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量子物理僅有一些認知,我負責任地說——你的認知一定是錯的
很多人對量子力學的認識都來自于科普賬号,伴随着神秘的BGM,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實驗,得出了不可置信的結論。他們告訴你,觀察會決定結果,未來會決定過去,這颠覆了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但因為量子力學描述的并不是宏觀世界,所以你懷疑微觀世界可能就是這樣的,就好像我們的生活必須合情合理,新聞裡的世界就可以光怪陸離。
但事實上,他們說謊了,你們被騙了~微觀的世界并不是這樣。
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拆解這些量子力學的謊言,準備好了嗎?
Esskeetit !
1807年英國學者托馬斯揚做了一個實驗,讓一束特定顔色的光,通過有兩條縫隙的隔闆,大部分的光會被隔闆擋住,另外的一小部分會通過這兩條縫隙,投在屏幕上。
這時屏幕上會出現這樣的幹涉條紋。
因為單獨一條縫隙出來的光可以投在幕布的任意位置,而兩條縫隙的光會因為波峰和波谷相互疊加,抵消或加強,而産生明暗條紋,這證明了光的波屬性。
1909年英國物理學家傑弗裡.泰勒又做了一個實驗,它用一粒一粒發射光子,當前一個電子到達屏幕之後,再發射下一個光子,屏幕上依然産生了幹涉條紋。那麼這些獨自前行的光子是怎麼互相幹涉的呢?
一粒光子,要麼通過縫隙A,要麼通過縫隙B,最後的結果應該是屏幕上隻有兩條亮紋。同一時間通過縫隙的光子隻有一個,不存在跟其它光子幹涉的可能,除非這粒光子同時通過了兩條縫隙,自己跟自己幹涉。
1937年c.j.戴維斯和G.p.托馬森也通過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也證明了電子同樣具有波動性。
一個電子同時通過兩條縫隙,從宏觀角度來看,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在微觀世界确實如此,如同費曼所說:電子它不單是波和也不單是粒子,不是你在經典宏觀世界看到的任何東西。
它就是這樣,接受就行了。
這就是著名的雙縫幹涉實驗,它證明了所有的微觀粒子都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屬性,也就是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延伸出了多個變種實驗,其中最神秘的就是費曼的雙縫幹涉實驗,謊言就出在這個實驗上,我先來描述一下這個實驗傳說中的樣子——
在傳統的雙縫幹涉實驗中設置一個探測器,用來觀測電子是如果通過雙縫的,這時候就會發生一個神奇而又詭異的現象。當發射電子時,關閉探測器,屏幕上就會出現幹涉條紋;而如果打開探測器,觀測到電子具體通過哪個縫隙,那麼最後打在屏幕上的就是兩條亮紋。一開始科學家覺得匪夷所思,經過多次反複實驗,結果始終就是這樣。
OK,以上就是坊間的大緻傳聞,你聽過這樣的說法嗎?
如果我說,這個實驗從來沒有發生過呢,你還覺得神不神奇?
