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蘇東坡寫給弟弟的第一首詩

蘇東坡寫給弟弟的第一首詩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8 21:09:38

從前魯迅寫《秋夜》,開篇就是:我家後園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寫作文不是講究“避複”嗎?很多學生覺得奇怪。難道因為他是大文豪就可以亂寫廢話嗎?

其實魯迅這樣的事兒,有一位古人也幹過,那個人就是蘇東坡。他有一首詩名叫《觀潮》,相傳是他臨終前留給兒子蘇過的詩偈。

蘇東坡寫給弟弟的第一首詩(蘇東坡臨終之時)1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四句話中首、尾兩句一樣都是:廬山煙雨浙江潮。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這首詩中,到底有什麼玄機。

一、蘇東坡《觀潮》詩賞析

《觀潮》——宋·蘇東坡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别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一首充滿禅機的詩偈,當中包含了蘇東坡晚年對佛學思想的感悟。它的大意是說:廬山煙雨和浙江的潮水,都是我心心念念想要去欣賞的美景。

一天不去,我心中就遺恨難消。現在我已經到過廬山,看過了煙雨,又去浙江看過了錢塘潮,好像一切不過如此。但真實的“廬山煙雨浙江潮”都還是原來的樣子。

蘇東坡早年經曆過“烏台詩案”,坐了一百多天的牢。曾經以為必死,還給兄弟寫詩說“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後來僥幸脫難,從此不再執着于政務。雖沒出家,卻開始研究禅道,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論。

蘇東坡寫給弟弟的第一首詩(蘇東坡臨終之時)2

從前,中國的詩人有一種“照見”的觀念。柳宗元的說法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也就是說:風景很美麗,山水很美,是因為有人見到了它們,它們才美。

早期的蘇東坡持有同樣的看法,可是到了蘇東坡晚年,他悟出了另一個境界,就是佛家所說的,萬事萬物的美是自然存在的,不管你看不看它,它都在哪裡。

所以,這首《觀潮》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以前想看風景沒去成,我就一直挂念着。後來我終于看到這些風景,但我并沒有特别地高興。這是因為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水不好看嗎?其實不是這樣。不管我去不去看它,廬山煙雨和浙江潮水就在那裡,它們和從前一樣美。

“我”,被想去看它們的“執念”套進了一個“囚籠”。在沒去之前,我已經在心中給“什麼是美麗”定了一下标準,自創了一個“塵境”;等我見到真實的風景後,這個“塵境”就被打破了,産生了失落。

永離愛惡,就是蘇東坡後來悟出的思想。“天地萬物不能感人之心,而人心自感于物。”那些遙遠的風景,不過是你沒見過,你才會覺得非見它不可。其實見與不見,有什麼重要呢?原來一切不過是人在自作多情。

蘇東坡寫給弟弟的第一首詩(蘇東坡臨終之時)3

一旦一個人受到欲望的推動,内心中就會産生一種“執念”。于是就會“趁興而來”。可是由于在來之前,已經對它們的美麗做了無數次的假設,期望已經遠遠脫離了現實;等到真正見到它們時,就會“敗興而歸”了。

結果你忙活了半天,做的都是無用之功。“廬山煙雨浙江潮”還是像原來一樣矗立在那裡,它的美麗,并不會因為你的好惡而增減半分。

二、蘇東坡詩詞風格的轉變

蘇東坡早年經曆過“烏台詩案”後,對人生就有了不一樣的感悟。因為一場文字獄,導緻他在後面的詩詞創作中,基本不再談政治上的思想和抱負。

雖然他還是寫豪放詞,但是詞中更多談的是個人生活與禅學思想。到了晚年時,蘇東坡創作了大約400多首詩歌,其中四分之一都和禅學有關。

我們讀他的早期的詩詞,比如1072年的《吳中田婦歎》,會發現他也會像杜甫、白居易等前人一樣,感歎江南雨災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也會寫下像“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卧青泥”、“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裡招羌兒”這樣的詩句。

蘇東坡寫給弟弟的第一首詩(蘇東坡臨終之時)4

“烏台詩案”一出獄,他就隻寫“自笑平生為口忙”了。之後的詩也多談風景,不再提政治。主要寫一點“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之類,讓人看了賞心悅目、興高采烈的東西。

再看他的詞作,在《水調歌頭》裡面那個蘇東坡是狂放不羁的,像唐朝的李白一樣,縱酒高歌,時不時還幻想“乘風飛去”攬日邀月。到湖州當知州,路過揚州平山堂時,還曾寫下“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十年不見老仙翁”,仿佛是一個道家信徒。

“烏台詩案”發生前幾年,蘇東坡在密州鄉下當打獵老翁,常常“左牽黃,右擎蒼”,心中惦記着為國出力。結果“烏台詩案”出獄後,他就填詞勸自己“莫聽穿林打葉聲”。

被貶官之後,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于是開始學着煮“東坡肉”,賞菊花,有時候也會趁着月夜跑到酒家痛飲解愁。

醉了就在橋邊一倒,醒過來天就亮了。然後在橋欄杆上題一首詩。還會叮囑自己的馬兒說:這一溪的水月多麼美麗,你的蹄子小心點,别踩碎了這塊玉石。

蘇東坡寫給弟弟的第一首詩(蘇東坡臨終之時)5

結果到了晚年,他就不再寫這些句子,開始寫禅意的詩,比如前文提到那一首,以及“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之類的東西。

結語

蘇東坡晚年在禅學上有非常深的造詣,他從來沒有出過家,但是自學成才,有了一套獨特的禅道理論,因此也影響到了他的詩歌創作。

這一首《觀潮》,想要表達的就是一種禅境的思想,他是想告訴他自己的兒子,一個人不要被自己的執念和情緒牽着鼻子走。

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抱有太大的執念,就會通過自己的大腦去刻意地美化它,然後編造出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你見到的就不是它本來的樣子。假如這時你見到了它本來的面貌,你就會非常失望,這就是你自尋煩惱了。

比如從前有一個笑話就說:有人娶了一個非常漂亮的老婆,有一次他看到他老婆上廁所,就非常失望。他認為這麼美麗的人為什麼會幹這麼俗的事呢?這也太不美好了!後來他們就離婚了。

蘇東坡寫給弟弟的第一首詩(蘇東坡臨終之時)6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廬山觀潮”事件,因為這個人的想象中,他老婆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他罔顧事實,産生了過分的期望(期望娶一個仙女),最後導緻了他們兩個人分開。

在整個事件中,他老婆有錯嗎?其實一點都沒有,他的老婆就是詩中的“廬山煙雨浙江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