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女兒見了人就往後躲,也不愛說話,這可怎麼辦!”
A女士的女兒彤彤8歲,談起孩子A女士滿臉擔憂,她說不論怎麼鼓勵孩子多說些話,女兒彤彤都隻會小聲地說,隻有在家裡才會話多一些。
“我是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遇見同學也不愛打招呼,見了人也不問好……就是喊個叔叔阿姨都行,真不知道這孩子咋想的!”
今天我們借A女士女兒彤彤的故事來談談,孩子不愛說話,爸媽該怎麼辦?
想孩子多說話,先讓ta感到安全
如果我們隻把“孩子少說話”看成問題,孩子一定感受得到父母目光中的批判和不接受,這會讓孩子更傾向于拒絕。
我們可以假想一下,在我們是孩子時,大人說“快點,叫叔叔阿姨好”,我們的内心會有怎樣的感受?
我猜你很可能會感受到不被尊重,甚至有點生氣,因為你希望感受到自己作主,不想被控制。
于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孩子很少配合我們的“指揮”。
孩子就會本能地拒絕和退讓,而這種表現很可能是孩子在拒絕父母過度的掌控,未必意味着孩子不會表達。
如果我們期待的是孩子能夠更多地自由表達,那麼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安全的語言環境。
如果我們能身體力行地讓沉默寡言的孩子感受到“孩子,如果你想說話,你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說和說什麼”,孩子會有怎樣的感覺呢?
不安的環境,讓孩子難以表達
跟A女士交談之後了解到,女兒彤彤出生後她和伴侶就離婚了,孩子留在了老家由父母照看,自己盡量每周都會回老家一趟,一直等到彤彤能夠上幼兒園了才接回身邊。
幼兒園老師幾次反映孩子說話很少,她過去隻是覺得女兒比較乖巧。直到在學校組織親子活動,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發言都是繪聲繪色、滔滔不絕,A女士才覺得孩子有點太沉默寡言了。
彤彤經曆了家庭的破裂、親子的分離和離開鄉下的轉學,這些經曆足夠讓一個孩子感到不知所措,這份言語的沉默也許意味着彤彤内心有很多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擔憂、焦慮和難過。
如果我們隻是一味改變孩子“不愛說話”的外在現象,孩子可能感受到被更多的忽視和否定。
對于彤彤來說,讓她能多表達的關鍵在于撫慰她幼小心靈中的過往傷痛。
所以建議A女士首先要停止催促孩子表達,多花一些時間跟孩子坐下來,也許坐下來一起看閱讀繪本和看動畫會讓親子間多一些溝通的機會。
也許A女士可以多跟孩子表達“孩子,你的感受很重要,可以在你想說的時候,慢慢跟媽媽說,媽媽願意聽你講話……”
開放式提問,促進孩子的表達
怎樣能讓孩子多表達呢?
我們做個對比,同樣在動物園裡,你看看兩組家長跟孩子的溝通那組更有助于孩子表達:
第一組
“你還記得去年爸爸媽媽也帶你來過這裡?”
“哎呀,你看這兔子是不是很可愛?”
“你看這猴子蹦來蹦去,是不是很好玩?”
第二組
“寶貝,你比較喜歡什麼動物呢?”
“這小兔子為什麼粘着大兔子?”
“猴子為什麼這麼好動呢?”
第一組所有問題都可以用“是”“對”“嗯”來回答,回答十個問題合起來吐出的字還不及一個問題。
第二組每個提問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孩子想到什麼都可以說,孩子來一次動物園就相當于一次頭腦風暴。
第二種提問的方式,叫開放式提問,會幫助孩子更多地表達。
這裡再舉一些例子:
“今天在學校什麼事情把你逗笑了?”
“如果明天你成了老師,你會幹什麼呢?”
“你一定很傷心,我小時候也曾經遇到過這種問題。能告訴媽媽,你現在怎麼想的嗎?”
“哦?你感覺你和你們老師水火不容?看來你真的有很大的委屈,能說說發生了什麼事嗎?”
你學會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