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的發明和槍炮的誕生,使劍術失去了戰場上的軍事價值,而向着健身和自衛的方向發展,在民間做為決鬥和自我防衛的武器廣泛應用。
意大利的擊劍技術教學方面一度處于歐洲之首。很多法國貴族和歐洲人通過意大利擊劍學校或是意大利的劍術師來學習擊劍技術,影響很廣很深,也是從這時起擊劍便作為一種格鬥性藝術被确認下來。法國擊劍學校正式誕生于1567年。在那個時代,國王查理四世讓巴黎城裡的“佩劍師和擊劍手們”聚集起來,成立了羅伊學院中的“擊劍師學院”。但直到十九世紀,法國擊劍學院才因其嚴謹的教學和才華大師們的論著而享譽海内外,這些擊劍大師們奔赴世界各地教授擊劍術。
在這之後一種幾乎沒危險的武器出現了,它的長度要比之前的輕劍(rapier)短,劍尖兒處被包裹得想一個花蕾,原來能為劍手提供很好保護的交叉護手逐漸退化為裝飾品,因此被命名為花劍。早期的花劍承襲了小劍的劍柄,帶有兩條中空,8字形的花瓣形護手。19世紀花劍擊劍運動中保留了這種護手,并增加了皮革襯墊。随後傳統的圓盤型護手得到使用,使用技術也慢慢的開始像現代花劍重劍等擊劍運動的技術。
歐洲宮廷中、習武廳、擊劍廳或擊劍專門學校中由專業擊劍師指導下練習,再戴上護面、穿着規定擊劍服,按照一定的規則要求進行正規訓練,使技術戰術和擊劍方式逐漸完善起來,在表演、比賽上也表現出了另一種藝術特點,因此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擊劍體系,最初是作為決鬥劍的練習劍,但已成為一種新形勢的擊劍——花劍。
1855年,開始在習武廳中練習一種劍——決鬥劍。劍身呈三棱形,劍尖不銳利,刺中的身體部位不限制。在決鬥時按照自己的規則,有組織的進行。要進行決鬥必須有理由,有證人作證,決鬥的雙方約定時間、地點、器材,以及可用為攻擊的動作,以至雙方所站的位置都應抽簽決定。所用的劍,事先必須用火燎烤,然後在劍尖每接觸到地面一次,就得燎烤一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防止破傷風。在這種情況下決鬥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以“刺”的方式來教訓對方。通常在練習這種劍時,是按這種劍的規則進行的,使人們隻掌握一種簡單實用的技術,在比賽時隻是決一劍定勝負,經常在室外進行,而且全身都可以刺,這就是現在的重劍的前身。重劍擊劍規則,更像古典決鬥的規則。
護面出現的同期(1776年,法國人拉•布埃西葉爾發明了護面),由匈牙利人根據東方波斯人,阿拉伯及土耳其人早期騎兵使用的較短的彎形戰刀,改革成為月牙護手盤的劍,并用于擊劍中。但是由于這種劍比當時所使用的宮廷劍----花劍笨重,所以一開始未能受到歡迎,沒有被采用,這就是現代佩劍的雛形。
以後由意大利北派的著名人物朱薩普•拉達葉利,根據生物力學原理,在1861年發表的論文中,認為劈和防守動作是要固定撓腕關節,以肘關節活動為基礎。他的論文是當時佩劍成就的最完整的總結,并将這種劍作了改進,改良後與原先相似,并可用于決鬥和擊劍中,使其成為較輕便的現代比賽的佩劍前身。所以都認為他是現代佩劍的創始人。
後來這種劍在意大利人洛桑泰利(1866-1944)創辦的匈牙利擊劍學校中進行了改革,進行練習與比賽,并規定了有效攻擊部位為腰帶以上,可以用刺和劈的動作做攻擊,在技術上又有了改進與發展,随後形成了另一種擊劍形式——佩劍。
中國擊劍運動啟蒙于20世紀50年代,1955年前蘇聯赫魯曉夫的夫人田徑專家赫魯曉娃在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開設擊劍專修課,開始把擊劍運動引入中國。1974年在蒙特卡洛舉行的第55屆國際劍聯代表大會上,通過了中國加入國際劍聯議案,這标志着我國擊劍運動走上國際舞台。
擊劍是一項充滿活力的運動,在歡樂和禮節中進行。比賽場中的氣氛非常友好,這是衆人皆知,從事過這項運動的人不分年齡長幼,全都平等相待。“沒有傷感的擊劍教師”,這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弗雷德-德-穆塞筆下的句子。而獲得過三個劍種奧運獎牌的法國擊劍運動員羅傑-杜克萊在他充滿诙諧幽默的自傳《從長劍的劍刃上》(Destoc et de taille )裡補充道:“沒有悶悶不樂的擊劍者。”
鑄劍育人,承載未來,萬國一直在路上!
擊劍體驗請前往萬國體育服務号預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