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營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

東營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04:03:43

東營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東營綠色發展黃河入海處)1

【編者按】

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東營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把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的思路貫穿始終,推動黃河三角洲“顔值”與“氣質”同步提升。在這裡,生态宜居、産業興旺的發展畫卷徐徐鋪展,改革攻堅、擔當作為的發展旋律催人奮進。

【主文】

“我一直很關心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今天來到這裡,黃河上中下遊沿線就都走到了。”一年前,2021年10月20日,在東營市黃河入海口考察時指出,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是前提,要有始有終、锲而不舍抓好黃河生态保護工作。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位于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在黃河全流域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作為勝利油田駐地,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城市,同時又面臨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軌考驗。

從“一油獨大”到“百花齊放”

今年是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陳濤來到東營的第11個年頭,他感覺,過去十年,東營打了兩場戰役——新舊動能轉換攻堅戰與生态環境保衛戰,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

2019年,陳濤開始擔任東營港經開區經濟發展局局長。作為一座因油而建、因油而興的老油城,東營是石油煉化“重地”,石油煉化産能約為7000萬噸,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但部分企業一度處于價值鍊中低端,因此石化産業轉型、向中高端拓展,是東營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号工程”。按照山東省“化工項目全部進區入園”的要求,東營全市形成了7個化工園區,其中3個都在東營港,東營港成為“一号工程”的主戰場。

“綠色發展的壓力特别大,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減油增化’,怎麼才能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産品附加值,延伸産業鍊,把每一滴原油都‘吃幹榨盡’?”陳濤回憶,園區摸索出一系列“吃幹榨盡”經驗,“比如‘隔牆供應’,A的産品是B的原料,那麼規劃時就讓他們做鄰居,管道互通,形成上下遊原料互供關系”。

東營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東營綠色發展黃河入海處)2

魯北高端石化産業基地核心區——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夜景。 陳仕钊 攝

“我們跟幾家鄰居現在就是‘隔牆供應’”,天弘化學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單明修說。天弘化學生産的丙烯,是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的基本原料,通過管道輸送到隔壁企業,生産出丙烯腈裝置和副産品氫氰酸。其中的丙烯腈再輸送到隔壁的隔壁,可以用來生産有機玻璃、高吸水樹脂等;氫氰酸本來是一種劇毒副産品,不允許運輸,也不能儲存,過去都是燃燒掉,但卻是治療高血脂藥物阿托伐他汀鈣的原材料。園區一家企業看中了氫氰酸潛力,建起了國内阿托伐他汀鈣産能最大的生産線。

“連氫氰酸這樣的‘廢料’都充分利用起來”,陳濤說,企業之間隔牆供應、梯次發展,帶來了産業發展質量的持續優化,園區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實現了翻番。目前,丙烯産業集群總産值442億元,預計到“十四五”末将突破千億元。

東營市工信局四級調研員許建洲表示,石化産業“減油增化”、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轉型,是東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一役。除了丙烯,全市還聚力打造了乙烯、PX、純苯、碳四等4條細分産業鍊。去年化工行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煉油,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第一動力。

東營不僅是石油煉化“重地”,還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石油裝備制造基地。東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石油裝備産業也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拓展,不少企業走出了國門,“把工廠建到迪拜去,産品和服務覆蓋到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東營有4家企業上榜,其中3家都是石油裝備企業”。

主營非常規油氣專用管一站式服務的永利精工石油裝備公司,就是上榜的3家“小巨人”之一。“我們還研發了一種特殊螺紋,它具有連接強度高、氣密性強的特點,是深井作業的一把好手。”副總經理李國棟說。正是憑借小螺紋裡的大玄機,公司成為全國石油套管接箍行業中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企業,目前國際訂單已經排到2023年1月。

新興産業湧現更多“隐形冠軍”

前不久,東營港經開區投資促進局局長何寶民拒絕了一家企業入園,“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很可惜”,他說,該企業規模、産值、業内影響力、發展前景等指标都很優秀,但有一個突出缺點:能耗高,“我們反複斟酌、判斷,能耗還能不能降下來?最後的結論是‘不能’,所以隻能拒絕他們進區入園”。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何寶民一直負責招商引資,“原來注重的是規模、産值。現在環保第一,首先看能耗、看科技含量,能耗高的一票否決。所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更會得到我們的青睐”。

