花本身相關不大。比如動則紅杏,煙雨,春愁,美人,胭脂落花,審美畸形,”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給人的感覺靡麗富貴但是绮靡。
今天選擇宋朝著名詩人楊萬裡的杏花詩,是因為他本人很接地氣。出身寒微卻又成為南宋重臣的楊萬裡,起性格本身,就可以造就審美清正,而非随波逐流。
”小樹嫣然一兩枝,晴醺雨醉總相宜。
絕憐欲白仍紅處,正是微開半吐時。
得幸東風無與對,主張春色更還誰。
海棠秾麗梅花淡,匹似渠侬别樣奇。“南宋 · 楊萬裡《郡圃杏花二首 其一 》
楊萬裡出身不高,父親是山野鄉民,喜歡易經和讀書,母親早亡。不過他的父親開朗樂觀,一方面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另外一方面也教會了楊萬裡從清苦的生活中感受自然,并從中獲得樂觀和豁達。所以楊萬裡雖然性格剛毅,但不是那種世俗上的進取堅硬,而是一種在很多時候大氣卻樸素的曠達。比如他從來不迷戀權勢富貴,相反在繁榮的南宋自始至終保持的清醒和樸素,在做地方官員時,政績卓著,社會繁榮,府庫有大量可以私用的銀錢,他卻分文不取,留給下任開展工作,比如退休之後,他家裡的留着上朝用的朝服金腰帶,而他本人,卻清貧到家徒四壁。但楊萬裡本人,卻不是刻意要做清官,留清名。這些選擇都是他自發的。
那麼這樣一個人用什麼精神和信仰在支撐一生?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
至少我認為,是他父親,是對自然的熱愛和易經之類的思想,鑄就了他樂觀清奇的一生。
我們喜歡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就是他的手筆。
那麼對于杏花來講,楊萬裡對它的喜歡,絕對也非流俗的。不是因為京城的杏花之美,人人春雨杏花美人杏花的那種傳唱,就像喜歡荷花一樣,楊萬裡喜歡杏花,恰恰是因為杏花本是山林之花,有着自然的蓬勃清新,而不是因為杏花當時的城市之花,流行之花。
這是在他做地方官時,在官員府邸的後院裡,看到的杏花。
一棵小小杏花樹,嫣然開放了一兩枝,杏花之美,是這樣晴朗溫煦的天氣,和春雨微寒的天氣,都開得很美。
我喜歡杏花含苞待放時,那種美,花萼花苞是紅的,剛剛萌出的花瓣,帶着将要變成白色的胭脂紅。而正是這樣的微開半土,最為清新。
幸好杏花開放時,此時東風尚小,不會催落花朵,而杏花開在二月,這樣的清美絢爛,除了杏花,還有什麼可以比呢?
杏花介于海棠的秾麗和梅花的清淡之間,沒有海棠那種胭脂秾豔,卻有梅花那種清新,開在正二月的春天裡,這樣别樣的清麗美啊。
實際人們說起紅杏,往往覺得像桃花和海棠一樣豔麗,實際是錯的。杏花更像是春天盛開的白梅花,隻是比梅花高大,在剛剛滿樹開花時,多了一點煙雨粉潤。
一枝紅杏出牆來,并不是濃紅色,反而是如玉如雪,隻是人們有時候會有一種心理上的色彩标簽,認為就是紅色甚至是大紅。
”迥出千花合受降,不然受拜亦何妨。
行穿小樹尋晴朵,自挽芳條嗅暖香。
卻恨來時差已晚,不如清曉看新妝。
朗吟清露溫風句,惱殺詩翁隻斷腸。“南宋楊萬裡《其二》
杏花樹高大,所以杏花往往過人頭,稱為高花。杏花往往在文學作品中,和高樓,平野,馬上,橋頭,這種高大的視覺景觀聯系起來。
杏花開在高高的枝頭,比很多桃李梨櫻桃花都高大,這裡巧用了孔子在杏樹下授課的典故。
這麼美麗高高在上的花,被人尊重崇拜,人們拜了孔子兼拜杏花,杏花也應該當之無愧吧。