現在我告訴你——這個實驗确實存在[奸笑]
聽我說完~這個實驗的真實描述應該是這樣的——
1965年理查德費曼提出一個思想實驗,假設電子通過縫隙之前擺上一個探測儀器來觀察電子通過了哪條縫,費曼預測幹涉圖樣将徹底消失。
劃重點——思想實驗。
這個傳說中的實驗其實從來都不是真實的,隻是一個設想出來的實驗。
而這個思想實驗要證明的也從來不是什麼觀察決定結果,而是微觀粒子的互補性——微觀粒子不能同時展示出兩種行為,以粒子來描述過程,結果就必然是粒子的,以波來描述過程,結果就是波的。在同一時刻内,波動性和粒子性是互斥的,不會在同一次測量中出現。
舉個宏觀世界的不恰當的例子(關于微觀粒子的舉例本質上都是不恰當的,因為微觀的理論無法用宏觀概念闡述),你在測視力的時候,得不出一個聽力的結果,測聽力的時候也得不到視力的結果。這兩個測試的描述過程,無論如果不會得到另外的結果。
這個思想實驗沒辦法真實呈現, 很簡單,因為我們沒辦法真實觀測一個微觀粒子穿過了哪個縫隙。任何一種宏觀意義上的觀察,都會影響微觀粒子。如果一顆光子要被觀測到,那就意味着要被觀測儀器吸收,那麼這顆光子就不會成像在屏幕上了。
不恰當的例子又來了——如果我要用鏡子反射太陽光到一面牆上,你非說要看看,那我把光反射到你眼睛裡了,牆上的光點就沒有了~~(爛)
互補性就是微觀粒子的重要基本屬性。
而坊間傳聞的這個實驗,卻是體現了傳播者對微觀粒子另一個基本屬性的誤解——不确定性。
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不确定原理——我們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數除以4π(∆x * ∆P ≥ h / 4π),這體現 了微觀世界粒子的行為特殊性。這裡面∆x 是位置的變化量,而∆P是動量的變化量,他們的乘積是一個常數,這就意味着當位置變化量越小,動量的變化量就會越大。
為什麼會這樣呢?剛才我們提到了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我們要測量粒子準确的位置就要波長盡量短,波長越短就越呈現非連續化的粒子特性,對被測粒子動量幹擾就越大,而要測量準确的速度就要波長盡量長,波長越長被測粒子的位置就越不精确。
簡單說來,當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其中一個越确定,另外一個就越不确定。
坊間的傳說把這種不确定性跟觀察者效應混為一談了,然後錯誤地應用在了證明微觀粒子互補性的實驗中了。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确定的,微觀粒子是不能同時展現出波和粒子兩種行為的。
這才是雙縫幹涉實驗證明的結論。
從來都沒有證明過所謂——觀察能決定結果。
觀察決定結果,是哲學的。
量子力學是描述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簡單說來,如果我們的世界是一篇文學巨著,優美的辭藻,宏大的場面,細膩的刻畫,這都是我們對它的體悟。文章的内容——我們假設它是宏觀低速世界。
而另有一些東西是看起來跟這些無關的,比如文章的載體——紙張的色澤,薄厚,材質,這些表述無論如何都不會影響文章的内容,因為尺度的巨大跨度,它們的描述無法互通。承載文章的載體——我們假設它是宏觀高速世界。
然後是,字體。同樣無論用什麼樣的字體,都不影響文章内容,它的高矮胖瘦長短粗細等等描述也跟文章以及紙張完全不同。文章字體的規格——我們再假設這是微觀高速世界。
你會發現這三個領域的描述完全無法互通,一切适用于其中一個領域的描述都無法描述其他兩個領域,這就是宏觀與微觀,高速與低速的區别。
尺度不同,規則不同。
我們無法套用宏觀世界的理論去描述微觀世界,量子力學把非預見性或随機性的不可避免因素引進了科學。
量子力學之所以難以理解,是因為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解釋我們難以理解的世界,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反常識,反宏觀的,如果我們帶着宏觀世界的經驗去理解它,就會被束縛。
可我們都生活在宏觀世界,所有的認知都是基于這個世界的,而所有試圖理解量子力學的人,都必然掌握了相當的宏觀物理理論知識,這本身就是妨礙我們對量子力學的認知的。
如果你想理解量子力學,那請你一定記住下面的話——
量子力學之所以會誕生,本就是因為無論牛頓力學體系還是相對論體系,都無法适用于微觀領域,所以量子力學是反常識反宏觀的,不能用宏觀概念闡述;
量子系統是概率性的,是測不準的(不确定原理——即測不準原理);
量子的某些性質同時隻能确定展現一個,是互補的(互補原理);
而當大尺度量子行為延伸到經典範圍内時,它應該是接近經典物理行為的(對應原理)。
量子力學很有趣,科普圈的關于它的謠言仍然有很多,比如量子擦除實驗與延遲選擇實驗,如果大家感興趣,我會找機會再專門給大家講解~
OK,以上就是這期視頻的全部内容,感謝大家的關注和點贊。
這裡是科學朋克,我是哭蛹~
我們下期 ,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