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寵辱皆忘方可寵辱不驚是什麼意思

寵辱皆忘方可寵辱不驚是什麼意思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4 08:55:10

“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都是廣為人知的成語,然而查字典的話會發現兩個成語意思完全相反。那麼面對榮辱究竟是不驚還是要驚,自古以來人們似乎從未對這兩個意思相反的成語産生過疑問,“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都能接受,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如果究其内涵,“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兩者并不相悖,甚至可以說“寵辱不驚”是“寵辱若驚”的發展和演化而來。

寵辱若驚則來自于春秋時候老子的《道德經》第13章“寵辱若驚,貴在大患若身。”“寵辱若驚”意思無論是受到寵愛還是侮辱都感到心驚不安,老子甚至說要像對待自己身家性命一樣對待寵辱。寵辱不驚出自典故:《新唐書·盧承慶傳》:“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菜根譚》也有一副為人叫絕的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而震爍千古的名篇《嶽陽樓記》“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成語意思很直白,無論是受到寵愛還是受到侮辱,都不感到驚懼,泰然處之。“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一個不在意榮辱,一個要像對待性命一樣對待榮辱,光從表面意思看,确實是完全相反。那麼跳出字面意思來看什麼是“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

寵辱皆忘方可寵辱不驚是什麼意思(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1

什麼是寵辱若驚。老子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寵為下,一直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得寵反而是卑下的,得寵不應該是光榮的嗎?寵為下的寵如果将之理解為受寵的人,就明白貫通了。被寵者是下位者,無論得寵和失寵都是來自上位者的施與,上位者掌握着下位者命運的起伏。而上位者給予得寵和辱的時候,就意味着我們的命運将開始起伏改變,随之而來的不确定的變數增多,對待不确定的變數時候,隻有小心謹慎,才能防範風險。

試想下,寵辱臨身,真有人内心能毫無波瀾嗎?受到贊美會得意忘形,會驕傲,會翹尾巴,會被沖昏頭腦。受到侮辱會憤怒,會沖動,會絕望。這幾乎是人本能的反應,但都可能帶來不利的後果。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通過講“寵辱若驚”告誡人們無論順境逆境,都要謹慎小心對待,順境的時候可能大禍可能已經潛伏了,而逆境時候可能正是翻身之機。這是一種正确和積極的處事方法,體現着古人處事的智慧。

寵辱若驚還隻是提醒面對順境逆境要謹慎小心的處事方法上,是長者諄諄告誡人生的智慧。而寵辱不驚,是以平常心面對順境和逆境的心性修養上,是個人精神境界的自我升華。

寵辱不驚地表現出一種超脫事外,灑脫淡然的氣度。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轼看來,榮辱算什麼,即便隻有竹杖芒鞋又有什麼關系呢,照樣能在雨中舒徐行步。幾番遭遇政治上的起伏,接連遭貶并沒有打倒他。“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傳達出了他的一種笑傲人生、超凡脫俗的人生态度。

寵辱皆忘方可寵辱不驚是什麼意思(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2

寵辱不驚也是面對挫折和無奈的一種解脫和寬慰。“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隻消閑處遇平生。”這是辛棄疾罷官之後的自我寬慰,人生在世,身不由己,無能為力,不遂心願的事太多,看淡榮辱得失,在平淡生活中積極有為,同樣可以尋得其中滋味。“何須更問浮生事,隻此浮生是夢中。”中國佛教的禅宗同樣提倡人們以從容、寵辱不驚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人生,把心态擺正,淡定一些,看透一些,便能明悟。

寵辱皆忘方可寵辱不驚是什麼意思(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3

寵辱不驚更是一個人堅守本性,心性成熟的體現。範仲淹面對逆境發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寵辱不驚的情懷體現了他可貴而超脫的精神境界,也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這對因一字之差,表面意思完全相反的成語能并行于世,且都能被人們接受,不得不說中華文化實在是博大精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