國家級“小巨人”、山東道合藥業有限公司就是何寶民花費心思“挖”來的企業。公司負責人馮華華回憶,在一次蘇州舉行的招商推薦會上,他們認識了東營港經開區的領導。“沒想到,從蘇州回來沒幾天,他們就找上門來了,很有誠意,從土地到融資政策,各方面條件都很優惠,所以2018年我們就遷到了這裡”。

“不能國際油價一波動,東營經濟就咳嗽”,許建洲說,2012年以來,東營瞄準新興産業這個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器”,着重培養石油以外的經濟動力,實施了一大批新興産業項目。目前,全市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較2012年增加22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2012年增加5倍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成長,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以新材料産業為例,已經連續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去年增長了43%。

東營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東營綠色發展黃河入海處)3

東營市利津縣三陽紡織有限公司車間内,細紗自動落紗機器人正在作業。郭永林 攝

山東國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東營新材料産業鍊的“鍊主”企業,公司展台上,幾個透明塑料盒裡裝着細小的顆粒,大一些的顆粒如大米粒般,而小的僅有小米粒的1/20。

“這種小顆粒,是生産多層陶瓷電容器的主要原料”。公司安環部經理李娓說,從航空航天到手機電腦,再到兒童電子玩具,凡是有電路闆的地方,都會有電容器。一部手機,會有一千個左右電容器。由于電容器的體積非常小,對制作電容器的功能陶瓷提出了苛刻要求。

“一層陶瓷,配上一層電極。每一層的厚度,小到一微米以下,也就是千分之一毫米,而一粒灰塵的直徑,也有幾微米”。李娓說,一層層相疊近百次,才能形成一個嬌貴的電容器。如果任何一層出現問題,比如一粒灰塵落在上面,整個電容器就會失效。“電容器原料領域,原來一度被國外壟斷,我們現在追了上來,已經占到了國際市場40%左右的份額。”

山東諾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打破了國外對高吸水樹脂的壟斷。産品檢測實驗室裡,一位工作人員将600ml水,倒在十幾粒高吸水樹脂顆粒中,顆粒快速吸收水分,幾秒鐘後變成膠體狀,微潮,但顆粒下面的桌面依舊幹爽。

“我們現在主要跟日本搶市場”,副總經理武小平說。高吸水樹脂是紙尿褲、衛生巾不可或缺的芯材,“原來日本的産品吸水性能優良,現在我們趕了上來,一克重量的高吸水樹脂可以吸收水分到其重量的60倍,有的型号甚至到300倍”。

每年3億“真金白銀”扶持企業技改

2015年進入山東齊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安環部以來,“90後”王棟聽得最多的就是“技改、升級”,“力度很大,投資很是大手筆,2020年到現在就花了1.89億”。

王棟說,1.89億花到了全廠的儲罐區、裝載區、污水處理系統等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上,“現在100%油品儲罐完成密閉治理”。

作為一座石油城市,東營傳統産業比重偏大。近年來,東營實施數字 賦能增效行動,推動化工、輪胎等重點産業借助工業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由傳統型向智能型轉變。

“我們在證明一個問題,傳統産業不等于落後産業,通過升級改造完全可以成為優勢産業”,許建洲說,從2020年起連續3年,東營每年設立3億元專項資金扶持企業技改,同時面向全國招标智能化服務供應商,還組織企業考察外地的同類企業,别人能行自己為什麼達不到?“效果顯著,有力推動了産業高端化進程、綠色安全發展。以輪胎産業為例,全市子午胎産能達到1.94億條,7家企業入圍2022年度全球輪胎75強”。

山東金宇輪胎有限公司是2022年度全球輪胎75強之一,2018年至今,其技改投入已累計達到了2.5億元,“還沒有改到位,未來幾年預計還要投入2億多”。總經理助理陸勝英說,該企業1995年建廠,生産設備運行了20多年,陸續進入淘汰期,但設備更換投資太大,一套自動化鋼絲圈加機械臂系統就需要600多萬元,他們還沒有作出決策,輪胎就被列入“兩高”(高污染高耗能)行業,“政策倒逼你必須轉型升級。”

三年多來,該企業全面更新了軟硬件設備,現在輪胎研發試産、量産監測、生産制造、倉儲物流、技術品質等環節,均由智能化信息系統聯控管理;碳排放總量減少30%以上。“因為不能停産,所以技改難度很大,但是進展一點都不慢,為什麼呢?因為有積極性。” 陸勝英說,“效果立竿見影,升級數字化車間後,生産及後勤用工人數縮減200人以上,生産效率提升10%以上,用工成本年降低2000萬元以上。而且政策扶持力度很大,政府‘真金白銀’砸下來,2020年給了500多萬補貼,2021年又給了100多萬”。

