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有一次我路過小區的茶館,随便看了兩眼,發現正對着門的一個大叔,肩膀聳得很高,眉頭緊皺,面部表情僵硬。我很好奇他手裡的牌是什麼,能整個人這麼緊張。
後來我發現,這位大叔不是個例,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情況——總是很容易緊張。
緊張是人體在精神及肉體兩方面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無論是好的變化還是壞的變化,都會使人緊張。
其實所有的緊張都源于對未知的恐懼,即“現在的樣子”和“想要的樣子”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越大,緊張感就越大。普通的緊張屬于暫時性的不安,嚴重的緊張會令人失眠、頭痛、心悸或者難以集中注意力。
有人會說這是因為心理素質差,其實不然,緊張是我們每個人的常态。
比如,考生面對考試,因為擔心成績的變化,所以在進入考場後内心就會緊張起來。再例如,有些人隻要需要登台就會全身僵硬,心跳突然變快,更甚者甚至會手腳發抖,說話的聲音也是顫抖的。
由此說來,“欲求不滿”也可以很好的來形容我們的緊張感。
我們所欲求之物,隻要它與現狀不一樣,隻要是需要在未來被滿足的,那麼我們就會感到緊張。
達成的可能性也是影響我們緊張程度的重要因素。在可以被實現的情況下,這樣的理想越是離我們越近,我們就會越緊張。
緊張之所以是人類常态的另一個原因就在于,人類擁有想象力。
想象力本身是一種富有創造力和建設性的能力,因為思維空間是無限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做白日夢。但是另一方面,人類的思維會帶着我們去想象和假設将發生之事的狀态,一旦那樣的狀态是被我們所渴望的,那麼我們就不由自主的産生緊張感。
緊張感擁有雙面性,它既能夠使人在産生欲望和目标感的同時,還能刺激潛意識産生去實現和創造的動力;但是緊張也同樣會給人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産生煩悶情緒,影響正常交往,導緻思考和記憶力減退等,長期處于緊張狀态甚至可能會使人患上焦慮症、抑郁症。
所以,正确看待,正确利用緊張感迫在眉睫。
面對并接受
正确看待緊張的第一步,就在于從認知層面上接受緊張的存在。
生活中有太多的變數,這些變數也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或好或壞,隻要發生了,那就是必經之事。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學會理性看待,理性接納。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足,無論是多麼的嚴于律己,都應當在這樣的基礎上,允許自己犯錯。
緊張的情緒已經出現了,那麼就坦然面對和接受。大家都是肉體凡胎,大家都會有緊張的情緒和感覺,所以沒有人是個例,我們不用急着與緊張感對抗,而是正面接納。過程可能會比較困難,不過可以借助身體上的放松來達到心理的放松,例如深呼吸,冥想等。
培養自信
《思想的形成》書中提到:“恐懼來源于無知與不确定”。
社交中産生緊張感,是因為我們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在重大活動中産生緊張,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想要做好這件事。從這方面來看,想要更好的應對緊張感,就要擁有自信。
與現在的自己培養親密感,熱愛自己,鼓勵自己,相信自己——不停的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能夠最大程度的避開空虛感和迷茫。
在心理上建設防線的同時,多做一些實事也能快速提升自信。
演講會緊張,那就多講幾場。有人可以因為反複的演講而改善口吃,那你為什麼不可以多練習幾次來提升自信,降低緊張感呢?
因為擔心自己工作能力不足,而在工作場上緊張,那就強迫自己不停的學習,不停地提升。
凱撒大帝:“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讓人覺得害怕。”
搞清楚是因為想要什麼,沒有什麼而緊張,就很好辦了——豐富自己。
想要得到平和的狀态,自信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一個人隻有達到了内我和外我的統一,隻有接納自己的全部,相信自己的全部,才能離“甯靜”更近。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Formation of Ideas》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