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标志

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标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15:05:28

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标志?我們正處于技術革命的前沿,這場革命終将徹底改變我們工作、生活及相互聯絡的方式從規模、範圍及複雜程度上說,這場變革将是前無古人的雖然至今我們仍不清楚這場革命将如何進行,但是有一點是勿庸置疑的:應對這場變革的措施必須是整體、全面,上至政府機關,下至平民百姓,需要全社會人人參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标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标志(第四次工業革命)1

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标志

我們正處于技術革命的前沿,這場革命終将徹底改變我們工作、生活及相互聯絡的方式。從規模、範圍及複雜程度上說,這場變革将是前無古人的。雖然至今我們仍不清楚這場革命将如何進行,但是有一點是勿庸置疑的:應對這場變革的措施必須是整體、全面,上至政府機關,下至平民百姓,需要全社會人人參與。

第一次工業革命利用水與蒸汽實現了機械化生産。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來驅動大規模生産。第三次工業革命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使生産自動化。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展開。數字革命早在上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這次革命的特點是不同技術的融合,混淆了現實世界、虛拟世界與生态圈之間的界線。

第四次工業革命有三個特征,使它不再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延伸:速度、範圍以及整體影響。當前技術突破的速度前所未有。與前三次工業革命的線性發展速度相比,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速度是呈指數型增長。此外,它還影響到幾乎所有國家的各行各業。而此次變革的廣度與深度要求對生産、管理與治理進行徹底的改造。

數十億人經由具備前所未有的運算能力、強大存儲空間和随時随地獲取知識的移動終端互聯起來,其潛力不可限量。這些潛力還會受到以下的技術突破而倍增: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納米技術、生物技術、材料科學、儲能技術和量子計算。

事實上,人工智能已經無所不在,從自動行駛的汽車、無人機至虛拟助手甚至翻譯軟件和投資軟件。近年來,人工智能進步神速,這得益于計算能力的突飛猛進和海量數據的增長,從開發新藥的軟件再到預測大衆文化需求的算法。與此同時,數字纖維技術每天都與生物體進行互動。工程師、設計師以及建築師正在将計算機設計、增材制造、材料工程和合成生物技術整合到一起,探索微生物、人體、消費品甚至住宅之間的共生關系。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挑戰與機遇

與以往三次工業革命一樣,第四次工業革命仍會普遍提高全球收入水平,改善大衆的生活。迄今為止,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受益最多的,是那些有财力和時間體驗數字生活的人;技術進步使得新産品和服務不斷湧現,提高了我們個人生活的效率和舒适度。打的、訂機票、網購、支付、聽音樂、看電視甚至是打遊戲,所有這些都可以在線上完成。

未來,技術創新還将引發供給側奇迹,從長遠來看有助于提高效率與生産率。交通與通訊成本将大幅下降,物流與全球供應鍊将更加高效,貿易成本小到忽略不計,這一切都将打開新的市場,驅動經濟增長。

不過,經濟學家埃裡克·布萊恩約弗森(Erik Brynjolfsson)與安德魯·邁卡菲(Andrew McAfee)早已指出,與進步相伴随的,将會是更大的不平等,特别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将擾亂就業市場。随着人工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不斷地被自動化所取代,機器導緻的工人下崗将加劇資本收益與勞動報酬之間的鴻溝。當然,這也意味着長此以往,穩定而收入豐富的工作崗位也将增多。

此刻,我們還無法預測哪一種情況更有可能成為現實,曆史告訴我們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二者的結合。不過,有一點我非常确信,那就是未來,智力将取代資本成為生産的最關鍵要素。如此一來,就業市場将日漸區分為“低技能/低收入”與"高技能/高收入"兩大塊,從而引發社會關系緊張。

貧富懸殊一直以來都是重大經濟問題,第四次工業革命将使貧富懸殊一躍而為最大的社會問題。創新的最大受益者将是那些智力和實業資本的提供者——創業家、股東和投資者——從而造成食利者與出力者之間巨大的财富鴻溝。技術由此成為導緻高收入國家大多數民衆收入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罪魁禍首,原因就在于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對低學曆和低技能的的崗位需求在減少。其結果是就業市場高低端需求旺盛,而中間就業市場受到侵蝕。

所以,很多工人對未來不再抱有幻想,擔憂自己這一代和後代的實際收入水平将保持在現有的水平上不再增長。同時,我們也看到全世界的中産階級不滿與不公的感受與日俱增。赢者通吃的經濟形勢隻能讓一小部分中産受益,這種局面無疑将導緻民主不适和社會功能失調。

這種對社會的憎惡感還會受到數據技術的溢出和社交媒體信息放大的效應所加強。現在,全球有超過30%的人口通過社交媒體平台互相聯系、學習以及交流信息。理想的世界中,這些互動為跨文化理解與融合創造了機遇。可是,社交媒體也可以制造并宣煽動不切實際的期望,定義個人或團體成功的标準 ,宣傳極端思想和意識形态。

