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形态的形成?編者按李根蟠先生是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家、農史學家,他畢生從事中國經濟史、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态理論的探索,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作出了貢獻2016年以來,李先生在年事已高的情況下仍著述不辍,并多次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的工作給予大力支持2018年9月,李根蟠先生為我社一篇長達兩萬餘字的稿件進行了匿名外審他除了對稿件提出詳細的專業性意見,還專門撰寫了《如何理解所謂“三形态”》一文,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一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高度認真負責的專業精神和維護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态理論的追求2019年8月16日,李先生因病去世,享年八十歲我們刊出李先生的原文,以表達對他的深切懷念,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三重形态的形成?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編者按
李根蟠先生是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家、農史學家,他畢生從事中國經濟史、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态理論的探索,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作出了貢獻。2016年以來,李先生在年事已高的情況下仍著述不辍,并多次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的工作給予大力支持。2018年9月,李根蟠先生為我社一篇長達兩萬餘字的稿件進行了匿名外審。他除了對稿件提出詳細的專業性意見,還專門撰寫了《如何理解所謂“三形态”》一文,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一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高度認真負責的專業精神和維護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态理論的追求。2019年8月16日,李先生因病去世,享年八十歲。我們刊出李先生的原文,以表達對他的深切懷念。
學界所謂的“三形态”,是指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貨币章”中的一段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譯本舊版譯為“形态”,新版改譯為“形式”。學界的解釋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但中心問題是社會形态應如何劃分。我認為,關鍵是要弄清楚“三形式”與馬克思社會形态理論的關系。為此,既要對相關文本作全面的分析,又要把它放到馬克思社會形态理論形成過程中進行考察。
從相關的文本看,馬克思是在闡述貨币産生及其本質的基礎上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特點,即資産階級的統治和剝削如何被物的形式所掩蓋。為此,他将資本主義社會和其以前的各種社會形态以及未來的共産主義社會作了比較,從而提出了人類社會“三形式”(或三階段)的理論。“三形式”是圍繞生産中人與人的關系展開的。所謂“人的依賴關系”,是指一些人擁有直接支配另一些人的權力,是人與人之間固定的統治和服從關系,這類社會形式包括家長制的、古代(奴隸制)的和封建的社會。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式中,人與人的關系表現為異己的物與物關系的虛幻形式。“物的依賴性”與“人的依賴性”相對。人們擺脫了固定的直接的統治和服從關系,成為人身自由的“獨立”個人,但這種自由獨立隻是“錯覺”,人們不但“在交換價值上”形成全面的相互依存,而且“每個個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會權力”。“社會權力”包括“支配别人的活動或支配社會财富的權力”,它是以“物的形式”(即“交換價值或貨币的所有者”的名義)占有的。這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統治與服從、剝削與被剝削關系是在物的形式的掩蓋下實現的。所以,“物的依賴性”與其說是對“人的依賴性”的排除,毋甯說是“為人的依賴關系造成普遍的基礎”。這裡指的是資産階級社會。未來的共産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消除異己的虛幻的物化形式,在共同占有和掌握生産資料基礎上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
馬克思社會形态理論,雛形見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态》(以下簡稱《形态》),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中,馬克思對其作了系統且具有總結性的經典說明。“三形式”的論述在《形态》之後,《序言》之前。“三形式”論述保留了《形态》的明顯印記。“人的依賴性”形式中提到的家長制的、古代(奴隸制)的和封建制的形式,分别與《形态》所說的部落的所有制、古代的所有制和封建的所有制相對應,都屬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形态》除了提出上述三種所有制的依次更替外,又論述了使用“自然産生的工具”和使用“文明創造的工具”時期的不同“所有制形式”,前者财産(地産)表現為直接的、自然産生的統治,所有者依靠個人關系,依靠這種或那種形式的共同體來統治非所有者;後者則表現為勞動的統治,特别是積累起來的勞動即資本的統治,人對人的統治是在物的形式掩蓋下實現的。而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則必然是“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産力總和的占有,消滅着私有制”。這種區分不是對部落的、古代的和封建的所有制依次更替的否定,而是從以它為基礎的另一個角度對人類曆史的探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三形式”顯然與《形态》這種曆史階段區分有着某種沿襲關系,但階段劃分标準更加統一,主題更加突出,論述更加深入。
