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前一陣,一個懷了二胎的好友來我家玩,她吹着空調吃着冰淇淋,開始跟我訴苦:
原以為生過孩子了,這次懷二胎會更加從容,沒想到周圍人的意見、網上各種“準媽媽指南”,她更焦慮了。
她懷孕之前,每天一杯咖啡,懷孕之後,婆婆和媽媽都千叮咛、萬囑咐,千萬不能再喝了,于是,她每天都在頭痛和渾渾噩噩中度過,連茶都不敢碰;
她覺得燕窩是智商稅,但七大姑、八大姨不由分說地買了一堆給她,還說吃了生出的孩子皮膚好;
她一直有慢跑的習慣,懷孕後卻不知道該不該繼續;
不管她怎麼解釋,家裡人非要把她養了五年的貓送走;
頭胎反應很小的她,二胎卻孕吐不已,她不敢吃藥,生怕對胎兒産生一點點不好的影響。
她對我說:“不是第一次當媽媽的我,卻被周圍的人不停地提醒:如果你不聽我們的話,就做不好這個媽媽。最最最最讓人郁悶的是,他們的意見,有時候是截然相反的。”
我想,造成她焦慮的,可能并不是懷孕這件事本身,而是在紛紛擾擾的信息轟炸當中,喪失掌控自己生活能力的那種感覺。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做《一個經濟學家的懷孕指南》的書,特别适合推薦給她,以及像她一樣孕期身陷信息流陷阱的準媽媽們。
本書作者艾米麗·奧斯特,是美國布朗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她的丈夫傑西·夏皮羅也是一名經濟學家,而艾米麗的父母則都是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因此,艾米麗從小就習慣了從經濟學角度出發,進行思考和決策,包括懷孕這件事。
作者運用經濟分析工具來為孕期的重大決策服務,以“對照實驗”為黃金法則,通過數據分析,質疑了衆多所謂傳統習慣和相對過時的、标準化的醫學論點。
包括應不應該喝茶、孕期檢查要不要做、孕期增重多少最合适、孕期可不可以吃藥和去哪裡分娩等等方面。
在書中,作者說道:
“懷孕是人生的特殊經曆,很多女性在此期間會聽到無數過來人的意見,陷入信息焦慮和對未來的擔心中,無力進行決策,我希望本書能改變這種局面。
我的目标是創造一個讓準媽媽和新手父母活得更輕松的世界。”
艾米麗·奧斯特希望,這本書成為一本能給家長帶來勇氣的育嬰指南。
準媽媽到底還能吃點啥?咖啡、茶、酒精、生魚片、壽司、腌肉……
大多數準媽媽的“忌口清單”上,都會有長長的一串名單,這讓本來胃口就會改變的她們,更加無所适從。
書中收集了大量數據,來分析孕期到底能不能喝咖啡、飲酒以及抽煙。
首先,毫無疑問,抽煙是沒有懷孕也不應該做的事情。
吸煙的女性在早産、胎盤出現問題和嬰兒出生體重低等方面有更高的風險。吸煙孕婦的寶寶,患嬰兒猝死綜合征的風險也更高。
在英國,死于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孩子,有86%都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吸煙。
所以,一旦你發現自己懷孕了,最好的選擇是斷然戒煙。更理想的是,你懷孕之前就戒煙了。
接下來是有争議的飲酒問題。
作者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得出她個人的結論: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喝少量的酒會對寶寶的認知發展有任何影響。
同時,我們需要了解,孕婦飲酒之後,酒精是怎樣在人體内代謝的。
首先,酒精會進入孕婦的消化系統,然後進入孕婦的血液。
然後,孕婦的肝髒會把酒精分解成乙醛,乙醛再轉化為乙酸。乙醛是會毒害其它細胞的,并且會根據孕婦飲酒的速度留在血液中,而孕婦是通過胎盤與寶寶分享血液的。
因此,飲酒的量和速度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孕婦慢慢地少量飲酒,肝髒分解速度跟得上,就隻會有小部分乙醛傳遞給胎兒。
這少量的乙醛會被胎兒的肝髒分解掉;相反,如果你喝的很快,你和寶寶的肝髒分解速度,就都會跟不上。
而這個“少量酒”的标準,指的是4盎司(約113毫升)紅酒,或者1盎司(約28毫升)烈酒,又或者12盎司(約340毫升)啤酒。
