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是山裡人家清寒生活的記錄,也是面食的靈魂
(臊子面,網絡圖片)
前幾前,成都的老朋友發來一篇專講錦城老味道與風俗的文章,其中自然寫到了擔擔面。擔擔面,上海食客并不陌生,凡去川菜館大宴小酌,收尾時往往來一小碗擔擔面。擔擔面價廉物美,回味悠長,無論哪個階層都喜歡。
這篇文章寫得很細,這裡幹脆抄一段:“擔擔面”的挑子,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擔子的一頭下面是一個木櫃,有三個抽屜,上面第一個裝面條、抄手皮子,中間一個裝碗,下面一個裝各種調料的缸缽。櫃子面子比櫃子寬大,成了一張小方桌面,桌面上豎起一個“門”字形框架,系着扁擔一頭,橫梁上挂着筷籠子、撈漓子以及夜晚的油壺子。擔子的另一頭,也分三格,最上面的桌面中間有一個大孔,一個銅制的鼎鍋放在一個小岚炭爐子上,占據了第一格;第二格是一個小風箱;第三格放岚炭。前面一頭,外邊還挂有一個水桶,裝着清水,用于洗碗等用途。銅鼎鍋從中間隔斷,一邊裝煮面的面湯,一邊炖蹄膀、豬骨,準備面中和抄手摻入的高湯。賣面者用扁擔挑起擔子,晃晃悠悠、顫顫巍巍的沿街遊走,還邊走邊叫:“擔擔面,擔擔面……”
遇到街邊的店鋪中有人要吃面,公館裡的小姐、少爺想臨時打尖,路過的行人要充饑,一聲招呼,賣面者馬上放下擔子,兌好佐料,呼啦呼啦地拉動風箱,丢下面條。須臾之間,一碗面條就端給食客。
(臊子的做法也許不難,但需要耐心。網絡圖片)
說是最簡陋的平民食品,做工卻絲毫不馬虎。定碗調料有熟油辣子、四川冬菜或芽菜末、花椒面、醬油、甜紅醬油、芝麻醬、蒜泥、味之素、酥黃豆或芝麻、花生碎、化豬油、香醋,加上少許高湯。面熟了,再丢幾莖綠色豌豆尖,撈起入碗。面上舀一瓢“脆臊”,撒一撮蔥花,成了一碗美味的面條。
“脆臊”是什麼東東?上海吃貨不一定知道。文章裡這樣寫道:
“脆臊”的制作也很講究。豬腿肉剁成肉末,在油鍋裡煵幹,加料酒去腥,加鹽、胡椒粉、味精調味,最後加甜面醬炒香。臊子呈現誘人的茶色,肉香味撲鼻,而且顆顆酥脆。一番精心操作,面條滑爽,面臊酥香,味道鹹鮮微酸辣,芽菜香味濃郁,成了成都美食的重要一員。
(臊子做成了,可以存放很長時間。網絡圖片)
“煵”這個字大概是四川方言,也許就是文火烘焙的意思,類似上海方言中的“焊”或“焓”。今天,在上海的川菜館裡吃不到臊子了,擔擔面上面當然也可能給你加臊子了。
不過我告訴你,如果真要領略臊子的滋味,可以去陝西或甘肅,岐山臊子面和隴東臊子面都值得一嘗,但疫情期間不便遠遊,那麼可以先去黔香閣。
黔香閣以貴州菜立身揚名,何以有擔擔面的點睛之筆——臊子呢?雲貴川在地理上屬于一個朋友圈,人文相親,風俗相近,飲食習慣多有互通之處,臊子也許就是一個證明,當然,貴州飲食中的臊子,是擔擔面之外的另一種呈現。
(在黔香閣可以吃到正宗的貴州風味)
據黔香閣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建忠先生介紹,自古以來,貴州這個地方比起“天府之國”的四川來,物産和供應要匮乏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艱苦更多,一般農民,一年隻殺一次豬,卻要擔當一年四季脂肪與蛋白質的基本供應。殺了一頭黑毛豬,除了全家老少打一次牙祭,接下來就要想方設法做成香腸、血腸、鹹肉、風肉、火腿等等,挂在廚房裡,每天煙熏火燎,邊發酵邊殺菌,也因此,貴州的腌制品别有一番風味,而且可以吃一整年。
講究一點的人家也會做一些臊子,選豬脊背上的一塊肥瘦相間的肉,細細切成肥瘦兼顧的長方形肉丁,在油鍋裡炸去水分,然後撈起瀝油,加鹽、醬、醋、酒、花椒、香料等,慢慢焙透,冷卻後存入陶罐,用棉紙封死,存放一年不壞。平時家裡來了客人,招待吃面條,女主人從陶罐裡取出一些撒在面條上,算是開葷了。
(黔香閣裡的冷菜,食材簡單,加了臊子後微辣微酸,下酒最妙)
脆臊外脆裡酥,有濃郁的肉香和醬香,特别是牙齒擠壓油脂時,仿佛能聽到吱吱的聲響,類似豬油渣的芬芳迅速升起,喚醒我們兒時的記憶。
還有一種軟臊,與脆臊做法稍有差異,焙幹後加料稍多,口感更加酥軟,味道更濃,也是很好吃的。你說它們是豬油渣的2.0版也沒錯。
在黔香閣,脆臊軟臊可以做成好幾道貴州菜,比如軟臊素粉。他家的石鍋菜豆軟臊燴飯(菜單中寫作軟哨)和貴州石鍋怪噜炒飯就是兩款農家古早味,好吃極了。
(加了雲南松茸的貴州石鍋怪噜燴飯,怪魯,有大雜燴的意思)
在中國飲食史上,臊子的曆史相當悠久。據研究與祭祀有關,有了一點肉食,先敬鬼神,再敬祖宗,最後大家分而食之,為避免肉食腐敗變質,就得想辦法逼走水分,提升風味,延長自然環境條件下的存放時間。臊子的發明,緣于短缺經濟。
臊子是山裡人家清寒生活的記錄,也是面食的靈魂。上海老飯店裡的八寶辣醬出鍋前如果加一把脆臊進去,也許會更好吃。本幫的開洋蔥油拌如果加點脆臊試試,可能也會有意外的驚喜。
(李老闆送我一罐脆臊,噴香,又脆又酥,我用一隻精美的日本粉彩小方碟子來襯托它)
沈嘉祿,《新民周刊》主筆、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作品曾獲1990年《萌芽》文學獎,1994年《廣州文藝》獎,1996年《山花》獎,1991年、1996年《上海文學》文學獎。2004年出版《時尚老家具》和《尋找老家具》,展現經典老家具的不朽魅力,引領讀者在古典與時尚之間穿梭往返,開啟了西洋老家具的文化鑒賞之窗,成為那個時代喜歡西洋老家具人們的必讀之書。他也愛好收藏,玩陶瓷與家具,但他更願意被人當做一位美食家,以一名上海老饕自居。
沈嘉祿繪畫作品
沈嘉祿繪畫作品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圖文均由作者提供
特别鳴謝老有上海味道公微号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