我仰頭着繞行杏花,仰頭去看晴天下花開,舉手攀着花枝去聞一下在晴朗太陽裡的花香。
據說杏花最美的時候,是在早晨,它們和着早上的露水像陽開放,正是花朵由紅轉白最美的時候,是最美的新妝。
可惜我來晚了,隻好吟誦着清露好風的美句,但是這晴天裡的杏花,也别有芬芳啊。
那麼這首詩足夠清新,雖然也有曉妝這樣的女性化詩句,但整體是寫的杏花含苞待放的美,而用高花受拜來形容杏花,已經跳出了脂粉氣。
反而這種曾經籠罩在孔子講壇上的花樹,向日鮮明,别有清新明麗之美。
”白白紅紅一樹春,晴光炫眼看難真。
無端昨夜蕭蕭雨,細錦全機卸作茵。“南宋 · 楊萬裡《雨裡問訊張定叟通判西園杏花二首 其一》
楊萬裡喜歡杏花,喜歡杏花的高大繁茂,那種紅蕾開出白花,白花掩映紅蒂的茂盛。
白中透着紅,那是最美的春天的顔色,一樹杏花,帶給人最繁盛的春天感。
而且更是這種白多紅少的盛花,在太陽光中如雪,又漂浮隐約的霞色,讓人目眩神迷吧。
實際很多杏花開放時,絕類櫻花。而櫻花也不是以紅取勝,是那種粉白粉紫色的煙雲美。
楊萬裡喜歡杏花是來源于這是農村鄉野中,在大天地中,最美的花樹,讓人心情明麗而快意,隻是困居在京城做官,讓他惦記的不是桃花梨樹那種較矮的木本,是難得同事中花園裡此時有盛開的杏花。本來打算去看杏花的,結果一場綿綿春雨下來。
他趕緊去打聽,你家的杏花,我還沒有看,這場雨,不會有事吧。
結果對方回答,這雨太大,一地的落花啊。
一夜之間,倒是想象和現實的天淵之别。
不過楊萬裡也并不太有落花之悲,我個人欣賞他的就是一種連落花都喜歡的大氣美。比如喜歡荷花,落下的荷花瓣是一艘艘小船,開始了水中蕩漾的生活。
那麼落下的杏花呢?一樹如錦繡的杏花,仿佛卸在了地上,蒼苔花瓣,形成了又一種壯美的落花美,那是鋪在地上的錦繡地毯。
”杏花千樹洛陽春,白傅年年愛趙村。
月蕊晴葩風露格,老夫移得在東園。“ 南宋 · 楊萬裡趙村
序:白樂天《洛陽春》詩雲:明日期何處,杏花遊趙村。自注雲:洛陽城東地名趙村,有杏花千樹。又《遊趙村杏花》詩雲:趙村紅杏每年開,十五年來看幾回。予東園杏花徑亭子因命曰趙村。
宋朝城市人喜歡杏花,重其煙雨嬌美,紅白如美人面,生出無數香豔的聯想,比如玉樓人醉杏花天之類的慵懶,但是楊萬裡喜歡杏花,不是因為這種。
是因為杏花的天然,是杏花成片成林盛開在鄉村田野,在風露裡開花,守護最美的春天的田園。
楊萬裡以白居易做比方,說唐朝的時候,洛陽城外趙村的杏花,千萬樹迎接春天,白居易年年最喜歡去鄉村看杏花,是為什麼?因為代表着白居易的田園之思。白居易老了的時候,還感歎,十五年來并非年年都能看到趙村的杏花樹,因為他老了,腿腳漸漸不靈活,隻是願望放在那裡,年年生起。
楊萬裡和白居易一樣,同樣有過漫長的在農村生活的童年和少年,他們進入仕途實踐理想,而田園之思,一直是他們的底色。
年年遙想他村的杏花,年年去别人院子裡看花,不如自己種。楊萬裡最終在自己的園子裡,移植了來自農村的杏花樹,并且将園子命名為”趙村“,是對白居易的精神緻意,也是自己一方寄托和樂土。
杏花樹在楊萬裡心中,不是城市的嬌花,春天煙雨,美人如淚,而是杏花是風露品格,守護田園。
這就是楊萬裡和同時代許多人杏花詩詞的不同。
杏花春雨江南,這六個字在很多時候,都已經有了太多的都市香豔氣息,但實際上真正的杏花春雨江南,是指的廣袤田野上,開放的杏花,高岸守護着豐饒和豐收。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