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吳。上次我為大家談到了禮崩樂壞之下的能臣賢士,《左傳》在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時候,主要是通過了言行來體現,很少有對外貌和心理的描寫。
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也體現了在那個時代對一個人的主要評判方法在于“聽言觀行”,故而在此書中,筆者對語言運用有較為娴熟的技巧和極高的藝術性。
第一,是行人辭令和谏說緻辭的委曲達意,婉而有緻。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那篇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這段話裡,燭之武先抛出了秦與鄭結盟的好處,再讓秦王回憶往事:你看晉王他不是個好東西,當年你幫他登上國君之位,他不但不兌現允諾你的好處還修城牆備戰。然後進一步挑撥,今天他想擴大領土來打我們鄭國,遲早有一天會把矛頭指向你。
最終讓秦王不僅退兵還派了三名大将駐守。
燭之武退秦師
與此類似的還有《展喜犒師》《王孫滿對楚子》,他們都處于敵強我弱的處境,以委婉謙恭地辭令微微道來,曲盡其誠,并且一針見血。
第二,是用于簡練而生動傳神。
比如在《鄭伯克段于鄢》中描寫鄭莊公對公叔段的态度,前後加起來不過寥寥三句: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無庸,将自及。
可矣!
大家可以看到,句子一個比一個短,但對于公叔段的态度卻越來越強硬。
鄭伯克段于鄢
唐代劉知幾在《史通·叙事》中說,“言近而旨遠,辭淺而意深,雖發語已殚,而含意未盡。”
我是小吳,我們下篇文章再見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