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十分重要的虛構動物,傳說它有九個兒子。但是每個兒子都不成龍的形态,而且各有所長,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代表極多,有至高無上的意思,所以原來描述龍子。
龍的九個兒子分别是囚牛、睚眦(ya zi)、嘲風、蒲牢、狻猊(suan ni)赑屓(bi xi)、狴犴(bi an)、負屓、螭吻(chi wen)。也有的說貔貅、麒麟、蚣蝮、饕餮、也是龍的兒子。
囚牛是龍九子中的老大,非常喜愛音樂、是衆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傳說,它的聽覺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拉弦的音樂。因此,後人常常在琴頭刻上它的塑像。
睚眦是老二,傳說生得龍首豺身,性格暴躁、好鬥喜殺,是龍子中的戰神。相傳睚毗發怒時會瞪起自己的眼睛,被古人稱為“怒目而視”。由于睚眦喜好殺戮,所以古人經常将它刻在刀劍上,增添武器的懾人力量。
嘲風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經常出入一些危險的地方,因此古人常把它安置在殿角上作為裝飾。
蒲牢排行第四,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喜好鳴吼,所以它的塑像常常出現在洪鐘上。如今,幾乎在中國的每一口古鐘上,都能看到蒲牢的身影。
狻猊排行第五,是一種長得很像獅子的動物,它喜歡煙霧,因此古人将它放到香爐上,讓它保護家中不被火侵害。
赑屓又叫霸下,是老六。它的模樣好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龜,它的一個特點就是能負重。我們在參觀一些旅遊景點的時候,常可以看到有赑屓在馱碑。
狴犴又名憲章,是老七。它的模樣長得像老虎,頭部有一個角,看上去十分威風。在古代的監獄或者衙門的門口,一般都會放上它的塑像,用來顯示朝廷的威風。
龍的第八個孩子叫做負屃。傳說它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石碑兩邊的文龍是其遺像。在中國古代,霸下背上背着的碑上面經常就有負屃的存在。
螭吻排行最末,它長得像野獸,喜愛跟别的動物争鬥,古人把它放到屋頂上,讓它為主人看家護院。
龍九子的形象多用于建築或器物上,用做辟邪驅魔,以保安甯,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的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