對經濟的影響

在本人與全球幾大首席執行官和高級管理層的交流中,有一個一成不變的主題就是:創新加速和破壞的速率難以把控或預測。這些因素不斷地吸引眼球,哪怕是最會上網和消息最靈通的人士都會莫名驚詫。事實上,縱觀整個産業,有證據表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标杆性技術正對經濟産生重大影響。

在供給側,新技術被許多行業引進後,既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來迎合現有的需求,又顯著破壞了現有的産業價值鍊。這種破壞性借助于全球科研、開發、營銷與配送的數字平台,使得靈活創新的競争對手改進産品質量、提高出貨速度、下調出廠價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把市場領跑者拉下寶座。

需求方也在發生變革,随着價格日漸透明、消費者參與度提升、新的消費模式層出不窮(日漸依賴移動網絡與數據),這些變化都在迫使大小企業不斷地調整自己設計、營銷、配送及服務。

這其中關鍵的一個趨勢在于通過技術實現需求與供給的結合的新進展,摧毀了現存的産業結構。例如我們在“分享經濟”或“網絡應需型經濟”。這些技術平台,由于有了智能手機作為載體,聚合人、資産及數據,從而創造了全新的消費品和服務。此外,他們還降低了個人及企業緻富的門檻,改變了工人所處的個人和工作環境。這些新的平台企業正在飛速地重組,營造新的服務,包括幹洗、購物、家務、停車、短信及旅遊。

總而言之,第四次工業革命将從四個方面影響經濟:消費者期望、産品附加功能、集體創新有組織形态。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顧客正逐步走向經濟舞台中心,整個經濟體系将圍繞着如何改進對顧客的服務來進行。實體産品及服務,今後将通過提高自身的數據功能來提高附加值。新技術也使得資産更加經久耐用,适應性強,數據與分析工具正在變革産品的維護方式。鑒于創新與破壞的速度,一個由消費者體驗、基于數據的服務和經過分析的資産性能組成的世界,需要新的組織形态。全球平台的湧現,各種新經濟模式的誕生,最終将意味着智力、文化及組織形态的再構造。

從簡單的數字化(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到基于技術融合的創新(第四次工業革命)正迫使企業重新審視經營方式。但最基本原則仍然保持不變:商界領袖和高管需要理解周圍環境的變化,對自己的運營團隊提出挑戰,不屈不撓而又持之以恒地創新。

對政府的影響

第四次工業革命最終不僅将影響我們的工作方式,還将影響我們自己。它将改變我們的身份,以及随之而來的問題:我們的私密感、占有觀、消費習慣、工作與休閑的時間安排、職業生涯發展、興趣愛好與各種技能的培養、待人接物的方式、維系人脈的手段等等。它還在改善我們的體質,變成更加“符合标準體形”的自我,沒過多久我們就會設想将來人類對自身體能潛力的挖掘。一切皆有可能,因為束縛我們的隻有想象力。

我個人崇尚技術,很早就接納技術革新,不過我有時候也在想,技術不斷地闖入我們的生活,會不會削弱我們作為人的一些能力,比如說同情心和合作能力。我們與智能手機的關系就是一個例證。經常在線可能會剝奪人生最重要的資産:停下來,思考人生,同他人進行有益的交流。

新信息技術對個人所帶來的最大挑戰莫過于隐私不保。我們本能地意識到隐私對自身有多重要,可是跟蹤并分享與個人有關的信息卻又是互聯性的一大關鍵指标。涉及到數據過于泛濫對個人私生活的影響這種大是大非問題的讨論在今後隻會更加激烈。同樣地,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變革正在重新定義人何以成為人,因為壽命、健康、認知與技能等方面的門檻正在不斷地技術拉低,這些都将迫使我們重新定義道德與倫理界限。

塑造未來

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相伴随的技術與好,破壞也罷,其力度之大,人類自身已經無法掌控。我們每個人都有負責引導這場變革,從我們身為公民、消費者以及投資者的角度去決策。我們應該緊緊抓住現有的機遇和權力來塑造第四次工業革命,将其朝着反映我們共同目标與價值觀的方向上去。

然而,為達到此目的,我們必須養成一種全面的,人人認可的觀念,來決定新技術将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影響各國經濟、社會、文化及人文環境。從古至今,還沒有哪一次大變革給我們帶來如此宏偉的願景和潛在危險有甚如斯。當下,決策者們仍局限于傳統的線性思維模式,或被各種危機纏身,無法把注意力轉移到從戰略層面考慮破壞與創新的力量将如何塑造人類的未來上。

歸根結底,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行動的根本出發點還是要落實到人和價值觀上來。我們要在以人為本、促進人權的前提下惠及全人類的未來。最悲觀、最不人道的預測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将有可能把整個人類“機器人化”,剝奪我們的心智與精神。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創造力、同情心以及責任感——也可能引領人類上升到一個基于共同命運感的集體道德覺悟。吉兇如何抉擇,路在腳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