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是中學課文裡為數不多涉及中國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文章,作為請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故事情節,講述了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後,嶽父、鄉紳以及自己的一系列變化,吳敬梓用誇張的寫作技法,不僅刻畫了一個為了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更對當時社會趨炎附勢、世态炎涼進行了深刻的諷刺。
正如當下喜劇電影倍受觀衆喜愛一樣,中學時期的學生讀《範進中舉》也更多的是把這篇文章當做一個笑話去看,對于《範進中舉》文章背後的故事,學生并沒有深刻去探讨,學生們隻是記住了一個熱衷科考最終敗于科考的喜劇人物範進。
《範進中舉》出處的《儒林外史》作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後人對其評價很高,魯迅評價《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适認為該書“精工提煉”,甚至有人認為該書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紮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論。
可就是這樣一部曠世奇作,其作者吳敬梓卻被族人稱作“敗家子”,被别人侮辱嘲笑為“文章大好人大怪”,老年的吳敬梓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為生,吳敬梓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社會氛圍決定人的狀态
吳敬梓經曆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也就是是我們常說的“康乾盛世”,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其實也隻不過是給即将落幕的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絲希望,盛世表面的繁榮阻擋不了這座封建大廈的緩慢倒塌。
乾隆三十九年終于爆發了山東白蓮教支派清水教領袖王倫領導的武裝起義,起義雖然很快就失敗,但卻為此後的一系列武裝起義,如蘇四十三起義、田五起義、林爽文起義、苗民起義等打了前奏,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起義卻成為康乾盛世将要發生轉折的重要信号。地主階級及其官僚統治機構日益腐朽,對廣大勞動者的掠奪、壓迫變本加厲,進而階級矛盾愈加激化,社會動蕩開始不安。
清朝皇帝在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開始采取“文字獄”、“設博學詞科”、開科舉考八股等方式籠絡士人,再以理學統治方法來對付廣大的知識分子。其中,科舉考試的影響最為深遠,給廣大知識分子造成隻有通過科舉考試,就能興旺發達、成為達官貴人的假象,最終導緻這些知識分子逐漸墜入了追求功名利祿的圈套,當然也有一步登天之人,可更多的科舉考生考試一輩子最終淪落成為了愚昧無知、唯利是圖、庸俗可厭的市儈。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生存并成長的吳敬梓,見慣了官僚豪紳、膏粱子弟,接觸過舉業中人、名士、清客,這為吳敬梓日後在《儒林外史》中塑造那些生動形象的書中人物奠定了基礎。
二、少年才子與清正廉潔的父親
吳敬梓出生在一個科第仕宦家庭,所在家族也是地方世族,優越的家庭環境給少年吳敬梓提供了優質的學習環境,加之少年吳敬梓天資聰穎,學習态度端正且刻苦,很快打好了學識的功底,顯露出異于常人的才氣,人稱“讀書才過目,辄能背誦”。由于父親在贛榆縣做官,吳敬梓從小就随同父親參加當地名仕的聚會,不時可以浏覽外地的山海風情,使得吳敬梓從小就養成了放蕩豁達的處事态度以及開闊的胸襟,讓吳敬梓成為當時有名的才子。
吳敬梓的父親一生為官清廉、正直,在到任贛榆縣之初,捐了自己一年的俸祿40兩修繕贛榆縣破敗不堪的學校教室,之後陸續變賣祖産良田和店鋪等,修繕了因1688年在大地震中毀壞的當地建築,就這樣一個父母官,因為不擅長巴結上司,最終被罷官回鄉。
看到了父親在不起眼的職位上,為當地老百姓做出很多貢獻,他深感敬佩,也看到父親被迫罷官的經曆,對當時官場的腐敗有了切身的感受。
父親被迫辭官返鄉,但回到故鄉的父親卻一病不起,最終病故,那年的吳敬梓才二十三歲。少年喪母,青年喪父的他,在一系列的殘酷現狀面前,思想提早成熟。
三、無依無靠的他也隻能選擇成為一個“敗家子”去憨笑人生
我們每天努力地奮鬥,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優質,讓家人的生活更舒心,可吳敬梓在喪父之後所經曆的一切,讓他對人生、社會的看法發生重大的變化,也許成為“敗家子”是他化解心中症結最好一條路吧。
料理完父親的後事,吳敬梓不得不參與到與族人争奪父親遺産的家族鬥争中,孤立無援的他最終也隻能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産寥寥無幾。之後的吳敬梓和妻子受進了族人的欺辱,妻子因不甘受族人欺淩,含恨而死,孤獨的吳敬梓精神受到連續的打擊後,開始揮霍自己僅有的二萬多兩銀錢。
三十三歲的吳敬梓已經是身無分文、家境已困,族人視他為家族的“敗家子”,那一年他遷居南京。已經到了無錢吃飯的境地,吳敬梓依然拒絕參加傅學鴻詞科考試,他喜歡交朋友,雖是家境困難,但因為才華出衆,被周圍的文人墨客推為盟主。
四、窮困潦倒卻用“态度”度過餘生
好友看好吳敬梓的才能,推薦他參加博學鴻詞科廷試,他卻以各種理由拒絕,晚年的吳敬梓隻能靠賣文和朋友接濟度日,雖生活不易,但他的生活态度卻依然淡然。每年一到冬天,氣溫極低,家中沒有取暖的設施,吳敬梓就會約好友到城外散步,他把這稱為“暖足”。
範進進學回家受丈人胡屠夫的教導和訓斥,借錢參加鄉試又受到胡屠夫的嘲笑,範進“唯唯連聲”中,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自信如果被擊碎了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呀!
範進中舉之後,昏厥-瘋跑-踹進泥塘-瘋走上集等一系列過激行為,讓範進逐漸神魂颠倒。讀書人的喜事反倒成為讀書人自己的醜事,這是何等的悲哀呀!
範進中舉之後,張鄉紳拜會,贈銀送房,胡屠戶受贈,千恩萬謝。谄媚作态,當時社會的世态炎涼一覽無餘。
《範進中舉》全文中,作者吳敬梓沒有對範進的境遇進行評價,是褒是貶不得而知,作者把矛盾埋在了範進這個形象中,其實也是吳敬梓對于自己所處的社會中自己面臨的各式各樣的矛盾進行了另一種形式的表達,正如年少時早已習慣錦衣玉食的吳敬梓,為什麼最後窮死也不想着通過科考去提升提升物質條件。吳敬梓是矛盾的,最終他也因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相應的“世俗代價”,但我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是幸福的,我們讀者去讀《範進中舉》,我們可以看到的,也許隻是當時社會的種種醜惡以及讀書人的病态心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