東營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東營綠色發展黃河入海處)4

山東中車電機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内,工人正在生産風力發電機定子。周廣學 攝

技改後,建廠50餘年的山東墾利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獲評東營市“數字化車間試點示範”,廠區裡處處可見各類智能監測裝置和回收裝置。“原來巡檢系統老舊、功能單一,難以監管,巡檢質量和效率差。現在設備漏檢率降為0,巡檢質量提高了一倍。”總工程師王學東說,新員工入職培訓也由原來的3年,縮短至6個月-1年。特别是2020年疫情發生後,數字化車間機器換人,避免了工人紮堆,成為疫情期間複工複産的一大優勢。

曾經“北大荒”,如今“生态城”

由于成陸時間短,土地鹽堿、植被少,曾幾何時,東營被稱為山東的“北大荒”,生态環境極其脆弱。如今的黃河三角洲,綠意盎然,碧波蕩漾,得益于東營人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執着堅守。

康兆河是東營環保系統的老人,今年臘月二十三,調任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生态環境分局局長。來之前,他還有點擔心,東營港畢竟是化工企業紮推的地方。不過上任後他發現,企業的環保治理水平高于他的預期,有的企業還研發了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吃”進二氧化碳驅出石油。

在東營市港城熱力有限公司的廠區裡,成排高聳的柱狀罐體和管道交叉連接,不時傳出“撲哧撲哧”的聲音。“這是我國首套二氧化碳捕集裝置,變壓吸附過程中排出低純度氣體會發出響聲。”港城熱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健說,該企業負責園區集中供熱,如何減少供熱過程中的碳排放是必須解決的難題。2019年,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開發的項目終于有了進展,通過加壓、冷卻、脫硫、吸附提純等工藝,可以從鍋爐煙氣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同步制作氮。二氧化碳主要供給勝利油田用于二次采油,氮氣則供應給園區内其他企業作為原材料。在滿負荷運行情況下,目前二氧化碳的捕集能力達到10萬噸/年。

“傳統采油技術一般都是用水驅油”,康兆河說,石油開采過程中,原油靠地層與地面的壓力差噴湧而出,然而原油在噴出的時候壓力就完全被釋放了,可此時地下還有大量原油沒有開采,因此還需要二次采油甚至三次采油。

東營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東營綠色發展黃河入海處)5

東營港海科港務智慧碼頭。陳仕钊 攝

沒有了足夠的壓力,二次采油就需要驅油,最常用的技術是向地層中注入水,使地層壓力升高,将原油驅替到附近的油井裡。業内測算,用二氧化碳代替水,二氧化碳驅油效率比水驅高40%左右,采油成本比水低20%左右,不僅提高了石油産量,還減少了二氧化碳向空氣中的排放。

成鵬飛也是名“老環保”,1997年進入環保系統工作。他認為,近年來東營市緻力于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協同發展,通過對傳統的石化産業升級改造,同時督導企業實施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環境質量逐年改善。2012年以前,東營每年都有幾十天霧霾天氣;到2021年,連9天都不到。黃河是東營市大部分地區的飲用水源,2012年水質在Ⅲ類左右,而且沿岸的綠化水平較低,河灘還有養殖項目;目前黃河的水質穩定,并在逐漸改善和提升,大部分斷面能達到Ⅱ類标準,黃河入海口生态旅遊區已入選全國5A級景區。

李娓也有同感,“現在環保公示屏很多,甚至居民小區裡都有。為什麼敢公示?因為自信,生态環境确實好多了”。

談到生态環境,東營市委書記楊國強表示,目前,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數量從187種增加到371種,每年幾百萬隻鳥兒在這裡遷徙、越冬、繁殖。作為東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東方白鹳不僅在保護區築巢繁殖,有的還進城“安家落戶”,成為東營生态環境的“代言人”。

【同題問答】

東營港經開區經濟發展局局長 陳濤

新京報:這十年,東營哪方面的變化最大?

陳濤:東營港經開區有7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領域。我們按照綠色低碳、循環高效原則和“五個一體化”理念,高标準建設了園區集中供熱系統,實現能源節約、環境友好、成本節約的三赢,2022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下降5.6%,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占比達到43.2%。東營港是東營市的一個縮影。如果說這十年,我們打了新舊動能轉換攻堅戰與生态環境保衛戰兩場戰役,那麼現在看來,兩場戰役都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新京報記者 王姝

編輯 胡傑 校對 楊許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