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開鑿于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曆史,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藝術的巅峰之作。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雲岡石窟的前世今生,還得從北魏遷都平城說起。
北魏遷都平城
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政權,拉開北朝的序幕。早期的北魏曾定都盛樂(今内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後于公元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至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共在大同建都近百年之久。鮮卑族因此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并統一北方的遊牧民族。
“皇帝即當今如來”
北魏遷都平城後,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的鮮卑人,很快就被佛教文化的魅力所“俘獲”。北魏初期,有一位名叫法果的僧人,在宣揚佛教時主動向皇權靠攏,宣稱“皇帝即當今如來”“我非拜天子,乃禮佛也”。佛教從而獲得了北魏最高統治者的庇佑和扶持,逐步走向興盛,并最終成為了北魏國教。
帝王的象征——昙曜五窟
北魏時期佛教盛行,卻在太武帝時期遭遇了一場空前的滅佛運動,史稱“太武帝滅佛”。直到文成帝即位後,下令恢複了佛法,佛教才再次興盛起來。這時,有一位名叫昙曜的僧人,複佛之後,就産生了使佛教能夠永遠流傳的想法,不緻于因一時的迫害而經像法物蕩然無存,提出了鑿窟雕佛的建議,還迎合皇權把佛像雕成北魏皇帝的模樣,以向世人宣揚“皇帝即如來”的思想。于是,文成帝便下诏“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這就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宏大、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曆經60餘年開鑿而成
在昙曜之後,雲岡石窟的開鑿并沒有停止。從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前後持續修建了60餘年。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龛254個、各類佛教人物造像59000餘尊的雲岡石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