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公告,牽動衆人心
10月10日,百年老街夢花街上
又一次沸騰起來
居民們奔走相告,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動
這一天,他們已盼了幾十年
當天,《關于黃浦區蓬萊路北側地塊(687、691、692、693街坊)房屋征收範圍的公告》正式張貼,這也意味着涉及3000多戶居民的這片老城廂區域,即将迎來“兩舊”改造(零星二級舊裡改造、舊住房成套改造),居民們的“新居夢”有望不久後實現。
7個多平方的生活,會是怎樣
“老頭,快一點!聽講,公告已經貼出來了。”10月10日下午1點半,夢花街57弄2号的徐蘭香,特意系上紅色喜慶絲巾,急吼吼地拉着老伴往學宮居委趕。
好不容易擠進人群,夫妻倆仔仔細細看了一番。轉過身來,徐阿姨抹了抹濕潤的眼角,“我們的日子,真的過得很苦,現在有轉機了。”人群中,阿姨百感交集 ,“身體一年比一年差,現在終于有幸也享受到了政府的‘陽光’!”
回去的路上,徐阿姨的笑容在紅色絲巾的襯托下,顯得特别明豔。這樣的笑容,是期盼已久的圓夢,更是數次“擦肩而過”後又相逢的喜悅。
“第一次,夢花街拔點改造時,我以為我們家會輪到。”徐阿姨說,當時自己特别期待,左打聽、右打聽,誰知,拔點的範圍就跟自家的洗衣池“一步之遙”,很可惜和改善“擦肩而過”了。而第二次希望的落空,要屬蓬萊路地塊的舊改征收公告貼出時。“聽說舊改,都聽了很多年,去年,就差了一條馬路,我們又沒挨着。”
徐阿姨說,經曆了兩次“擦肩而過”後,她和老伴一度以為在這7平方米左右的小屋裡,要過到終老了。“誰知,我的本命年,卻迎來了大喜事。”徐阿姨撫了撫脖子上的紅色絲巾,伸出腳上那紅豔豔襪子,跟記者開玩笑道:“看來,本命年,多穿點紅色,确實帶來好運。”
記者跟着徐阿姨來到了她家。僅有的7個多平米空間被分隔成兩層,樓下的下沉空間裡,淩亂狹小,堆的都是雜物,“你看,我們落腳的地方都沒,日子過得真是苦,平常吃飯,我們倆也是端着碗站在外面吃。”徐阿姨說,老伴身體這幾年越來越差,嗜睡、失聰,每次爬上那小閣樓去睡覺,是她最擔心的。七十幾歲了,每天要從門後面,顫顫巍巍爬上那簡易、吱呀作響的小木梯,爬的時候還要牢牢抓住旁邊那木扶手,才能上到小隔間裡,看得人吓絲絲。
在二樓空間,記者一擡頭,一個紅通通的痰盂罐首先躍入眼簾,“那是我們新買的痰盂罐,從木馬桶到痰盂罐,我們一拎就是幾十年,做夢也盼望着能來一次徹底改善。”談起現在的生活,徐阿姨數度哽咽,“我們沒有孩子,生活條件再差,我也要把自己身體保養好,我如果倒下了,我老頭怎麼辦啊。”徐阿姨淚水中浸滿着過往生活的苦澀。“都會好起來的,這次‘兩舊’改造會讓我們過上新生活。”弄堂裡幾十年的老鄰居,很理解徐阿姨一家的苦楚,不斷撫慰她。
三代人的夢想,能否圓上
盼來新生活的還有,陳寶英阿婆一家。
沿着彎彎繞繞的小弄堂,爬上狹窄的小木梯,記者來到了僅有20平米左右的陳寶英家。兒子正在吃飯,孫子出去工作了。
進門是一張不大的床,床旁邊就是一個馬桶,而飯桌就在馬桶旁一個手臂的地方。“我們都習慣了,吃飯就把馬桶蓋蓋上。”
陳阿婆指着樓前樓後的房子告訴記者,“我們這個房子終年照不到太陽。間距太近,永遠見不到陽光。”每年冬天,阿姨屋裡就會特别冷,“别人在家穿羊絨衫的時候,我們家就要穿羽絨服了。”
不大的空間裡,除了一些簡單必需的家當,就隻剩床了。“我們一家三代人,一直盼望着能改善居住條件。”阿婆說,因為自己和兒子身體都不好,很難靠自身改善環境。這次終于享受到政府的好政策,讓一家人喜出望外。“孫子越來越大,需要自己的空間,将來結婚還需要婚房,這次改造,讓一家人改善居住條件的夙願,也終于有了圓上的希望。”
東至河南南路,南至夢花街、文廟路,西至曹家街、柳江街,北至複興東路的蓬萊路北側地塊(687、691、692、693街坊)涉及3000多戶居民,二級舊裡不少,住房廚衛設施缺乏,以合用、共用為主,老百姓改善的呼聲迫切。
作為我區首個“兩舊”改造項目,下一步,黃浦将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合力下,迎難而上,攻堅突破,持續推進項目平穩、高效開展,讓老城廂居民早得實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