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泥鳅怎麼養殖才能繁殖

泥鳅怎麼養殖才能繁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9:40:05

泥鳅因營養豐富被稱為"水中人參",在自然環境下泥鳅喜歡栖息于靜水的底層,常出沒于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适應力強。當天氣悶熱或池底淤泥等有機物質腐爛引起嚴重缺氧時,泥鳅也能躍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氣,而由腸壁輔助呼吸,當它轉頭緩緩下潛時,廢氣則由肛門排出。也正因如此,在二三十年前的田頭、水溝裡到處可見其蹤影,但随着環境的改變野生的泥鳅已越來越少,随之而來的是人工養殖的開始增加。

泥鳅怎麼養殖才能繁殖(泥鳅養殖過程中)1


人工養殖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種苗的來源問題,野生的苗雖然部分地區很豐富,但不易養活,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做泥鳅的人工繁殖了,那泥鳅人工繁殖時需怎樣來做好呢?踏火來簡要說下我個人須知人工繁殖泥鳅的方法和步驟。


泥鳅怎麼養殖才能繁殖(泥鳅養殖過程中)2

  • 種鳅的挑選與培育
  1. 種鳅的挑選一般在前一年的秋季進行,泥鳅要達到性成熟在長江以南的地區經過一個冬齡的鳅可以達到性成熟,而在北方的話最好選擇2冬齡的鳅來做種。挑選種鳅時一定要挑選同一批中個體較大、健壯之鳅,這樣的鳅懷卵量多而且會成熟的較好。
  2. 注意雌雄配比,如果是自然産卵受精的話,雌雄比例控制在雌:雄=1:2-3左右,如果是人工授精的話雌:雄=1:0.8左右。當然如個雌雄的個體相差過大的話可适當增加雄鳅的數量。
  3. 雌雄的區分,在繁殖期間,雌鳅腹部膨大、柔軟,雄泥鳅就不膨大,另外也可以根據胸鳍來區分,雌鳅胸鳍末端為圓狀,如扇,第二鳍條的基部無骨質薄片,胸鳍較小;雄鳅胸鳍末端為尖狀,如扇,第二鳍條基部有一骨質薄片,繁殖期鳍條上有追星。在非繁殖季節,可根據鳅尾柄上邊的棱來區别,雄鳅在尾柄處(背鳍後邊)都會有一條棱,看上去像個疤。而雌鳅是沒有的。
  4. 種鳅培育,挑選好的種鳅最好是雌雄分開放入池中培育,在此期間要盡多喂一些蛋白高的餌料,同時可拌喂一些VC或VE之類的維生素,以加強其體質和性腺發育。

泥鳅怎麼養殖才能繁殖(泥鳅養殖過程中)3

  • 催産繁殖
  1. 當水溫穩定在18度以上時種鳅進入産卵期,但孵化最宜水溫為22—25度,所以如果沒有大棚的話可等水溫穩定在20度以上時再催産。
  2. 催産繁殖,其方法包括自然産卵和人工授精繁殖。但是在生産中為了提高産卵率,使産卵集中一緻,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應注射激素催産。以絨毛膜激素(HCG)為例,每千克體重用量為1000~1500國際單位,用生理鹽水或蒸餾水稀釋後注射,雄鳅則減半(如果雌魚已發育的很好可适當減量)。若自然産卵繁殖,注射催産素後,按雌雄比例1∶2—3放入大水缸或小魚池中,也可放入懸挂在魚池水體專門用來心卵的配套網箱内。這種網箱自己做,上面一個網箱網孔較大,可讓卵粒漏下去,下面的網箱網目在40目左右,專門用來收集卵粒(也可放魚巢)。産卵後及時撈出親鳅,以免親魚吞食粘在網箱上魚卵。讓粘附在魚巢上的卵子在原池中自然孵化。
  3. 若采用人工授精繁殖(台灣泥鳅必須得用人工授精),注射激素後将雌雄鳅分别靜養在水缸或網箱内,12小時後如發現雌鳅自動排出少量卵子,或用手輕壓腹部有卵子流出,即可進行人工授精。将親魚的卵子和精子在短時間内同時擠到面盆等容器内,充分混合受精。受精卵可粘附在魚巢上,置小魚池中自然孵化(如是用環道或孵化桶孵脫粘後再放入)。經過2天左右(水溫24℃左右)即可出苗。

泥鳅怎麼養殖才能繁殖(泥鳅養殖過程中)4

  • 魚苗培育
  1. 泥鳅苗孵出後3天左右卵黃囊即消失,能自由遊泳、攝食,應及時轉入育苗池中培育。其密度為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左右。放養前進行消毒和清塘,并施禽畜有機肥以培養餌料生物(這個可參考踏火之前寫的魚苗培育的方法)。下塘後前兩天因水體中的浮遊生物較多,可不要喂或是少喂,之後投喂些熟蛋黃、魚粉、奶粉、豆漿等精餌料都可以。
  2. 當體長達到1厘米左右時,塘裡的餌料是跟不上來了的,這時要多喂一些人工料,可将鳗魚粉加水後捏成小團放于食台上來喂,或是喂破碎的對蝦料都可以,大約經喂養1個月左右,體長達3~4厘米、體重0.4~0.5克,,即可将幼鳅分塘進行進行成鳅飼養。
  3. 在整個水花培育階段,一定要注意水質變化,因為這一階段喂的都是高蛋白料,很易引起水質變壞。最好是每周選擇晴天的上午向塘裡用一次芽孢杆菌或光合菌之類的益生菌,以确保水質的活度。

以上僅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探讨,更多的水産、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