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月5日,是第35個國際志願者日。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随着志願服務精神越來越深入人心,以志願者身份參與各類志願服務的人也越來越多。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市在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上海志願者網”實名認證注冊的志願者已達478萬人。
在各式各樣為社會帶來愛與溫暖的志願活動中,有一個群體——服刑人員,卻似乎因為過于“邊緣”而被忽略了。殊不知,他們其實非常需要社會正能量的影響。
有這樣一位志願者,當她得知有這樣一個需要幫助的群體後,就開始了自己長達十年的“志願服務”。這位志願者就是夢曉。從2010年12月首次踏入上海市提籃橋監獄,參與教育節目“心橋訪談”的錄制,到後來每年都會走入大牆,将自己對于生活的理解分享給大牆内的特殊人群。歡笑、悲傷、感動、唏噓,夢曉相信真誠和感動,可以助人心懷正念……
(夢曉協助參與監獄對服刑人員開展的教育改造活動 照片由提籃橋監獄提供)
01|收到邀請後“特别難過”
愛聽廣播的人對夢曉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她是上海東方廣播電台節目《相伴到黎明》中那個自帶辨識度的聲音,也是《禁毒先鋒》等衆多節目中滿懷公益之心的主持人。而對于提籃橋監獄的服刑人員而言,夢曉是一位如她自己所說的“執着的敲門人”,那個如他們的母親、妻子、姐妹一般,“在門外守候和等待的人”。
關于夢曉和提籃橋監獄的“緣分”要從多年前說起。
提籃橋監獄為教育改造服刑人員采取了多種方法,其中電視節目“心橋訪談”就是提籃橋監獄教育改造的代表性欄目。“心橋訪談”通過網羅改造生活、回歸社會、親子關系等熱點話題,制作訪談内容,讓服刑人員有直觀的理解。此外,節目還聯動社會優質資源,邀請社會知名人士來到大牆内與服刑人員面對面。作為獄内電視節目,“心橋訪談”始終以教育改造為目的,在拓寬服刑人員信息渠道的同時,更好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态,有效引導他們探尋人生中的真善美,培養積極的改造心态,為回歸社會做好準備。
大約十年前的某個下午,夢曉收到了一封來自提籃橋監獄的信件。信中内容開門見山,時任提籃橋監獄教育科副科長、心理健康指導室主任陳偉民警官誠摯地邀請夢曉來到大牆之内為服刑人員講一次關于人際溝通主題的課。
“那個下午讓我心裡特别地難過。我原以為我沒有忽略在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裡生活的人,但在那個下午,我發現有這樣一個群體我沒有關注到。”回憶往事,夢曉這樣形容自己收到信時的心情。很快地,陳警官的邀約得到了夢曉的積極回應。
2010年12月3日,夢曉首次作客提籃橋監獄的“心橋訪談”節目,以一個女性的身份、一個傳媒人的角度,與服刑人員共話生活的點滴,分享了許多親曆的事例,勉勵大家要學會珍惜,學會換位體驗,生活不易,在哪都要愛自己。節目播出後,在獄内引起強烈反響,服刑人員都津津樂道于夢曉精彩動人的講述,紛紛表示感同身受,并将學有所用。
02|既解心結又“潑冷水”
在随後的數年中,夢曉始終心系大牆内的特殊群體,每年都會參與“心橋訪談”欄目以及獄内的其他相關教育活動。擁有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資質的夢曉幫助越來越多的服刑人員漸漸學會解開日常的郁結,梳理不安的情緒。
在很多人看來,每一期“心橋訪談”都是情緒的抒發,每位參與者都卸下自己的保護色,打開各自心底不盡相同的初心和憧憬,獲得内心的成長和提升。
在2011年的那期“心橋訪談”中,服刑人員董某告訴夢曉,他與監區裡的很多服刑人員都會在收看節目的過程中,拿出筆記錄那些觸及内心的言語和從中獲得的感悟,并通過書信轉述給家人聽,家人們在回信中也流露出了滿滿的感動。
此外,不少服刑人員表示,與夢曉“零距離”的溝通和交流為他們照亮了前路,暢談的諸多話題也給予了他們不少啟發。
