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文翻譯指南

古文翻譯指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7:55:08

古文翻譯指南?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練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從省略的方式說,有承前省,蒙後省和對話省;從省略的内容說,既可以是主語、謂語、賓語,又可以是介詞、中心詞我們閱讀古書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出來,否則會妨礙對文意的理解這就是"增"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古文翻譯指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文翻譯指南(古文翻譯四法)1

古文翻譯指南

語言是思維的基礎,在學習中理解與記憶都是靠語言來完成,如果語言要形成文字,又有一個從自然語言到文字語言的過程。自然語言可以不受拘束地在特定的環境中,借助于手勢、表情、語氣來傳遞思維。但文字就不同了,必須有确切的詞義和語法,才能準确地傳遞思維。由于語言在發展中出現了變異,古人的自然語言和我們現代的自然語言已相差甚遠,何況和古代自然語言相差很大的古漢語。所以學習古漢語翻譯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弄清正确詞義的原則下,翻譯的準确性還存在一個技術處理問題。簡而言之就是翻譯的基本方法。筆者據自己的經驗,将翻譯方法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介紹于下。

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練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從省略的方式說,有承前省,蒙後省和對話省;從省略的内容說,既可以是主語、謂語、賓語,又可以是介詞、中心詞。我們閱讀古書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出來,否則會妨礙對文意的理解。這就是"增"。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鴻門宴》)

"甚急"的主語"今日之事"在對話中省略了,翻譯時應補充出來,譯作(今天的事情)很緊急。又如:

"将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起義》)

這裡省略"堅"、"銳"的中心詞"甲"和"兵",如果不補出,就成了"被"的是"堅",執的是"銳"。翻譯時需增補,譯作:将軍身披堅實的(盔甲),手執銳利的(兵器)。

在古漢語中,量詞較之臨近的數詞,是一種很不發達的"族類"動量詞,先秦不存在,物量詞也不多見,而現代漢語又是量詞最豐富的一種語言;因此,我們在翻譯古文時,要找出相應的量詞補充進去。如: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赤壁之戰》

翻譯時,需補譯作"兩(個)兒子"。又如:《隆中對》中"由是先生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句中的"三往"就應補出動量詞,譯成:去了三(趟)。

調

古漢語詞序有一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狀語後置,主謂倒置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按照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走失原意。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如: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這個否定句代詞"餘"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欺"的前面,翻譯時把前置賓語"餘"調到"欺"後,按"古之人不欺餘也"的詞序譯作"古人不欺騙我。"又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

這句為了突出定語"好事",将其移置中心詞"少年"之後,調整後譯作:村中有個好事的年輕人,養着一隻蟋蟀。

文言文,尤其是韻文中常有一種"倒文"的語言現象。這種倒文或"語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協韻"。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倒文"這種語言現象,就必須根據内容,颠倒過來,進行翻譯。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就是根據協韻的平仄而倒文的,譯時應調整為: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标準等,均不譯,這就是"留"。如: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将,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廉頗蔺相如列傳》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這兩句中,"趙"、"齊"國名,"廉頗"人名,"上卿"、"河間相"官名,"趙惠文王"帝号,"永和"年号,均為專用名詞,照錄不譯。

一些基本詞彙,如"人"、"手"、"山"、"水"、"牛"、"馬"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當然保留不譯。同樣,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如前例中的"村中"、"好事"就是如此,又如《詩經.伐檀》中"坎坎伐檀兮"的"坎坎",是象聲詞,一般也不翻譯(除極少陳舊、消亡的而外)。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入自己的篇章之中。如《三峽》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漢語經曆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文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隻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如: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蔺相如列傳》)

這裡除了帝号"燕王"和方位詞"上"無需更易而外,其餘都要換用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譯作:我曾經(跟你)在邊境上會見燕王。又如: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進學解》)

這句把單音詞換成相應的雙音詞就行了,譯為:學業的精通由于勤奮,(學業)的荒廢由于嬉戲;德行的成就由于思考,(德行)的敗壞由于随和。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翻譯時必須從音韻入手,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然後再用現代漢語中跟本字詞義相應的詞去替換這個通假字。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

這裡的"蚤"是"早"的通假字,"早"則是本字,應用"早"換掉"蚤"。譯作:明天你不能不(早)來向項王道歉。

另外,使動用法可用動補式。如:"臣活之"譯作"我救活他",又如"陡者級之"譯作"陡峭之處鑿成石級"。"所"字,"者"字結構也可以換成"的"字結構。

最後,必須指出,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互相關聯,交并運用的,不能絕然分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哎!(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同誰在一起呢?

這裡既有"增"。一一如果,"調"一一"誰與"調整為"與誰";又有"留"一一"人"、"誰","換"一一"噫"換作"哎","微"換作"沒有","其"換作"這樣的","吾"換作"我","與"換作"同","歸"換作"在一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