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句話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意是指:泉水幹了,魚吐沫互相潤濕,還不如各自到大江大湖裡去更自由。
現意是:放棄執著,以全新的自我去迎接世界。
其實,人們往往執着于“有”,而忽視了“無”才是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就如《莊子》“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世人都認為有房子、車子、票子、妻子、位子是幸福。殊不知,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說“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
《菜根譚》還有一句處世忠告,指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即——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書中原文是: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是:人生在世,我們不必勉強去争取功勞,其實隻要自己沒有過錯,這就算得上是功勞了;幫助了他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圖報,隻要對方不怨恨自己,這就算知恩圖報了。
如何理解這兩句話呢?琢磨君下面為大家仔細分析一番!
先說“無過便是功”;
什麼是功,什麼是過?其實,功過都不是我們自以為的,而是他人給予的虛銜。如果他人說你行,你不行也行;如果他人說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懂得這個道理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開國皇帝喜歡大肆清洗開國功臣了。因為打天下的時候,皇帝需要人幫他賣命,所以認可并賞賜功臣;但是天下已經打下來了,皇帝覺得功臣們居功自傲、功高震主,對自己産生了威脅,因此不認可功臣,還想方設法除掉他們。
這便是古人總結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兔子打光,追捕兔子的獵狗就被煮熟吃了;飛鳥射盡,射殺飛鳥的弓箭就擱起不用了;敵國消滅,出生入死的功臣良将就被殺戮了。
所以說,聰明的功臣,懂得以“無功”的姿态去處世,絲毫不敢邀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然後主動激流勇退,遵循“功成身退”的天之道,最後明哲保身。
比如說,王翦與其子王贲,是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他深知秦始皇喜歡猜忌,怕自己功高震主,于是在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馬上激流勇退,最後得以善終。
範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複國後,也是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鸱夷子皮,遨遊于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反觀文種,他也是輔佐勾踐複國的大功臣,隻因舍不得眼前的富貴,不願意激流勇退,最後被勾踐賜死了。
再看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他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深知“功成身退”的天道。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逐漸隐退。最終,張良跟随赤松子雲遊四海,得以善終。但反觀西漢的大部分開國功臣,他們都被劉邦鏟除了,沒能得以善終。
一個人,處處喜歡邀功,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非常得不償失。比如說,明朝的大将軍藍玉打了大勝仗,向朱元璋邀功,還在私底下發牢騷,最終被誅滅三族,剝皮實草。
但是,做人追求“無過”就不一樣,因為無過就是無禍,而無禍才能留在好福氣。
比如說,漢惠帝即位,曹參接蕭何的班,當上了相國,他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變,繼續施行清靜無為的做法,休養生息。老百姓因而安甯不亂,對曹參歌功頌德,将他和蕭何齊名,“蕭規曹随”一度成為了曆史上的佳話。
有些時候,我們什麼事情都不做,努力追求“無過”的人生境界,才是最明智的做法!這便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忠告: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
再說“無怨便是德”;
有人問:“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孔子的這番話有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意思,還不能算是最高明的處世之道。其實,我們不僅不應該“以德報怨”,也不能“以直報怨”,而是應該用“無怨”的态度來成就自己的德行。
怎麼理解呢?就是《菜根譚》中所說的: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我們不可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隻要與人相處時,他人不怨恨我們,這便是最大的積德。
為什麼我們幫助了他人,還不應該渴望他人感恩呢?因為忘恩是人的本性,就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所寫:忘記感謝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
如果你說了10句話,對了9句話,也未必有人稱贊你;可是你若說錯一句話,就會立刻受到他人的指責。你幫了他人10次,其中9次都成功了,也未必有人會感謝你;可隻要你有一次沒有幫助成功,他人就會埋怨責難你。
小恩養個貴人,大恩養個仇人;鬥米恩,擔米仇!這就是人性,我們越早知曉越好,而追求“無怨”的處世态度就是最明智的做法!
所以我們不可對人太好,也不要渴望他人感恩,最好是能夠保持沉默寡言,哪怕是顯得笨拙一些。
綜上所述,無過、無怨,便是做人最高境界!朋友們,您覺得呢?
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