同樣地,夢曉也會給服刑人員們“潑冷水”。
“當你們從這裡出去的時候,你們就是社會人了,請不要去指望這個社會無條件給你們很多溫暖的擁抱。”“回歸後,如果遇到社會不認同你們,那是正常的,有認同那是意外之喜,那時要告訴自己懂得感恩。”……對于夢曉給與的“打擊”,服刑人員吳某卻很“拎得清”,他說,“這樣的‘冷水’,其實更多的是激勵”。看似嚴厲的話語其實自帶溫情的濾鏡,鼓勵着服刑人員,尤其是即将刑滿釋放者要正視人情冷暖,學會擁抱自己,學會抵禦寒風。
民警們則發現,服刑人員在節目中的收獲潛移默化地體現在了日常言行上,對培養健康的改造心态,改善獄内人際關系大有裨益。民警們更樂于見到,由此塑造的價值觀能照亮服刑人員回歸社會的道路,用正确的态度參與日後工作和生活,受益終生。
03|“心橋”之路并不一帆風順
夢曉作為志願者支持并參與到大牆内的教育活動之中,是對服刑人員踏實改造的積極加持,也是對新時代監獄教育改造工作新形态拓展的奮勇助力。而監獄方借助社會力量,積極與大牆外的熱心志願者合作,既可拓寬教育工作的視野,也是為建設平安中國這個共同目标而努力。
不過,夢曉的“心橋”之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曾經有一名服刑人員刑滿釋放後,又觸犯了法律,再陷囹圄。夢曉得知後心情很不平靜,她也将這份心情在“心橋訪談”中與服刑人員做了分享,她自我質疑“所做的是不是有效果”,自我反省“自己哪裡做得不好”,自我探讨“所做的努力是不是隔靴搔癢,并未到達服刑者的内心”……盡管如此,夢曉還是堅持着自己的初心,堅持以這種特殊的方式陪伴“學員”。
往後的數年中,許多從提籃橋監獄走出去的人都會通過信件、微博、電台電話等方式告訴她:“夢曉老師,我出來了,我會記住你說的話,出來了就不會再進去,我要做一個好人。”每想起這些回饋,夢曉就更堅定走下去的決心。
曾有人問過夢曉,到底為什麼要為“這些人”付出精力和時間,從中能得到什麼?
夢曉在“心橋訪談”中将自己的答案告訴了大家:“這個世界的安甯關乎每個人,你們也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與其說我牽挂你們,不如說我所牽挂的是我愛的這個世界,我希望當我老了,萬一摔倒了,别人不會覺得我是個訛人的老太太;我的孩子可以不用顧慮地去攙扶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學會愛人,才是大人。學會愛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對你溫柔以待。”
04|“我特别願意他忘記我”
在這些年參與監獄的教育改造活動時,夢曉不僅發揮着傳媒人和心理咨詢師的光輝,還一直關注着司法政策以及監獄工作的發展,結合實際給服刑人員帶去最接地氣的鼓勵。比如,她關注着國家的司法改革,包括減刑政策的調整和改造格局的演變,她會務實地鼓勵大家“先做好改造日常中應該努力的事,将減刑申請交給警官,務必将每一天交給自己。”當談到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的五大改造時,她告訴服刑人員,“一個人要有一顆家國心,對家國要有概念,對法律法規要有了解,對小我和大我也要認知。再往細裡說,就是在這些的基礎上,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十年悠悠時光,協助監獄提升教育改造質量,幫扶服刑人員的初心,一直都在。
夢曉自己也感慨良多,她猶記得2019年9月,一位提籃橋的服刑人員在刑釋後寫信給她:“夢曉,在你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離開提籃橋了,我會把在這裡的所有回憶,包括你,全部忘記,因為我要開始新的生活了。”
“我特别願意他忘記,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嶄新的他,隻要曾經的相伴能夠給他往後努力生活的力量,這才是我的收獲,這才是最重要的。”夢曉動情地說。而這或許也是許多社會志願者們走入大牆默默奉獻的初心。
法治報記者徐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