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學習内容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學習内容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08:56:30

這幾天幫着孩子整理課内文言散文,解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遇到兩個疑問,試辨析以幫助新初三的孩子們。

原文是: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chì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有疑問的句子是“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其中,“雖”字到底譯為“雖然”還是“即使”?“獲”是譯為“獲得”嗎?

首先,“故餘雖愚”,可譯為“所以我雖然愚笨”,也可譯為“所以我即使愚笨”,那到底“雖”字是譯為“雖然”呢?還是譯為“即使”?

按照判斷規則,“雖”字後所言是事實,則應該譯為“雖然”;“雖”字後所以不是事實,則應該譯為“即使”。宋濂愚嗎?顯然不是,故應該譯為“所以我即使愚笨”。

但是,我總覺得譯為“即使”很勉強,就想着,為什麼這個“雖”字判斷規則不管用呢?琢磨了幾天之後,我終于明白了,此處還真的應該譯為“所以我雖然愚笨”。理由是,此處是宋濂的自謙之辭,既然是自謙,則其所言就是事實,所以應該譯為“雖然”。這件事告訴我,揣摩上下文義,不能單單看表面,還要靠感覺。如果感覺不對,就該深入想一想才行。

其次,“卒獲有所聞”,一般教參譯為“但終于還是獲得了學識”,或譯為“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可是,如果仔細看每個字,我發現這些教參都有意無意地繞過了“獲”字和“有”字。逐字分析可知,“卒”是副詞“最終”,“獲”是“獲得”,“有”是有無的“有”,“所聞”是“所”字結構,所 動詞“聞”,相當于一個名詞性詞組,即“所聽到的知識”。組合起來就是“最終獲得了所聽到的知識”。隻是,這樣翻譯,則“有”字就被忽略了。如果要把“有”字譯出來,則變成“最終獲得有所聽到的知識”,明顯句子不通啊。

查“獲”字,知其可作助動詞“能夠”、“得以”;查“有”字,知其可作動詞“取得”、“獲得”。

因此,教參譯為“但終于還是獲得了學識”,難道是把“獲有”當成了同義連文?兩個字都作“獲得”意?

繼續研究“獲”字,可知:“獲”字後如果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則譯為“獲得”;“獲”字後如果接動詞,則譯為“能夠”、“得以”。

比如,《新元史》:或曰:“王氏侄誘婢,度不可俱行,因殺之,而取其财。”後卒獲其其侄,一訊而服。其中,“後卒獲其侄”即“後來最終獲得(捕獲)了王氏的侄子。”

比如,《括沁園春》序: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求焉!其中,“卒獲所好”即“最終獲得我所喜好的東西”。

以上是“獲”字後接名詞。

比如,《史記》:文公元年...四年,至汧(qiān)、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後卒獲為諸侯。”其中,“卒獲為諸侯”即“最終能夠成為諸侯。”

比如,《新唐書》:鄭詹束縛于晉,終以無死;鐘儀南音,卒獲返國。其中,“卒獲返國”即“最終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國。”

如果課内老師把這兩個知識點含糊過去,而教育部的高層又默認這樣的知識點可以遷移到課外的文言材料上去,請問,當孩子們學完這篇文章,考試時遇到類似的句子要求翻譯,孩子們該怎麼翻譯呢?

最後,直譯如下:

原文: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試譯為:我站着在旁邊侍候,引出疑問追問義理,彎腰俯身偏側着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呵斥,(我的)神色(就)更加恭敬,禮節(就)更加周到,不敢發出一句話來辯解;等到他高興,就再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最終能夠獲得所聽到的知識。

以上。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學習内容(九下課文宋濂送東陽馬生序)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