酗酒是絕對不可取的,會導緻“胎兒酒精綜合征”——母親懷孕期間酗酒會對胎兒造成一系列認知和身體上的缺陷,包括出生體重低、頭圍小、面部畸形、發育遲緩、社會技能缺失以及學習困難。
當然,這并不是鼓勵孕婦飲酒,酒精對人體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這個結論隻是在告訴準媽媽們:如果你偶爾喝了點酒,也不必因此惶惶不可終日。
關于咖啡因的攝入,因為不是所有準媽媽都有喝咖啡的習慣,同時由于倫理問題,也不太可能讓懷孕的準媽媽們參與實驗,畢竟,讓一部分準媽媽一天喝九杯咖啡是不現實的,所以,這個問題更加複雜。
于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專業經驗,研發了各種技術和統計方法,盡可能地從非随機性數據中獲取信息,得出結論。
孕婦可以喝3-48盎司(約85-1361毫升)的咖啡,實際上,這個跨度已經涵蓋了很多人在沒有懷孕時喝的咖啡量。
最終決定多喝點還是少喝點,取決于你喝多少咖啡會感到舒适。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準媽媽們需要分清,不同品牌和類型的飲料,咖啡因的含量是有很多區别的。例如,相同毫升數的拿鐵咖啡和濃縮咖啡,咖啡因的含量相差很多。
總的來說,喝點咖啡,是沒有問題的。
最後,是吃魚的問題。
衆所周知,汞是有毒的,高劑量的汞,會損害兒童和成人的神經系統。對于胎兒來說,即使劑量很小都有可能有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汞含量每增加1微克/克,就會導緻智商下降0.7分。
而大部分人也同時知道,DHA對寶寶的大腦發育非常好,每天攝入1克DHA,孩子的智商就會平均增加1.3分。
藥補不如食補,魚類是DHA的一個很好的食物來源。
麻煩就麻煩在,那些含有大量優質DHA的魚類,往往也含有大量的汞。
所以,孕婦們所要做的,就是尋找富含DHA但汞含量低的魚類,例如鲱魚、沙丁魚和鲑魚。
✨魚類及魚制品審批矩陣圖,盡量選擇第一象限右上方的魚類
而且,生完孩子之後最好也這樣選擇,因為母乳喂養的時候,吸收DHA對寶寶同樣有益。
吃什麼、吃多少、如何吃,對于孕婦來說十分重要。
這些數據與結論,都隻是一個參考,孕婦可以通過理智的決策,做出那個最适合自己身體狀況的菜單,而不是迷失在“别人都說你不應該如何如何……”的漩渦當中。
孕吐和失眠,就真的隻能忍着嗎?幾乎90%的懷孕女性都有過惡心反胃的情況,超過一半的人會嘔吐。這種情況會在懷孕的第8周或第9周時達到峰值,随後下降。
所以,很多準媽媽會覺得孕吐很正常,忍着就好了,甚至周圍的人也這麼覺得:
這不是每個孕婦都要經曆的事情嗎?怎麼就你格外矯情?你再難受也要吃飯啊,你不吃飯,肚子裡的孩子怎麼辦?
還記得被婆婆強行“投喂”紅燒肉的何雯娜嗎?
實際上,孕婦如果發生了嚴重孕吐,可以選擇向醫生求助,而不是默默忍受。
嚴重孕吐對于母親和寶寶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并且會導緻新生兒體重降低和更高的早産概率。
懷孕期間的嚴重脫水和體重下降,也會導緻并發症。
請注意,如果連續幾周每天都嘔吐,就已經超出了一般正常的程度。
準媽媽們可以通過少食多餐、飲食清淡,或者服用維生素B6+生姜汁,來減緩孕吐症狀。
如果都不奏效,就要向醫生求助。醫生會根據孕婦的情況,開出安全的治療方案和處方藥。
失眠也是一樣,如果嚴重失眠的話,可以讓醫生開具孕期可以服用的藥物,而不是苦苦煎熬。
還有一點,傳統說法是,孕婦睡覺不要仰卧,因為這樣可能會積壓到重要的血管,減少流動到胎盤和胎兒的血液。
但作者認為,建議孕婦左側卧睡眠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對于大多數孕婦都是不适用的。
在懷孕後期找到一個舒服的睡姿并不容易,醫生不應該給懷孕後期的女性不切實際的建議,這樣隻會讓她們更焦慮,陷入自己可能不是一個好媽媽的自我懷疑當中。
胖一點還是瘦一點好?以前,很多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總會被“諄諄教導”:“你現在是一個人吃兩個人用,所以要多吃一點,把孩子的那份也吃了!”
