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對于我們來說,伴奏是一個非常熟悉的術語,但卻有很多人把它錯誤應用在了電子音樂領域。或許在接觸電子音樂以前,你喜歡過流行音樂,可能是C-Pop,也可能是西方流行音樂,那麼這個情況下,你可能更需要知道伴奏到底屬于什麼範圍。
伴奏,它的英語是Accompaniment。起初這個詞彙主要是針對聲樂。但在現在,很多聲樂範圍内也并不一定使用這個詞。這個詞主要還是在C-Pop領域提及最多,更像是專門針對Pop的。對于C-Pop音樂來說,人聲是主角,而樂器部分就是他們說的伴奏。
但是非常明顯的是,在電子音樂領域,沒有明眼人會把樂器部分稱之為伴奏,反而我們都知道,人聲才是Feat。這其實是一種很有趣的主次之分,即使EDM時代,某些電子音樂越來越流行化,但人們不會反客為主。如果真要區分,這種時候人聲才是伴奏。
當編曲這個術語得到普及之後,人們開始知道,一首曲目的樂器部分,都是在制作人的編曲之下誕生的。很多流行音樂樂迷,開始将伴奏改口為編曲。例如,“這首音樂的編曲真不錯!”。好處在于,編曲可以在任何音樂風格中使用,不容易出現歧義。
至于伴奏這個說法,之所以在流行音樂領域解釋得通,但是在電子音樂領域解釋不通,在這兒也線條分明了。當人聲變成某種音樂風格的主角的時候,樂器将作為它的“陪伴品”,或者說配角,編曲被視為次要的,流行樂迷們甚至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而在其它的一些音樂風格裡,Accompaniment這個詞絕對是不能亂用的。假如一首音樂有純音樂版,也就是Instrumental,那麼它依然不應該被翻譯為伴奏,否則就是主次颠倒。但對于流行音樂,我們也很難強求樂器部分被視為比人聲更加重要。
其實大家可能不知道,伴奏的英語Accompaniment,也有附屬品的意思。理論上來說,樂器被當成了人聲的附屬品,這是十分可悲的事。但在Pop領域,樂器部分又确實是這麼定義的。如果人聲和樂器能變得更加平等,對于流行音樂來說會是巨大的改革。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