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焦慮蔓延到身高。
有女孩“中樞性性早熟”,
很可能初潮來得過早,
擠壓長個子空間。
醫生提出兩個解決方案,
一是調整飲食、睡眠,結合運動,
對照父母身高,
最低能有1米55左右,
樂觀一點有可能到1米6;
再一種就是打性抑制針,
抑制骨齡過快成熟,
讓個子多長一會。
媽媽選擇了後者,
按照最理想的情況算,
打滿兩年,也要20萬左右。
有女孩想從事護理工作,
身高約為1米49,沒達标。
手頭寬裕的爸爸希望注射生長激素,
但醫生認為孩子骨齡已有15歲,
打針也無法追加身高,
爸爸說,
“我給你100萬夠不夠?”“300萬夠不夠?”
醫生回絕了他的要求。
即便很多家長嘴上都說,
孩子健康快樂比啥都強,
但看到人群中自己的孩子矮了,
焦慮還是猝不及防地來了。
不隻身高,
還有牙齒,
“整牙熱”從青少年和成人蔓延到低齡兒童,
三歲孩子就開始戴牙套了;
還有醫美低齡化,
還有保持好身材從娃娃抓起……
為人父母,得操多大的心啊。
生娃容易養娃難,
誠不欺我。
不能籠統地認為,
這些焦慮是自己作妖,自讨苦吃。
有很多父母,并不奢望“高人一等”,
隻要達到同性别、同年齡段标準身高就行。
治療、幹預如果錯過了黃金期,
再怎麼彌補都無濟于事,
所以,有一絲希望,
就要牢牢抓住,
省吃儉用也不虧欠孩子。
他們并無意在起跑線上拼争,
不是在追求80分、90分,
而是在努力及格。
毫不懷疑,
父母是為了孩子好,
但愛的力量改變不了科學現實。
打性抑制針、注射生長激素,
這是一種藥物治療,
不是在吃營養劑,
一些藥物産生的副作用,
會影響孩子的自然成長。
家長要仔細權衡,考慮好後果。
卻也有很多焦慮脫胎于叢林法則,
家長要讓自己的孩子
在未來競争中有更多優勢,
平視衆人還不夠,還要俯視。
望子成龍,可以理解,
可 “雞娃”也得有個邊吧,
培養興趣特長、增強專業技術、
提升内在修養,
不比“拔苗助長”更有用嗎?
何以解憂?
家長自己先得打開心結。
在現有的科學水平下,
一些發育問題難以解決。
對于無法改變的結果,
折騰一番,起不到好效果,
終究要勇敢面對,
努力改變可以改變的,
接受改變不了的。
别跟自己過不去,
别到頭來,孩子沒啥大問題,
自己倒“有病”了。
世界本來就是千差萬别的,
那些取得大成就的小個子,
誰都能随口說出很多。
“如果我個子矮,
即便未來考上好大學,
我也隻是個普通人。
我高一點,我人生就有更多可能性。”
13歲的中學生1米72,
仍然覺得身高不夠。
還有家長說,
強行給孩子增高,
是因為自己上學的時候被老師要求
“高的站一邊,矮的站一邊”,
不想讓孩子再品嘗這種滋味。
這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大家在求學、找工作、談戀愛等方面,
面對着很多形形色色的偏見和壁壘,
焦慮是被潛規則逼出來的。
洗刷扭曲的認知、蕩清污濁的風氣,
既是家長和孩子消除焦慮的良藥,
也是社會發展的必要。
一個包容、多元、彼此尊重、
充滿愛心的社會,
其活力和前景,
定要好過一個充滿傲慢、偏見、歧視的社會。
願每一個人,不論高低,都被平等相待
來源: 央視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