現在,絕大部分準媽媽都知道,孕期婦女能增加的體重是受限的,過度增重沒有好處。
于是,很多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嚴格控制飲食,堅持鍛煉,生怕自己變得過胖。
而在産後如何恢複正常體重,也是她們很關心的一個問題。
英國研究發現,孕期增重量在建議體重範圍内的女性,産後6個月的體重會比産前多出5磅(約9斤),孕期增重量大于建議體重的女性,會多出17磅(約15斤)。
但對于大多數女性來說,這一結果是暫時性的:90%的産前體重正常的女性,在産後兩年内體重都能恢複正常。
所以,在懷孕期間,不必過于糾結于少量增重,比如超過建議值10-15磅(9—13.5斤)不會産生太大影響。
那麼,媽媽在懷孕期間的體重,會影響寶寶長大後的體重嗎?換句話說,媽媽懷孕時過重,會導緻孩子在兒童乃至青少年期肥胖嗎?
答案是不會。相比于孕期媽媽的體重,整個家庭的飲食習慣和遺傳更重要。
但是,孕婦的體重的确也會影響到嬰兒出生時的體重,也就是說,你在孕期體重增加越多,你的寶寶出生時體重就可能越重。
作者強調,事實上,“小于胎齡兒”的問題嚴重程度,要遠甚于“大于胎齡兒”。
所謂小于胎齡兒,是指出生體重在相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10個百分位數以下的嬰兒。
他們更容易出現并發症,其中包括呼吸困難、血糖調節困難以及神經發育異常的迹象。
從長期來看,小于胎齡兒面臨糖尿病以及認知能力低下的風險也更高。
所以,比起擔心增重過多,你更應該擔心增重過少。
關于運動,書中得出了一個有點令人意外的結論:懷孕期間堅持鍛煉的女性,比不鍛煉的女性在懷孕期間的增重,平均少1.3磅(1斤多)。
這個數據在統計上差異很顯著,但是數值相當小。
因為,你通過運動減少的卡路裡,遠遠不能抵消你進食的熱量。
所以,懷孕期間做基本運動是可以的,不運動也沒有問題。總的來說,隻要你覺得現在做的運動沒有危險,就可以繼續做下去。
無論如何,卧床靜養絕對不是個好的選擇。
卧床靜養對預防早産的作用并不大,還會帶來一些身體上的風險——骨質疏松、肌肉退化、體重減輕。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還有可能減輕胎兒的體重。
動起來,但不是以減重為目的。
無論如何,準媽媽最需要的是,保持冷靜,不要人雲亦雲。
寫在最後必須要強調,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她參考的大部分都是歐美人群的調查數據,提出的解決方案和治療方法,也都是基于歐美的人體素質和醫療規律。
作為中國準媽媽們的參考,要結合具體情況,并且遵循醫生指導。
此外,這也是一本醫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的書。
它用經濟學的數據分析方法來分析醫學文獻中的實驗數據,從而使孕婦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認知。
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在科研過程中,實驗設計是否嚴謹、數據分析方法的選擇是否恰當,都可能使實驗最終産生不同的結果和解釋。
相比于醫療結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書中提出的這個觀點:
“我對孕婦沒有能力為自己決策這樣的說法不太滿意——你必須掌控好自己的信念,才能做出正确的事情。”
準媽媽們,在承受生理壓力的同時,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壓力,如何幫助她們了解科學、有力的數據信息,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有掌控生活、做出抉擇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而這一切,需要準媽媽們自己的決心,更需要家人的尊重與支持。
以上。
你在懷孕的時候,都有過哪些誤區?歡迎留言。
「 壹薦 」
《一個經濟學家的懷孕指南》
【美】艾米麗·奧斯特 著
李敏誼 劉麗偉 張露霞 譯
中信出版集團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壹父母助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