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幹貨,有需要的可以收藏關注,共同學習!任何文章都有作者的局限性,拿走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即可,無需盲從。
王羲之《蘭亭序》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因為它所承載的技法豐富, 後世的許多書法大家諸如楊凝式、顔真卿、米芾等都從中取得了各自所需的技法并加以強化,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深入研究《蘭亭序》,我們發現其有三大特征:
一是筆畫的跳蕩;
二是線條的多變;
三是曲線 (S形線) 多, 直線少。
《蘭亭序》的形式構成包括線方向、線長度、線位置、線形狀、線質感、線節律、排疊、基本形、部件搭配、重心線、字距、行距、行軸線、整行邊廓線等。
#1
線方向
▼
線方向 (簡稱“線向”)。書法中的漢字實際上就是由不同方向的線組成的,線向也就是書法形式、書法造型中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任何一根線,都有一定的方向性。
仰橫是指“)”形狀的橫,如圖四“左”的上橫,圖五“懷”的右上橫,圖六“於”的左橫,圖七“未”的兩個橫等;
俯橫是指“(”形狀的橫。如圖八“年”的第三橫,圖九“清”的第三橫,圖十“無”的第三橫,圖十一“所”的上橫等。
(二) 縱線
縱線即豎線,也隻有三種,就是直線、向線、背線。
直線同平橫一樣是視覺上的直線。如圖十二“帶”的中豎,圖十三“逰”的中豎,圖十四“随”的左豎,圖十五“修”的中豎。
向線是指“()”形狀的線。如圖十六“情”的“月”旁,圖十七“和”的“口”旁,圖十八“類”的“頁”旁,圖十九“猶”的“酋”字。
背線是指“)(”形狀的線。如圖二十、圖二十一“見”旁、圖二十二“門”旁、圖二十三。
(三) 斜線
斜的筆畫在書法的筆畫中是最多的。除了橫豎以外,點、撇、捺、挑、鈎都是屬于斜線。
斜線起到平衡的作用。比如寫一個米字,當斜線在45度的時候,相對于橫豎這兩極矛盾它是處于不偏不倚的(如圖二十四);如果小于45度,現在就是橫勢強(如圖二十五);如果大于45度,它就是縱勢強(如圖二十六)。
這樣就容易判斷出哪些字是縱勢強(如圖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哪些字是橫勢強(如圖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
落實到書法上,線向分析要解決的就是筆勢問題。這個角度,對于詳細了解王羲之書法有一定裨益。當然,“随手派”不以為然,認為從來都是随手一寫就OK,那就不需要閱讀了。
#2
線長度
▼
這也是書法造型最基本的形式要素之一。線度實際上決定于用筆的起止點,每一根線條的長短,是由它的起止點來決定的。最外圍的這些起止點連接起來的那個造型,就叫做一個字的基本形。臨帖寫得像不像,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形抓得準不準。
(筆者有一個臨摹的小竅門,就是在臨摹之後,把帖和臨摹的作品倒置過來觀察,一根線條一根線條地比較,因為倒過來看,排除了受字的影響,看到的全是線條,就能觀察到平時不注意的地方,就會知道臨摹得到不到位。)
每個字的基本形是不一樣的,即使是一個“之”字,《蘭亭序》中的寫法也不相同。
(一) 部件搭配
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組合而成的合體字,其部件在搭配上有多種情況,包括左右均正、左右均斜、左正右斜、左斜右正四大類。
左右均正,字形近楷,如“褉”;
左右均斜,又分斜向内、斜向外、均向左斜和均向右斜四種, 如“視”、“契”上半部、“類”、“諸”;
左正右斜和左斜右正又有斜的部分向内和向外的不同,如“引”、“觞”、“俯”、“故”。
(二) 重心線
重心線反映的是一個字的重心或者說是字勢走向的線,有垂直線、斜直線、錯位線三種。
垂直線的字,形态端莊,如“事”;
斜直線的字,形态傾側,如“至”;
錯位線的字,形态跌宕,如“齊”。
落實到書法上,線向分析要解決的就是筆勢問題。今天繼續,一起來看看王羲之筆畫線條的位置關系、穿插交接處理。
#3
線位置
▼
線位置是指一個字裡邊不同的筆畫,比如“三”的三個筆畫到底放在什麼位置上。因為三個筆畫的疏密關系不一樣,它就可以導緻上緊下松或者上松下緊。
用穩定式的時候,就寫得勻稱一點,穩定性就強。要想讓它有矛盾,就拉開疏密關系。那到底采取哪一種方式?這與個人審美有關。
寫“三”的時候,像三橫寫得勻稱就屬于常勢,這種疏密方法是很常見的。寫三字成上松下緊的,這個好像有點反常,藝術就是要打破常規。但是也要在一定限度内,超過這個限度就過了。
01/ 字内間距
字内間距是指同向線間的間隔距離關系,同向線間的間隔距離關系,也可以稱之為排疊,線與線之間是等距的(是視覺上的等距,不是數學上的等距), 給人的感覺就是穩定的,容易導緻安靜,安定;
不等距就是有疏密,有變化,就容易導緻動,有動感。
02/ 交接穿插
交接穿插是指異向線的關系。兩個連接的筆畫,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看分割。它到底是怎麼一種分割?是中分還是偏分?
中分也就是在中間的位置,偏就是偏上偏下,偏左偏右。中就是穩定式,偏就是變化式,這都跟疏密,動靜有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