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學說的代表,但他們學說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所以在人性這個問題上,荀子與孟子的主張就有了争鋒相對的結果。
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論“本心”,确立性善論。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在荀子《性惡篇》裡,荀子通過采用問答式行文的方式,對孟子的性善論進行批判,并對其“性惡論”的觀點進行論述,他認為人的本性是,餓了就要吃飽,冷了就要取暖,累了就要休息,凡是人們想要去行善,就是由于人的本性是邪惡的。
孟子說人性善,如果人性本善,就要去除聖明的君王,停止禮法義理的施行;如果人性是邪惡的,就要贊許聖明的君王,崇尚禮法義理的施行。
設置君王,顯明禮義,是因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因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所以一定要等待聖明君王的治理,禮法義理的教化,才能都過着安定太平的生活,使一切言行都能符合善良的标準。
因此,荀子認為改善“人性惡”,最本質的方法即是利用道德和政治的手段去改善,而這也是荀子政治思想的奠基石。
從以上看,雖然他們的觀點看似對立,但是他們的實質都是要求人性趨向善良,隻不過從正面、反面兩個不同角度來發揚和承襲儒學仁德。人性善,人性惡,你怎麼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