“人的依賴性”形式包括了家長制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社會,說明“三形式”沒有否定《形态》對“所有制形式”(相當于後來所說的“社會形态”)的劃分,說明“人的依賴性”形式不是單一的社會形态,“三形式”不是對依次遞嬗的各個社會形态的劃分,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對人類曆史進程的探讨。《形态》雖然試圖追溯人類曆史的初始狀态,但沒有形成原始共産主義的科學概念。無論部落的或古代的、封建的所有制都是私有制産生以後的社會形态。與此相對應,“人的依賴性”形式包含的各種社會也是指私有制社會。“三形式”的相關論述中不見《序言》中正式提出的原始共産主義性質的“亞細亞生産方式”的影子。“三形式”中包括了原始共産主義社會缺乏可靠的依據這一觀點,起碼是不确切的。《序言》提出“生産關系的總和”構成的社會的現實基礎,不同的社會形态是以生産關系來區分的。生産關系包括所有制、生産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由此決定的分配關系。作為“三形式”中心線索和劃分标準的生産中人與人關系的表現形式,是生産關系總和中的一個側面。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問題,不妨讀讀《資本論》第一章第四節“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中的有關論述。馬克思指出,勞動産品的交換價值,本來“隻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正是商品世界的這個完成的形式——貨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系,而不是把它們揭示出來”,等等。這和“三形式”論述的主題是相當一緻的。其中,馬克思概括了曆史上生産中人與人關系的兩種情況,或“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或“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沒有把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籠統地概括為“人的依賴性”。他指出,在歐洲中世紀,“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了,人都是互相依賴的:農奴和領主,陪臣和諸侯,俗人和牧師。物質生産的社會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産的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征的”。他又提到,“在古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等等生産方式下,産品變為商品、從而人作為商品生産者而存在的現象,處于從屬地位……它們或者以個人尚未成熟,尚未脫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緣聯系的臍帶為基礎,或者以直接的統治和服從的關系為基礎”。很明顯,這裡的“古亞細亞的”是指原始共産主義性質的亞細亞生産方式,這種生産方式中人與人的關系和古希臘、羅馬奴隸社會以及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直接的統治和服從的關系”是有所區别的。“三形式”對此沒有作出區别,因為當時馬克思關于原始共産主義的亞細亞生産方式的概念還沒有最終形成,離開對馬克思社會形态理論形成過程的考察,就可能導緻對“三形式”理解的某種偏差和缺失。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1.“三形式”論的中心是在與前資本主義和未來的共産主義社會的比較中,剖析資産階級社會特點的一個側面:生産中人與人的關系表現為異己的物與物的關系,在物的形式的掩蓋下實現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統治和剝削。“三形式”并非像《序言》那樣,對社會形态理論和演進序列作出系統的說明。
2.“三形式”劃分受到《形态》明顯的影響。“人的依賴性”形式包括了《形态》中所劃分的依次遞進的三種“所有制形式”(可視為“社會形态”的雛形),均屬私有制産生後的社會。“三形式”和《形态》一樣沒有形成科學的原始共産主義社會的概念。《序言》系統闡述了社會形态的理論,以生産關系的總和作為區分社會形态的标準,并明确提出作為原始共産主義社會的“亞細亞生産方式”的概念。“三形式”以生産關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生産中人與人關系的表現形式作為區分标志,它所涉及的隻是社會形态的一個側面。由此可見,“三形式”所反映的關于社會形态的思想,仍然處于馬克思完整的成熟的社會形态理論形成過程之中。
3.“社會形式”一詞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出現甚多,雖然在有些場合下顯得與“社會形态”十分接近,但它的含義實際上比“社會形态”寬泛得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譯本把舊譯本“三形态”的“形态”改成“形式”,也就是把它和社會形态區别開來,應該是有其道理的。
4.可見,以“三形式(三形态)”取代《序言》的社會形态理論及其演進序列,或者把兩者平列起來,都是不妥當的。《序言》的有關論述是馬克思社會形态理論的經典說明,其地位不能動搖、也動搖不了。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根蟠
(作者生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史研究》創刊編輯部主任、原主編,中國農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古代專業委員會原副會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