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寶三年,32歲的詩聖杜甫遇到了43歲的詩仙李白。
兩人一見如故,自此結為了至交好友,在李白的邀請下,杜甫與其一起開始了一段浪漫的旅程。
此時的杜甫心中懷抱着一展宏圖的偉大抱負,而李白則從長安被賜金放還,兩人的心境截然不同,但卻還是攜手共行,以至于後來兩人分别之後,杜甫還常常會想念這位帶着他尋仙人的好友。
兩人遊曆了梁、宋等地之後,杜甫覺得大好的前途不能浪費在虛無缥缈的事情之上,便與李白告别。
可是第二年,杜甫實在是太思念李白了,當他聽聞李白在齊魯時,便立即前去與李白相見,兩人飲酒賦詩,李白還不忘繼續和杜甫探讨煉丹求仙的事情。
看着李白如此,杜甫依然明白,這位老大哥是不會再想着當官了,想想也是,連在皇帝身邊當個禦用文人都不願意的李白,又何嘗還會想着被繁雜的官務纏身?
既然如此,道不同的兩人自然要面臨第二次分别,分别之時,兩人依依不舍,此情此景,杜甫感觸頗深,提筆為李白寫下了一首詩:
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既然杜甫都真情流露了,李白也不能藏着掖着,他提筆亦寫了一首詩: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自此之後,李白和杜甫兩個人再也沒有相見,隻是讓杜甫沒有想到的是,他選擇要走的路實在是太艱難,以至于根本無法寫出李白筆下的浪漫詩詞。
好在,杜甫開創了自己的風格,成為了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而我們本次要說的就是他一首最為著名的諷刺詩,後兩句經常被引用,文化不高的話,還會認為是一種誇贊。
安史之亂中的杜甫與李白分别兩年之後,唐玄宗向天下文人發出了昭告,隻要覺得自身有兩把刷子,便能直接到長安應試,一旦被選上便能直接入朝為官。
杜甫覺得這是好事,便立即動身同其他文人一起前往長安,可是他沒有想到,他們這群人都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為了向唐玄宗展示“野無遺賢”的假象,權相李林甫暗中操縱,使得這批士子全部落榜。
杜甫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參加考試了,屢次的失敗讓他覺得應試無門,不得已隻好走權貴推薦的路子,隻是當時的朝廷已經黑暗之極,他的理想和報複終究是一場幻夢。
杜甫在長安客居了十年,最終換來的是窮困潦倒,天寶十四年,杜甫終于迎來了朝廷的任命,可僅僅隻是一個河西尉的小官。
不過杜甫并沒有接受,因為他覺得,這種任命是對他才華的侮辱,看着杜甫如此強硬的态度,朝廷便将他改任為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隻不過這還是一個無用的官職。
杜甫妥協了,畢竟他還有一個家庭要養,而此時他也已經四十四歲,杜甫終究輸給了現實,這一年,他回家省親,可是剛進門就聽到了妻子的哭泣,原來他的小兒子活生生給餓死了。
杜甫心痛不已,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戚,又是多少人能了解?
可是讓杜甫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埋葬了兒子時,安史之亂爆發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杜甫見識了戰争的殘酷,可又激起了他滿腔的抱負,當他聽聞唐肅宗繼位的消息之後,立即隻身北上,可是結果卻被叛軍俘虜。
當杜甫被押到長安之後,由于官職太小,叛軍并沒有囚禁他,這不失是一件幸運之事。
杜甫寫下千古名篇戰争最能考驗人性,杜甫面對危局,雖然食不果腹,但他依然想着要為朝廷效力,可最終朝廷辜負了他一腔熱血。
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了,杜甫也已經垂垂老矣,強極一時的唐王朝,也走向了下坡路,朝廷的昏暗依然沒有徹底改觀,被唐肅宗短暫重用之後,杜甫終究還是被貶出了長安。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沖擊很大,也為天下武将立起了一個壞的榜樣,各地武将紛紛叛亂,讓朝廷苦不堪言。
公元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出兵襲擊了東川節度使李奂,自稱為梁王,朝廷便派了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将花敬定前去平叛。
花敬定這人還是有點能力的,他在短時間内便平定了這次叛亂,段子璋也被其誅殺,或許正是由于過程太過順利,讓花敬定居功自傲,甚至縱兵搶掠百姓,有那麼一次,他看到一位婦人手帶金钏,便命人将婦人手腕砍斷搶走,如此惡劣行徑和段子璋又有何區别?
除此之外,花敬定還目無朝廷禮節,私用天子才能用的音樂,一直關注着國家大事的杜甫,對花敬定十分反感,為了讓他幡然醒悟,他提筆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贈花卿》,詩曰: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贊美之下的諷刺這首詩理解起來并不難,甚至中學生也能很快明白其字面意思,尤其是後兩句,更是經常被人引用,隻是肚子裡墨水不夠的話,會想當然的以為這是一種誇贊,其實根本不是。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花敬定家中悠揚的天子樂曲,讓不明就裡的人,也覺得這是在描寫音樂的美,後兩句則是對這種音樂之聲的升華,進一步說,花敬定家中的音樂應該隻存在于天上,人間的人又怎麼能聽到?
單單從字面來看,采用的虛實結合的手法,将音樂的美妙襯托到了極緻。
可是我們結合杜甫寫這首詩的背景,就會明白這首詩是一語雙關,不單單是為了贊美,真實的目的是為了諷刺花敬定的目無禮制。
天上,實際上也能指代天子所居住的皇宮,而人間,自然指的是皇宮之外,所以這首詩我們便能這樣理解:
皇宮才能用到了的音樂确實很美,但它隻應該存在在皇宮之中,而身處皇宮之外的我們,自然是不能聽的,而如今花敬定的府中卻“日紛紛“,這明顯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杜甫的這首詩可謂是柔中帶剛,期望花敬定能幡然醒悟,隻不過花敬定隻是一介武夫,可并未能理解杜甫的深意,依然我行我素,最終死在了叛軍手中。
大曆五年,58歲的杜甫在一條小船上去世了,他心有不甘,但又無可奈何,遠離了世間的痛楚,他終于能與老大哥李白在地下團聚……
參考文獻:《舊唐書》等。
(圖網,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