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補之:一笑千秋事,今古眼中稀
元祐黨争,蘇東坡在朝堂上起起伏伏,他的弟子們也随着吃瓜落,一個個都難逃貶谪之命運,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䃼之自在其列,其一生也很是悲催,與聲名遠播的秦觀和黃庭堅不同,晁䃼之似乎同張耒一樣,很多人其實隻知道其名而不知其事,除了一個“蘇門四學士”的專業名詞将其概括外,其它大概就知之甚少了。
我對晁補之的認識度其實是同大家一樣的,但當上個世紀末收集到一套台島發行的《宋詞》郵票後,于是便産生了認真研究一下這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了。
台島發行的這套郵票共四枚,包括把晏殊的《浣溪沙》、賀鑄的《青玉案》、範仲淹的《蘇幕遮》和晁䃼之的《行香子·梅》,将這四首著名的詞用國畫的形式作了精彩演繹。
前三位詞人大家都是很熟悉的,這選用的詞應該都能背誦,唯有這首《行香子·梅》我是完全地沒個記憶,于是書籍網絡地一通折騰,總算有了個大緻的了解。
晁補之,字無咎,号歸來子,濟州巨野人,北宋詞人、文學家。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進士出身,試開封及禮部别院皆第一。初,任太學正,著作佐郎,又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
曾知齊州,即今山東濟南曆城,後因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亳州通判,又貶至浙江麗水,江西上饒,四川達州等地,最後是死于泗州,也就是今天江蘇省盱眙市;有《雞肋集》和《晁氏琴趣外篇》等著作傳世。
晁氏宗族自稱是漢代禦使大夫晁錯之後,亦是北宋的名門望族、士宦之家、書香門第,在約二百年中,先後有十幾人考中進士,二十多人見諸史籍記載,幾乎代代有人金榜題名、在朝中做官,人稱“晁半朝”。
晁補之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他12歲時從父仕會稽,此後一直在江南各地曆覽勝景,開拓了胸襟眼界。
時值蘇轼通判杭州, 17歲的晁補之因久慕蘇轼大名,乃往拜谒,退而撰《七述》,備述錢塘山川風物之秀麗。蘇轼讀後贊歎說:“吾可以擱筆矣”,稱其文“博辯隽偉,絕人遠甚,必顯于世”,由是知名。
他的父親晁端友是個小官,估計也是個清廉的好官,因為據《宋史》記載,死後因家貧竟不能以時葬,這時的晁補之年23歲,常引為終身憾事;父親逝世後他即奉母歸巨野故裡,耕讀度日,常常為衣食困窘歎息。這一段艱苦歲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痕迹。
時歲艱難,想要出人頭地隻能苦讀詩書,通過科舉入仕方能改變現狀,晁䃼之博文強記,功力非常人可比,雖躬耕于田,然夜以繼日,讀書不辍。
隻要努力必定有所收獲,27歲的晁䃼之進京應試,不但順利地“舉進士,且試開封及禮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閱其文曰:“是深于經術者,可革浮薄。”
晁補之從此步入仕途,先是任澶州司戶參軍,後又改充北京國子監教授;哲宗即位,高太後執政,舊黨掌權,晁補之被召試京師,除太學正;不久,經考試後,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時蘇轼任翰林學士,黃庭堅、張耒等俱供職館閣,他們詩酒酬唱,度過一生中最惬意的時光。
哲宗親政,政局大變,新黨複起,乃盡逐元祐諸臣。晁補之亦受累離開京師,繼章惇為相,又興史禍,晁補之坐修《神宗實錄》失實,于是他便如老師蘇東坡一樣,一再遭到貶谪。
坡老是“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而晁䃼之則是“飄萍又逢驟雨,信州湖州密州”。
北宋的黨争實在很是煩人,此起彼伏地沒完沒了,整個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亂得個不行不行的了。
皇太後聽政,複用元祐黨人,晁補之得遇赦,被召為著作佐郎,還京師;好日子還未品味過來,徽宗親政,黨論複起。宰相蔡京污蔑司馬光、蘇轼等一百二十人為“奸黨”,黃庭堅、秦觀、晁補之皆在其中。因而又被貶出京。
晁補之此時年已過五十,乃退返金鄉家園閑處,從此開始了長達八年的廢黜生涯。由于他一生仁途坎坷,屢遭貶谪,多處漂泊,對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所以他歸隐鄉裡後,“葺歸來園,自号歸來子,忘情仕進,慕陶潛為人。”這一階段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詩、詞、文各體俱備,多方面表現出他的生活和複雜矛盾的心緒,取得較大成績。
随着政局的和緩,黨争漸消,舊黨籍人俱召複職,晁䃼之又得以在小官位中徘徊,最終于一個清風月圓的中秋之夜,合上了他疲憊的眼睛,年58歲。
“買陂塘、旋栽楊柳,依稀淮岸江浦;東臯嘉雨新痕漲,沙觜鹭來鷗聚。堪愛處,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無人獨舞。任翠幄張天,柔茵藉地,酒盡未能去。
青绫被,莫憶金閨故步。儒冠曾把身誤,弓刀千騎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試觑,滿青鏡,星星鬓影今如許!功名浪語,便似得班超,封侯萬裡,歸計恐遲暮。”
在蘇東坡的弟子中,可以說隻有晁䃼之是最具乃師神韻的,而其他人則各擅其勝場,尤其是秦觀,遠紹花間和南唐遺韻,走的是晏歐含蓄蘊藉的路子,簡直就同坡老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從晁䃼之的這首《摸魚兒》中就能看出他與蘇東坡詞風的相似度是很高的。
陂塘楊柳,野趣天成,東臯新雨,草木蔥茏,月色朗潔,清輝遍照,水與月渾然一體,那滔滔汩汩流動着的,是難以辯識的溪水和和月光,他的筆下完全是一幅動靜諧和的山中月夜圖,亦是他心目中野居幽栖的最佳景象。
繼而筆鋒一轉,即景抒情,以議論出之,直抒其厭棄官場、激流勇退的情懷;他深感今是昨非,對自己曾跻身官場、虛擲時日表示後悔;詞人開函對鏡,已是白雪飛頭,亦感功名如過眼雲煙,終為泡影。
此詞一反傳統詞家所謂“詞須宛轉綿麗”的常規,慷慨磊落,直抒胸臆,辭氣充沛,感情爽豁,詞境開闊,在風格上與蘇東坡一脈相承。
當然,晁補之的詞同蘇轼的詞風還是小有區别,他沒有坡老的那種轶塵絕迹、超然象外的豪放,有的是一股傲兀跌宕之氣,也就是說,他比蘇詞少了點超脫之神,多了份沉咽之氣;正如馮煦在《蒿庵論詞》中所言:“無子瞻之高華,而沉咽則過之”。
晁補之的詞師承蘇轼,“神姿高秀,與轼實可肩随”, 他把詞作為言志遣懷的形式,内容上與社會生活廣泛聯系,揉之以胸襟懷抱和經曆遭遇,詞風上多豪放雄健之作,境界較開闊,意脈較流暢,這點對後來的辛棄疾有很大的影響,情調實開辛詞之先聲。
清人劉熙載說:“無咎詞,堂庑頗大。人知稼軒《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一阙為後來名家所競效,其實所本即無咎《摸魚兒》‘買陂塘、旋栽楊柳’之波瀾也。”
晁補之不僅長調寫得雄渾,其小詞寫得也很有味道,很是清新可人,不管是離愁别緒還是懷古閨怨,在他的筆下都别有一番風情;他的那首《憶少年·别曆下》就是一首頗俱韻味的佳作。
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南山尚相送,隻高城人隔。
罨畫園林溪绀碧,重算來、盡成陳迹。劉郎鬓如此,況桃花顔色。
起句一個“三無”便與衆不同,柳樹舟艇加上飄零的行客,在林泉景勝中融入了離别的愁思,以白描方式突出飄泊者的凄涼,歎好景不常、華年空過、有情人無緣聚首的遺憾,全詞語辭清麗婉雅而不绮豔,南山相送,高城人隔,情意纏綿真摯,韻味久耐。
除詩詞外,晁補之亦善屬文,工詩詞、書畫。其散文成就高于詞詩,風格溫潤典雅、流暢俊邁。其散文擅長描繪山林景物,其中尤以《新城遊北山記》最為脍炙人口。
“去新城之北三十裡,山漸深,草木泉石漸幽。初猶騎行石齒間。旁皆大松,曲者如蓋,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間有泉,沮洳伏見;堕石井,锵然而鳴。松間藤數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鳥,黑如鸲鹆,赤冠長喙,俯而啄,磔然有聲。
稍西,一峰高絕,有蹊介然,僅可步。系馬石觜,相扶攜而上,篁筱仰不見日,如四五裡,乃聞雞聲。有僧布袍蹑履來迎,與之語,愕而顧,如麋鹿不可接。頂有屋數十間,曲折依崖壁為欄楯,如蝸鼠缭繞乃得出,門牖相值。既坐,山風飒然而至,堂殿鈴铎皆鳴。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時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視星鬥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間竹數十竿相磨戛,聲切切不已。竹間梅棕,森然如鬼魅離立突鬓之狀。二三子又相顧魄動而不得寐。遲明,皆去。
既還家數日,猶恍惚若有遇,因追憶之。後不複到,然往往想見其事也。”
這篇《新城遊北山記》是晁補之散文的代表作,作于他寄寓蘇轼家中親聆教誨的兩年期間,讀之有郦道元《三峽》之暢順,絕不輸柳宗元之《永州八記》,所謂“摹寫極工,巉刻處直逼柳州。”是也;其風格峭刻峻潔,語言凝練簡樸,“以漸深漸幽二句作骨,步步寫來,無非奇景。末段幽深處,猶咄咄逼人,讀之如置身其際,文中有畫矣。”
晁補之一生官做得并不大,但《宋史》有傳,雖不及五百言,然将其經曆叙述得很是清楚,按說作為一名沉淪下僚之人,肯定是惜之其文名,故而為之。
作為一個才情出衆的文人,晁補之是詩書畫俱佳,能與之相匹的怕隻有唐之摩诘,他不僅詩文才氣飄逸,文章溫潤典雅,淩麗奇卓出天成,而且還工書善畫,台島發行的一套古畫郵票中就有他畫的《老子騎牛圖》,可見其功力少有人能及。
至于其書法也是一絕,他身處北宋書畫藝術繁榮昌盛之期,加之其過人的藝術天賦和長期辛勤的鑽研探索,因而在書畫藝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翰墨丹青,衆所推稱,而流傳于世的作品至今熠熠生輝,光彩照人,成為華夏書畫藝術的不朽瑰寶。
明清兩朝對晁補之很是推崇,《四庫全書》不僅收錄了他的全部文集,并洋洋灑灑地寫了諸多的提要,而且還将晁補之與晏殊、蘇轼、周邦彥、秦觀并列宋詞五大家,評價極高:“同叔之詞溫潤,東坡之詞軒骁,美成之詞精邃,少遊之詞幽豔,無咎之詞雄邈,北宋惟五子可稱大家。”
不過,對今人而言,對晁補之的了解較之前四位,那是相去甚遠;究其原因,還是輸在最能揚名的詩詞之上了,蘇東坡就不說了,晏殊有“無可奈何花落去”,周邦彥有“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秦觀有“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而晁補之呢?什麼都木有,真是可惜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